隐秀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原名“西姑庵”,位于彭美社区境内。该寺地处海拔500米的最高峰南山脚下、故又名南山隐秀寺。寺院左、右、背三面环山,周围荔枝、龙眼、杨梅、芒果成林,犹如绿树红果拥明珠,风光十分秀丽。
![]()
![]()
主体建筑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构成,具有传统的闽南特色。大理石墙面上精美的石雕、红色的雕花木门窗、屋顶上红色的琉璃瓦、两条五彩缤纷腾空而起的小龙,无一不是沿袭着闽南建筑的传统,令人心生敬意。这处本不起眼的小寺庙,之所以能建成如今的规模,得从一个传奇人物说起,她就是清和姑。
![]()
“清和姑,菲律宾人尊称为清和开士者,是佛教界的传奇人物。”据南安佛教学会记载,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清和姑是菲律宾华侨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台湾省也是十分响亮的名号,同时也是南安溪美街道湖美社区火炉塘人,俗家姓陈,名迁姑,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出生。由于幼年经常生病,就持斋礼佛,14岁入三慧庵带发修行。黄卷青灯,礼佛诵经,修持六年,因土匪作乱,迁居到陈下沟的小庙中,日中一食,清苦修持。1917年,清和姑只身南渡到菲律宾,到了马尼拉后,看到在异域的华侨们,精神上无所寄托,于是她便在马尼拉居留,弘扬佛法。
梦醒后,清和姑即返故里,寻得西姑庵遗址,荒草遍野,绿树成荫。鉴于与佛祖的缘结和地理位置,清和姑遂将其更名为“隐秀寺”,并于1941年建成。
![]()
当时南安县城刚从丰州迁到溪美,首位县长颜德桂亲自为“隐秀寺”题写匾额,特别庄严,至今仍留存。这可证当年县长对隐秀寺的重视和支持。
由于清和姑广结善缘,常住僧尼数十人,香火旺盛,游人不绝,并由新加坡龙山寺广净法师为首任主持(世界佛教会会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隐秀寺曾被利用做果林场、专业队的队址。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因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整座寺院因破落不堪而倒坍。
1993年,新加坡龙山寺广净法师,应邀参加南安撤县设市庆祝活动时,由于多年前与隐秀寺种下的佛缘,萦系心中,就向市领导、有关单位多次提议重建隐秀寺。期望心切,即捐资新币壹万元(折合人民币伍万元)寄在市宗教局,愿早日重建。
时年,旅居香港同胞陈世册先生主持发动重建,在其爱女陈丽清的协助下,捐出人民币壹拾万元作为重建隐秀寺的启动资金。1997年重建正式动工,陆续建成大雄宝殿、后殿、前殿、功德楼、钟鼓楼、综合楼、放生池等。
![]()
2005年2月,释贤光法师来寺住持,大力弘扬佛法,并组织和不断扩大居士林。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为隐秀寺的后期建设慷慨解囊、添砖加瓦。以陈子宗先生为主任的领导班子为隐秀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其任内先后建有“大雄宝殿”、“公德堂”、“大悲殿”、“天王殿”并买下寺院后面的54亩山地、果林,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做足准备。
![]()
2012年4月15日,南安市佛教协会批准“南山隐秀寺管理委员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陈建筑先生为主任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继承上届精神,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寺院建设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在十年时间里兴建综合楼、构筑挡土墙、捐资栏、厨房餐厅、烧金炉、新土地宫、山门等,並进行道路、场地水泥硬化,放生池改造工作;翻建“五观堂”;重建钟鼓楼;兴建“报恩堂”;如今,主殿左右直通后殿的游廊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游客的面前。后殿两侧的观景亭和新的办公楼、停车场,后山的绿化、游览小径相映成彰。
![]()
素材来源:南安市佛教学会、海丝商报、网络
![]()
#厝边新闻
![]()
守护闽南人的市井温度,记录时代的暖心印记。@武荣视界 一如既往在这里等你。
免责声明:本微信部分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