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前燕和东晋都是国君新丧、新君初立,但双方在慕容恪和桓温的分别主持下,仍然积极备战。
![]()
363年,前燕的攻势开始发动。
四月,慕容忠攻荥阳,东晋荥阳太守逃到鲁阳。前燕抢得先手。
东晋朝廷加授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赐其羽葆鼓吹一部。
364年二月,前燕李洪开始攻略河南。同年,桓温率水师进驻合肥,准备北伐。
四月,前燕在悬瓠(今河南汝南)之战中击败晋军。晋颍川太守李福战死,汝南太守朱斌奔寿春(今安徽寿县)、陈郡太守朱辅退保彭城(今江苏徐州)。东晋桓温派遣西中郎将袁真等率兵抵御燕兵。燕军连克许昌、陈郡、汝南,从这三个地方迁徙万余户百姓到幽、冀二州,又遣镇南将军慕容尘驻屯许昌。徙三地民众1万余户于幽。至此,经过反复争夺,前燕完成了在洛阳东面的部署。
![]()
五月,东晋朝廷进封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遣侍中颜旄宣旨,召其入朝参政。桓温以中原尚未恢复为由推托。朝廷不许,再次征桓温入朝,但当桓温行至赭圻(今安徽省繁昌县西)时,却又派尚书车灌前来制止。桓温遂驻军赭圻,上表辞去录尚书事一职,只遥领扬州牧。
七月,前燕太宰慕容恪亲自领兵攻打洛阳。他先派人前去招降。在前燕的军事威慑之下,洛阳周边各小城纷纷降附。慕容恪又让司马悦希驻军于盟津,豫州刺史孙兴驻军于成皋。而此时,驻守洛阳的陈祐只有不到两千人。
九月,陈祐给沈劲留下五百人守卫洛阳,自己率领兵众东行。这其实就是临战而逃!不久,陈祐听说许昌失陷,又逃奔到新城。此时,前燕悦希率兵进攻河南各城,全部顺利攻克。
![]()
365年二月,在听说陈祐放弃洛阳后,司马昱和桓温在洌洲会面,共同商议征讨事宜。然而,二人尚未商量出结果,东晋再度迎来大丧。晋哀帝司马丕继位之后,听信方士之言,不吃饭仅吃药以求长生不老。结果就在这个月,司马丕突然驾崩,年仅二十四岁,北伐之事就此搁置。前有司马聃,后有司马丕,他们都在用生命为东晋添乱。因司马丕没有子嗣,褚太后下诏,令琅邪王司马奕继承帝位是为晋废帝。
而就在这个月,前燕慕容垂随慕容恪共攻洛阳。攻打之前,慕容恪对众将道:“你们经常担心我不进攻,如今洛阳城墙虽高而守兵微弱,容易攻克,不要再畏惧怯懦而懒惰!”于是,慕容恪一改之前围而不攻的策略,对洛阳展开强攻。
![]()
三月,前燕攻克洛阳,俘杀东晋扬武将军沈劲,陈祐出逃。随即慕容恪略地至崤、渑一带,关中大震。秦王苻坚屯陕城以防燕军。前燕从东晋手中夺得了中原的控制权。
就这样,在整整三年的时间里,东晋对于前燕的攻城略地无所作为,桓温的北伐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纯粹是空喊口号。唯有沈劲,以五百孤军死守洛阳而不退,用生命在这滑稽的时代留下一抹另类的悲壮色彩。
慕容恪以慕容垂为都督荆、扬、洛、徐、兖、豫、雍、益、凉、秦十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荆州牧,配兵一万,镇鲁阳。慕容恪对慕容垂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大为惊奇,甚为倚重。后慕容恪病重,深虑慕容暐手中无权,而慕容评又多猜忌,便向燕主推荐慕容垂,主持国政。
五月,慕容恪病逝,临终前,慕容暐亲临抚慰问以后事,慕容恪再次向慕容暐推荐慕容垂。
![]()
366年,姚苌与辅国将军王猛、前将军杨安率领两万军队逼近东晋的荆州,攻打南乡郡。东晋荆州刺史桓豁率军救援。
八月,前秦军队掳走了安阳的一万多户百姓,撤军返回。
367年,姚苌与王猛、姜衡、邵羌率领一万七千名士兵讨伐敛岐。敛岐的部众以前是姚弋仲的麾下,他们听说姚苌来了之后,纷纷向姚苌投降。王猛趁机攻占略阳,敛岐大败,逃到白马。随后,苻坚任命姚苌为陇东太守。
慕容恪死后,慕容暐无人管束,本性暴露,昏聩好色,荒淫无度,任用太傅慕容评与太后可足浑氏乱政,致使朝野怨愤,百姓哀苦。虽有悦绾锐意改革,但触怒前燕王公的利益,最终暴毙于任上(实为慕容评暗杀)。
![]()
368年,桓温获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
369年三月,徐兖二州刺史郗愔致信桓温,表示愿意与他共同辅佐王室,请求率部出河上。当时,北府兵卒悍勇,桓温不愿让郗愔掌握京口(今江苏镇江)重镇。郗愔之子郗超为桓温参军,暗中将原信毁掉,并以父亲的名义伪造信件,自称老病,请以闲职休养。桓温便顺势改任郗愔为会稽内史,自领徐兖二州刺史,兼并了郗愔的军队。郗超真可谓是那个时代的坑爹冠军!
![]()
同年四月,桓温亲率步骑五万,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他率军攻湖陆,擒获燕将慕容忠,进逼金乡。当时正逢大旱,水道不通,桓温便让人在钜野开凿水路三百里,使船只由清水进入黄河。郗超建议桓温尽率全军直击前燕国都邺城,或者坚守河道,控制漕运,储蓄粮食,直至明年夏天再继续进攻。他认为如不速战速决,当战事拖延至秋冬后,在水量减少而北方早降温的客观条件之下,会令晋军更难维持。但桓温全都不听。可见坑爹之人即便上位,始终也不会得到信任和重用。
随后,前燕下邳王慕容厉和晋军战于黄墟(今河南开封),燕军大败。前燕高平太守徐翻举郡降晋。东晋邓遐和朱序又打败燕将傅颜。慕容暐于是派散骑常侍李凤去前秦求援。
七月,桓温进驻武阳(今山东莘县),前燕孙元率宗族起兵响应,桓温到达枋头(今河南省浚县)。东晋大军连战连胜,使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十分恐惧,商议欲逃故都和龙(今辽宁朝阳)。这时,吴王慕容垂请求率兵抗晋,他说:“臣请击之,若战不捷,走未晚也”(《晋书·慕容暐载记》)。慕容暐以慕容垂代替慕容臧为南讨大都督,率征南将军慕容德等5万步骑抵御桓温,另派傅末波等人率军三万。
![]()
燕晋两军对峙于枋头。慕容暐又派散骑侍郎乐嵩往前秦求救,并答应以割让虎牢(今河南省汜水镇)以西的土地给秦为条件。前秦众臣反对救燕。只有王猛认为桓温若占中原,则前秦“大事去矣”。他暗中向苻坚献策:先出兵与前燕共同击退晋军,然后乘前燕衰颓而取之,是为“先救后取”之计;苻坚采纳王猛先援弱击强,后再乘衰而取的建议。
八月,苻坚派将军苟池和洛州刺史邓羌率领步骑2万救援前燕。援军从秦洛州(今河南)出发,出洛阳进屯颍川(今河南许昌),又派散骑侍郎姜抚去前燕报信。
桓温命袁真进攻谯、梁,并打开石门水道。但袁真始终无法开通石门。九月,晋军军粮耗尽,又听说前秦援兵将要到达,桓温遂下令焚烧战船,丢下辎重和铠仗,率军从陆路撤回。
![]()
桓温从东燕(治今河南汲县东南)出发,撤退途中恐前燕追兵在上游放毒,命士卒凿井取水饮用,这样一直行走了700里。前燕诸将争欲追击,慕容垂说:“不可。桓温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彼幸吾未至,必昼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
于是,慕容垂亲率八千骑兵尾随桓温军行进。桓温果然加速退兵。几天以后,慕容垂告诸将曰:“温可击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遂令诸将急进,在襄邑(今河南睢县)追上桓温。慕容德先率领4000名精锐骑兵埋伏于襄邑东涧中,和慕容垂东西夹击桓温,大败晋军,斩首3万人。秦将苟池又于谯郡截击桓温,晋军死者复以万计。晋将孙元据守武阳抵抗燕军,被燕左卫将军孟高擒获。
![]()
十月,天气渐冷,桓温收集余众,屯于山阳(今江苏淮安)。至此,桓温北伐以失败告终。桓温将战败之罪委于袁真。他上疏朝廷,请废袁真为庶人。袁真不服,据寿春叛变,并暗中勾结前秦、前燕。朝廷不但不敢追究桓温的兵败之责,还命侍中罗含带着牛酒到山阳犒劳桓温,并任命其子桓熙为豫州刺史。后来,桓温又移镇广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