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印度邦,为何如此“不印度”?
全球媒体谈印度,往往离不开两个关键词:发展中和矛盾多。多家媒体形容印度城市“如在施工现场中奔跑”、“印度的基础设施问题,拖住了这个国家的脚步”。混乱的交通、缺失的公厕、垃圾堆边的街头摊贩,成了不少外国人对这个南亚国家的第一印象。
![]()
但在这片喧嚣之中,有一个地方安静得出奇。整洁的街道、男女比例正常、教育普及、医疗免费、太阳能机场,甚至寿命比美国还长——这居然是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
一个由共产党执政的地方,偏偏成了印度社会发展的“模范生”。那么在同一个印度,喀拉拉邦到底是为何会与众不同呢?
最不“印度”的印度地方
![]()
在印度,全国厕所拥有率曾一度低至48%。在很多地方,户外如厕是常态。可在喀拉拉邦,96%的家庭都有厕所。这不是盖几间茅房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整个社会对“家中建厕所不洁”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也就是说他们早早完成了“卫生观念的革命”。
教育也是一面镜子。喀拉拉邦的识字率高达93%,在女性群体中尤其突出。在印度,女性识字率的提升通常意味着更多元的社会参与、更少的早婚现象和更强的家庭地位。喀拉拉邦的女性不仅能读能写,还越来越多地走进公共事务中,这对一个传统上重男轻女的国家来说,意义不小。
![]()
再看性别结构。喀拉拉邦男女比例接近自然状态:108:100。而印度全国,女婴打从出生就面临性别选择带来的风险,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早已不是新闻。喀拉拉邦的“例外”,反映的是一种更健康的社会观念——女性不是负担,而是社会的组成。
最后是生活质量。平均寿命77岁,超过印度全国十年,甚至一度超过美国。这不靠运气,靠的是全民医保、社区诊所、营养普及和家庭医生。在一个医疗资源普遍紧张的国家,喀拉拉邦的公共卫生体系,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
![]()
这些指标拼在一起,勾勒出一个“最不像印度的印度地方”。那它为什么能做到?
自然禀赋是一块底牌,政治路径才是真正分水岭
喀拉拉邦地处阿拉伯海沿岸,自古就是印度与世界交流的门户。香料之路的终点、阿拉伯文化的驻地、欧洲殖民者的登陆点,它比印度其他地方更早接触外部世界,也更早吸收多元思想。加上全年温暖湿润,农业稳产,基本的生存问题不太让人操心。
![]()
可要说这就能解释喀拉拉邦的现代化,难免太轻巧。真正影响深远的,是它从1957年开始,由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通过民主选举执政的政治路径。在世界范围内,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一个共产党,不靠武装斗争和革命手段,靠选票执政,而且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
喀拉拉邦的共产党政府,推行的不是苏式重工业路线,而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土地改革打碎了封建地主体系,把土地归还给农民,减少了社会不公。然后资源集中投向教育和医疗,连续多个“五年计划”都围绕这两件事打转。政府不是用GDP说话,而是用识字率、寿命和民众参与度评判政绩。
![]()
印共(马)还发起了“人民科学运动”,用通俗语言解释科学知识,普及公共卫生观念,打破迷信。这一波启蒙,让喀拉拉邦的民智水平整体拔高。群众基础也因此稳固,选举中反复获胜,不靠花钱买票,而靠“做了什么”。
政治连续性成了喀拉拉邦发展的稳定器。在印度这样一个多党林立、地方政府频繁更换的国家,这种长期、一致、可预期的政策执行力,本身就极具稀缺性。
![]()
红色旗帜下的治理密码
说到底,喀拉拉邦的治理逻辑,是把“公平”摆在“效率”前头。政府预算里,最重的两笔账是教育和医疗。5000个乡村图书馆,让孩子从小接触书籍;农村三级医疗网络,覆盖到最偏远的村子;医院分娩率100%,每一个孩子都在卫生条件下出生。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的社会结构并未因快速发展而撕裂。印度常见的宗教矛盾和种姓冲突,在这里相对温和些。基督徒、穆斯林、印度教徒共同生活,同一个社区里三种宗教的节日轮流过。印共(马)坚持世俗治理,强调平等和包容,把多元当底线,不当噱头。
![]()
象征性的成就也不少。科钦国际机场,是全球首个完全由太阳能供电的机场。一方面体现了对绿色发展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有能力动员民间资本,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这一点,在资源紧张的印度,尤为重要。
地方自治也做得扎实。所谓“Panchayati Raj”,就是让基层村委会参与资源分配。村里修路、建学校、搞清洁,项目怎么定、预算怎么花,村民有发言权。这种参与式民主,不光让政策更接地气,也提高了政府透明度和执行力。
![]()
当然,喀拉拉邦也不是没有问题。青年失业率偏高,工业基础较弱,财政吃紧。毕竟“人本发展”模式下,短期内牺牲了部分经济增长速度。这些挑战,没人能一口吞下,但至少这里没有回避,也没有甩锅。
喀拉拉邦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印度多元而复杂的另一面。在这个连首都都在为垃圾处理发愁的国家,它靠民主选举下的左翼执政,走出了一条重视人、尊重人的发展路径。
![]()
它告诉我们,发展可以不靠摩天楼和高铁,也可以从一间干净的厕所、一页识字的书本、一座太阳能机场做起。喀拉拉邦不是另一个印度,它是印度的一部分,但它代表了一种“印度可以是怎样”的可能性。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条发展之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喀拉拉邦的故事,提醒我们,不同的路径,也能通向现代化的终点。只要目标清晰、政治稳定、人民参与,再小的地方,也能走远。
信息来源:被忽视的抗疫模范生:印度喀拉拉邦的经验——澎湃新闻2020-04-3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