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宝宝咳嗽、喘憋,呼吸像小猫一样发出“呼呼”声,家长的心都揪紧了。这很可能不是普通的感冒,而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在作祟。
![]()
一、 认识这个“麻烦制造者”: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感染呼吸道的RNA病毒。几乎所有儿童在2岁前都会至少感染一次RSV,但它不是普通的感冒病毒!感染后可表现为类似感冒的上呼吸道感染(打喷嚏、鼻塞、发热),也可表现为较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一人“中招”,全家也容易感染。
高发季节:在我国北方,主要流行于冬、春季(10月至次年3月),高峰在11-12月;在南方,除了冬季,潮湿的梅雨季节也可能出现流行。
易感人群: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感染,但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是重点攻击对象,尤其是6月龄以下婴儿感染后出现住院和重症的比例较高。
![]()
传播途径:RSV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和密切接触传播, 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传染源为RSV感染者,包括有症状和无症状的感染者。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与之近距离接触,或与RSV感染者密切生活接触,如拥抱、共用餐具、杯子和玩具等,都有可能导致RSV感染。极易在托幼机构、学校或家庭聚会等人群密集处扩散。
![]()
二、 如何判断?识别RSV感染的“信号”
感染RSV后,症状因人而异,潜伏期2-8天,通常4-6天。初期很像感冒,如鼻塞,流涕,咳嗽,可伴有轻中度发热,2-4天后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自然病程一般7-10天,大多数患儿咳嗽症状可在2-3周内缓解。重症患儿可出现呼吸急促,费力,口唇发绀,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表现,多见于存在早产,心肺基础疾病,免疫缺陷,贫血,营养不良等高危因素以及6月龄以下的小婴儿。
轻症(类似感冒)
发烧(体温可能不高);
鼻塞、流鼻涕;
咳嗽、声音嘶哑;
食欲下降。
重症(需立即警惕!)
当病毒向下蔓延,可能引发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出现以下危险信号:
剧烈咳嗽:阵发性、刺激性、连声咳;
喘息与喘憋:呼吸时喉咙或胸部发出“呼噜呼噜”的喘息声。宝宝呼吸费力,出现鼻翼扇动(呼吸时鼻孔一张一合)和 “三凹征”(吸气时锁骨上、胸骨上、肋间隙凹陷);
呼吸急促:呼吸频率明显加快;
口唇发紫:这是缺氧的严重信号;
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宝宝非常不舒服,精神差,或难以安抚;
食欲明显下降。
![]()
三、 如果中招了,家长该如何应对?
大量研究证实,婴幼儿时期严重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儿童期乃至成年后反复的喘息和哮喘发作密切相关。因此,家长切莫忽视孩子感染后的不适症状,儿童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可能为重症,需要第一时间就医:
体温>38.5℃,反复不退;
烦躁哭闹、精神状态差;
食欲降低或拒食,伴脱水表现;
鼻孔张开使劲呼吸,肋骨或胸廓下方肌肉向内凹陷;
呼吸困难、急促伴呻吟;
明显咳嗽伴喘息,甚至憋喘。
家庭护理(轻症时)
缓解鼻塞:使用生理盐水喷鼻或滴鼻,然后用吸鼻器清理分泌物。
保持空气湿润:使用加湿器,有助于缓解咳嗽和鼻塞。
保证液体摄入:少量多次喂奶或水,防止脱水。
休息与观察:让宝宝充分休息,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四、 预防大于治疗:如何保护我们的宝宝?
目前,没有治疗RSV感染的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核心是对症支持治疗,预防RSV感染是保护宝宝的关键。RSV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病毒,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构筑三道健康防线
![]()
防线一:切断传播途径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
使用“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特别是在外出回家、饭前便后、进入医院、接触生病的人后等关键时机。
2、注意咳嗽礼仪: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飞沫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
3、科学佩戴口罩:
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外出时应科学佩戴口罩,阻断病毒在空气中的播散。
防线二:保护易感人群
减少聚集:在疾病高发期,儿童应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与感染者接触:避免让孩子与生病的人近距离接触。家人感冒时,应佩戴口罩,并避免亲密接触宝宝。
适度锻炼:天气允许时,让孩子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既增加机体免疫力,又能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
防线三:管理传染源
居家隔离:切勿让孩子带病上学,这既不利于孩子的恢复,也容易造成校内的交叉感染。
遵守隔离时间:切勿让孩子带病上学,这既不利于孩子的恢复,也容易造成校内的交叉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健康的常见威胁,但家长们无需过度恐慌。请记住:
学会识别:分清普通感冒症状与重症危险信号(特别是喘息和三凹征)。
科学应对:轻症居家护理,重症立即就医,不滥用药物。
积极预防: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是基石,减少聚集。
多一份了解,就多一份安心。愿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平稳度过每一个呼吸道疾病高发季!
来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本文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文中涉及药物、技术、产品等只做表达所需,不具任何治疗建议,具体治疗方式请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专业检查及治疗。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