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儿童医院呼吸道门诊患者人数出现明显增长,不少患儿家长发现孩子持续咳嗽、流涕、发热。在国家疾控局“秋冬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人士介绍,结合传染病流行规律和疫情多渠道监测结果,目前流感以及鼻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国正在进入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专家分析指出,今年流行的主要毒株为甲型H3N2亚型,这与去年流行的甲型H1N1不同,使得包括儿童在内的易感人群或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儿童感染流感为何需要格外警惕?如何科学防治合理用药?家庭护理又有哪些常见误区?带着这些问题,新华日报健康客户端专访了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朱益敏教授,为公众详解流感高发季如何应对“接招”。
![]()
秋冬季流感为何“凶猛”?中医教你识“病邪”
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偏爱”秋冬季?“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并非偶然,而是环境、病毒和人体三方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朱益敏教授解释说,首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秋冬季节气温下降、空气干燥,会直接削弱人体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其变得脆弱,病毒更容易“趁虚而入”。同时,低温干燥的环境也特别适合流感等病毒的存活与传播。加之人们在室内活动时间增多,门窗紧闭导致通风不畅,为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创造了绝佳条件。此外,寒冷刺激可能导致人体免疫力在短期内下降,进一步增加了感染风险。
如果从中医角度看,其实流感的季节性流行规律与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也有内在联系。朱益敏介绍说,从中医的视角看,流感这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被归为“外感病邪”中的“瘟疫”。其流行与自然界的“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密切相关。与此同时,“秋主燥,冬主寒”,秋冬季节自然界主要的邪气是“燥”和“寒”。“秋多温燥,冬多凉燥,燥邪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耗损人体的津液(体液),导致口鼻干燥、咽喉干痛,呼吸道的‘防线’变得脆弱。”朱益敏说,在呼吸道防线最为薄弱的时候,被称为“百病之长”的“风邪”便会乘机携带“燥邪”或“寒邪”侵袭人体,也就导致了疾病流行。
朱益敏还强调,中医经典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只要人体内部的抵抗力“正气”充足,外界的致病因素也就是“邪气”就难以入侵。然而,秋冬季节,人体的阳气会顺应自然规律向内收敛,如果一个人本身阳气不足,或因熬夜、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耗伤阳气,就会导致体表的防御系统——“卫气”不固,为外邪的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
“所以,流感在特定季节的流行,是天地间的特定‘邪气’与人体‘正气’不足内外夹击的结果。”朱教授总结道,比如流感季人们往往会出现高热、咽痛等症状,在中医看来,就可能是“风热毒邪”或“温燥之邪”在当季盛行的体现。
儿童流感勿轻视,中医药辨证施治显优势
每逢流感季,儿童的健康总是牵动着万千家长的心。对于儿童感染流感,社会上流传着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一种认为孩子“好得快”,不必过分担心;另一种则认为孩子免疫力弱,“更要当心”。
朱益敏教授指出,这两种说法都失之偏颇。“说孩子好得快,有一定道理。中医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生命力旺盛,如果治疗对症,恢复起来确实可能比成人快。但这绝不等于可以掉以轻心。”他强调,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脏腑和免疫系统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在疾病面前也更为脆弱。
朱益敏介绍,儿童患流感的危险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病情变化快,中医称之为“传变迅速”,可能早上还只是低烧,下午就发展成高热甚至惊厥;二是容易牵连其他脏腑功能,比如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夹滞”症状;三是并发症风险高,因气道狭窄、免疫力弱,感染后不仅呼吸道症状明显,还极易“夹痰”,导致咳嗽加重、痰液难出,也更容易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高度重视,科学应对,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
在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方面,中医药能够发挥整体调节的优势。朱教授介绍,中医治疗儿童流感讲究辨证论治,针对热、咳、痰等核心症状,通过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方法,标本兼治。以临床应用数十年的儿童中成药金振口服液为例,它源于儿科经典验方,体现了中医“君臣佐使”的组方智慧,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等以痰热咳嗽为主症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明确的用法用量。其配方中的羚羊角、黄芩、大黄等成分协同作用,能清解肺热、通腑泄热;平贝母、青礞石等则能有效化解顽痰,帮助痰液排出。整个方剂不仅能清热解毒治其本,又能祛痰止咳治其标,非常适合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痰热壅肺证,即表现为发热、咳嗽、咳黄痰、咽喉肿痛等症状的患儿。目前已有多个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如《儿童流感中西医结合防治专家共识(2021)》《中西医结合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专家共识(2022)》《儿童祛痰止咳治疗专家共识(2022)》《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2023)》《全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方案(2024)》等将其纳入推荐用药,并且在全国多省份的流感中医药诊疗方案中均有推荐,证实了其在儿童呼吸道疾病治疗中的价值,同时其口感甜爽也提高了孩子服药的依从性。
![]()
孩子发烧莫把“捂汗”当万能,科学护理防风险
“孩子一发烧就得捂汗”,这是许多人从小听到大的“经验之谈”。然而,朱益敏教授明确指出,这是一个普遍且危险的误区,对“捂汗”也必须辨证看待,用错方法后果严重。
他解释道,中医所说的“发汗”疗法,其原理是借助某些辛温解表的药物或方法,帮助身体“微微出汗”,将束缚在体表的风寒邪气驱散出去,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里的关键是“微微汗出”,而非捂到大汗淋漓。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感冒初起、表现为明显怕冷、无汗、身体酸痛的“风寒表实证”。
然而,对于流感这类中医称为“温病”的疾病,或已经是发热重、怕冷轻的风热感冒,孩子体内已有“里热”。此时若强行捂汗,无异于“火上浇油”,会导致体温飙升,极易引发脱水甚至高热惊厥,同时还会大量耗损人体的津液和阳气,使孩子更加虚弱。
因此,朱教授给出了科学应对孩子发烧的建议:首先,保持环境通风,给孩子穿上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其次,可采取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下等部位帮助散热;另外,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喝温水,补充因发烧而流失的水分。最重要的是,如果孩子持续高烧不退、精神萎靡或出现呼吸困难、抽搐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切不可在家盲目“捂汗”处理。
那么,如果孩子不幸“中招”,居家护理应如何进行?对于网上流传的喝黄桃罐头、苹果水等“偏方”,朱教授分析,这些做法更多是提供糖分和水分,能补充能量、润泽咽喉,起到一定的“安慰剂”作用,但本质上并无治疗功效,且罐头糖分高,反而可能助湿生痰。
访谈中朱益敏还分享了一些简单有效的中医食疗方,供家长们对症参考应用,她介绍,对于风寒感冒初期的怕冷、流清涕或咳白痰,可用生姜、红枣、红糖煮水,帮助发散寒邪;若是风热咳嗽,伴有表现为发热、咽喉肿痛、咳黄痰,则可用川贝炖雪梨或泡罗汉果茶来清热润肺;在疾病恢复期,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可适当食用山药粥健脾补肺,帮助孩子恢复正气。他特别提醒,病中饮食务必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甜腻的食物,以减轻脾胃负担,防止“助湿生痰”。
“中医历来强调预防为主。”朱益敏教授表示,应对流感,最好的策略是防患于未然,秉承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比如接种流感疫苗仍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勤洗手、常通风、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都是一些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而中医药在流感防治中更能发挥突出的优势作用,唯有科学认识,理性应对,才能真正当好自己和孩子健康的守护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