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阿姨一直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前些天,小区里传出一位邻居因为体检发现HIV抗体阳性,消息让大家议论纷纷。有人焦虑地问:“我平时根本没接触什么风险人群,真的有这么容易感染吗?”周阿姨不解,艾滋病不是年轻人、特殊职业或高危群体才容易得的吗?可邻居不过是个普通退休工人,怎么会“中招”?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报告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已高达132.9万,不少患者在体检或住院意外发现,完全没有任何征兆。这样的“隐形携带者”正在悄悄地扩散风险,每个人都被置于无形的暴露中。到底我们身边有哪些“高风险人群”,哪些细节容易被忽视?尤其是第3类,你可能根本想不到。今天,我们就用权威数据和实例,为你揭开艾滋病传播的真相,教你早预防、少恐慌,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
艾滋病真的离你很远吗?这些事实你必须警惕
很多人误以为,艾滋病只在“特定圈层”流行,普通人很难感染。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年轻人、老年人、女性和体检人群的感染率明显上升。
艾滋病病毒(HIV)传播最主要的途径,是无保护性行为、血液接触和母婴传播。令人警惕的是,近年来“无明显高危行为但偶有暴露”的普通人感染比例正在上升。原因在于:
许多携带者无症状,自身无法及时察觉。
网络交友、临时性伴侣等隐蔽风险增多。
医疗操作不当、非法采供血等事件依然存在。
部分老年人对艾滋病知识认知不足,防范意识低。
社会对艾滋病带有污名化倾向,导致不少感染者不愿主动检测。
相关研究显示,艾滋病感染者在初期常无明显症状,约30%的人只在出现免疫力急剧下降、反复发热、口腔白斑等状况时才就医。这就意味着很多感染者在未意识到感染前,已无意中成为“传播者”。
![]()
坚持警惕日常5类高风险人群,抓住早期防护黄金期
随着疫情泛化,医学界归纳了应重点提防的5类高风险人群:
高危性行为人群
如拥有多名性伴侣或频繁更换伴侣的人群。中华医学会数据显示,70%以上新发HIV感染者与无保护的性行为有关。部分年轻人和部分离退休老人,因缺乏防范意识而无保护性行为,成为感染“潜力股”。
输入性血液受者及非法采供血群体
尽管正规医疗机构严格把控,但非法采供血、私下输血、纹身穿耳等非正规操作依然有传播风险。专题分析发现,部分乡村非法卖血事件仍然存在。
共用注射器的药物使用者
有吸毒史,尤其是共用注射器的人群感染率极高。数据显示,这类人群HIV阳性率可高达11.8%,远超普通人。
![]()
异地流动、跨区务工及外来人口
跨省务工、频繁流动人口,生活与社交环境复杂,感染风险显著高于定居人群。相关调研显示,部分劳务工人感染率比本地常住居民高约2倍。
不明原因反复感染及免疫低下人群
医生发现,一些人因身体免疫长期较差、反复患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等,后查出与艾滋病毒感染相关。尤其是长期慢性病患者、接受长期输血的人群。
特别提醒——不是只有“看上去不健康”的人才感染
很多人以为“看得见的异常”才值得担心,其实艾滋病病毒感染初期绝大多数无任何异样。第3类群体——共用针头的药物使用者——最易被忽视,因为部分患者生活表面正常,却在无意识中自身及身边人暴露高风险。
![]()
研究回顾,2022年我国新报告HIV感染病例中,约33%无典型高危职业或暴露史。这意味着:只要有一次疏忽,人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感染链条上的环节。
预防才是真正的“解药”:这样做远离风险
与其等“中招”后痛哭自责,不如提前预防。专家建议:
科学普及知识,破除恐惧与偏见
多向正规渠道学习HIV知识,不信江湖偏方和网络谣言。积极参加社区讲座,提高家庭成员,尤其是老人、青少年防护意识。
规范医疗行为、选择正规机构
无论输液、献血、纹身、穿耳洞等,务必到有资质的医疗美容机构,不贪图便宜和快捷。
杜绝所有形式的共用注射器具
口腔清洁、扎耳钉等操作,使用一次性用品,绝不与他人共用刀具针头。
持续推广安全性行为,主动检测
主动做艾滋病抗体检测,尤其是在有可疑暴露史、出现不明原因症状时。医生建议,无症状人群如有高危行为史应每半年检测一次。
![]()
关注自身健康状态,早做筛查
出现发热、盗汗、淋巴肿大、反复口腔溃疡等,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排查,不抱侥幸心理。
健康科普提示:艾滋病不可怕,怕的是无知与大意。只要遵循科学方法,保持理性,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今天起,警惕身边风险人群,关心自己与家人的健康,主动学习、主动防护、主动检测,为自己的健康加一道最坚实的防线。
特别提醒: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本文相关建议主要帮助您在日常生活中自我防护和早期预防,最终能否完全避免风险还需因人而异,切勿大意。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