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缘处发声 于细微处见真章
一一读卢江良随笔集《野草的歌唱》
□沈志荣
卢江良的新作《野草的歌唱》,与其说是一部随笔集,不如说是一份来自文学草根的“精神独立宣言”。他以“野草”自喻,不攀附、不迎合,甘于边缘而倔强生长,这种姿态本身,便是对当下文坛某种精致而空洞的写作风气的无声反驳。
纵观全书,最打动人的并非宏大的理论建构,而是那种“掰开了揉碎看”的细读功夫和思想韧劲。他读王羲之,读的是养鹅悟道中艺术与生命的交融;读达利,关注的是那撇胡子背后惊人的自我符号化策略;读卡夫卡,则穿透寓言看见预言。这种“从作者角度思考问题”、“深究别人不注意的小东西”的解读方法,恰恰体现了一种珍贵的批评伦理——不是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贴着文本与人的理解,是在细微处打捞真相的耐心。
而卢江良的写作,从来不只是书斋里的智力游戏。他的文字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从绍兴走出来、做过水洗工、装修工、配方员的真实的人。这些草根经验没有成为他急于剥离的过去,反而沉淀为他观照世界的基本立场。他的《城市蚂蚁》写的是“蚁族”,《逃往天堂的孩子》写的是乡土留守者,新作中依然延续着这种“向下看”的视角。他不是为底层代言,而是从底层发声——这其中微妙的差异,正是一个写作者的良知所在。
他的文章,往往从一个小口切入,却总能掘出深井。这种能力,既来自于他多年非虚构写作所训练出的洞察力,也源于他那份不曾被规训的独立思考。他善于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继续追问,在共识成型的角落提出异议。这种“野草式”的写作,不追求繁花似锦,但要的是扎根真实的力气。
《野草的歌唱》之所以值得重视,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确定的答案,而在于它示范了一种如何与文学、与世界保持真诚对话的方式。在一个众声喧哗、立场常被标签化的时代,卢江良依然坚持“凭良知写作”,这不是一种怀旧,而是一种勇敢。正如野草从不依附高坛,却自有其生命力和风骨——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株清醒而自在的野草,在风中歌唱。
(书评作者创作简历:沈志荣,杭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杭州越剧艺术研究会顾问,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1000余篇作品计700余万字,已出版文学作品专著11部。)
书名:野草的歌唱
作者:卢江良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5年6月1日
ISBN:9787576256390
类别:随笔集
定价:58.00元
内容简介:这部作品集在外部结构上划分为五个小辑,在内部构成上由两个部分组成——“正经的创作”与“随性的发挥”。整部书稿贯穿着一条主线,那是“解读”。这些“解读”,即便针对的对象不同,但均建立在作者对社会的观察、对问题的分析、对结论的判断这三者之上,充分传递了他的创作理念、文化内涵和思维模式,体现了其作为一名写作者的整体素养和思想水准。据该书责编介绍,卢江良的这部随笔集内容丰富且极具深度,是文学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佳作。书中既有作者对自身创作的深刻反思,又有对文学现象和经典作品的独到见解,无论是想提升文学素养,还是深入了解创作门道,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卢江良:凭着良知孤独写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众号: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腾讯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QQ:38444144(闲聊者请勿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