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大学学费,涨了

0
分享至

来源丨盐财经

上大学,放在过去,毫无疑问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众多中国家庭都愿意把钱花在高等教育上,因为这是最可靠的一次人生投资。

今天,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众所周知,本科生早已不再具有稀缺性,研究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招聘市场甚至出现了“学历倒挂”。

同时,学费却在上涨。部分专硕学费高达20多万元,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教育的账本正在被重新计算。对一些中产家庭来说,它依旧是一项长期投资;但对低收入家庭而言,可能意味着债务与负担。

1

学费上涨的现实

自2023年起,全国高校迎来了一轮罕见的集中涨价。上海、吉林、四川等地相继发布公告,从当年秋季起调整公办高校新生学费。

上海是这股风潮的缩影。2023年,华东理工大学把部分理工科和体育类专业的新生学费提高到每年7700元,涨幅超过五成。上海电力大学的理工科调到7000元,经济学、文学类也升到6500元。

到了2025年的夏天,这一趋势扩散到更多地区,已有二十多个省份陆续跟进,超百所高校学费集体上涨,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

有人说,“5000元的大学时代”就此落幕,新的收费标准正在逼近“万元门槛”。

比如:

太原理工大学工科专业学费从6000元涨到8970元;

四川大学工科专业由原来的6600元/年,调整到9960元/年。

云南大学从4200元涨至6000元;

云南师范大学学费从7000元涨到了10000元,涨幅超过43%;

贵州大学将本科专业学费从5000元上涨至6500元;

山西财经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地方高校,学费也普遍上调500到3000元不等;

8月,还有不少学生反映,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非全日制学费从原来的1.4万元/年,上调至了2.8万元/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部分非全日制学费标准调整明细表/图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财务处官网

据澎湃新闻,2025年7月11日,学生们还向湖南省信访局反映了该问题。7月18日,学生们收到了校方回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表示,学费上调经过调研、成本测算和上级备案等流程,且涨幅依据“湘发改价费规〔2023〕262号”文件,调整流程严格合规。

对于学费上涨的具体因素,该校经管学院负责人向媒体解释称,成本的上升主要是教师的薪资课酬和实验室设备的采购等,配套的培养成本在增加。同时,学费调整不仅仅是成本的上升,另外也是市场化的定价逻辑,“我们也是参考了同类型学校的学费标准,这是一个综合的考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答复称,学费调整流程合规

民办学校和中外合作项目的涨幅则更大。

比如:

上海中侨艺术类本科的学费升到4.3万元,比上一年贵了8000元;

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专业上涨1万元;张家界学院经济学类专业从一年 12700 元涨到了 22700 元;

岳阳学院理科类专业从13000元上涨到22900元,涨幅超过76%;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更是直接提高1.8万元,每年学费达到6.8万元。

从统计数据来看,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上什么大学、花多少钱”成了家庭必须仔细盘算的一笔账。

事实上,这不是第一次出现大学学费的涨价潮。2007年,国务院曾下达“限涨令”,要求五年内学费和住宿费不得超过2006年的标准。2013年的限涨期一过,宁夏、重庆等六个省市迅速调整,其中,宁夏涨幅最大,几乎所有专业的收费都提高了五成以上。2016年,广东、江西等地也跟进。

过去,大学学费之所以能维持“低价”,主要靠的是财政支持。2020年前后,大部分本科院校收费仍在5000元左右,公办高校超过六成经费来自政府拨款,学费在成本结构中的比例并不高。

但问题在于,教育规模的扩张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设想。

1999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人数只有130万。2025年中国普通本科在校生规模尚未有官方发布,不过到了2024年,这个数值已经接近490万,本科在校生规模则超过了1200万。

扩招意味着校舍要新建,宿舍要扩容,实验室要添设备,师资要增加。20多年里,学费几乎没有涨幅,财政拨款虽然增加,但摊薄到庞大的学生群体后,人均经费反而下降,硬件和软件的投入都成为了压力。

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变成“全民教育”,给无数年轻人提供了机会,却也把高校推向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因此,这轮集中涨价并不是突然起意,而是多年问题的集中爆发。

2

大学的钱从哪儿来

要进一步理解学费涨价的背后逻辑,需要先弄清楚一所大学的钱从哪里来。

高校的收入来源大致有几类:学费、财政拨款、社会捐赠以及校办产业。

对多数普通院校来说,没有雄厚校友基金,也缺少企业合作,地方高校基本依靠财政拨款和学生缴费。

不过,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高等教育”科目的拨款比上一年少了46亿。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再次下调,官方指出“基本建设支出减少”,意味着新建校区、大楼、实验室的投入被压缩。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规模却在持续扩大。

201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30%,10年后跃升到57.8%。而2025届本科毕业生突破1200万,是20年前的近20倍。

换句话说,我们的大学目前面临着“人多钱少”的局面,学校只能通过提高学费来进行“自救”。可以说,它更像是一种通过“补课”的方式,弥补20年来冻结学费、财政紧张和扩招过快留下的缺口。但补得是否及时、是否合理,还需要时间检验。

为了应对挑战,制度也开始进行相应的调整。2020年起,教育部要求各地根据办学成本、财力状况动态调整学费。这为新一轮涨价,提供了政策依据。地方随后纷纷启动听证会,讨论如何调整收费。

高校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定价权。比如,云南提出“基准价+浮动区间”的方案,大多数学科学费上调500元,幅度在一成左右。再比如,江西则结合“双高计划”,允许重点学校和专业群在基准价基础上适度上浮,最高可增加10%。

民办高校则是另一番景象,它们几乎完全依赖学费。

一年几万起步的收费曾撑起民办教育的黄金20年。但随着就业压力加大、性价比受质疑,高收费反而成为了招生的拖累。

2021年,全国有9所民办高校倒闭,这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2024年的招生季,许多民办大学即便在多轮降分补录之后,依旧招不满学生。

这样的现象同样在2025年延续。据媒体报道,今年,广西部分民办高校最后征集志愿时表示,“不受文化录取最低控制线限制”;云南一些民办高校则启动了第六轮征集志愿。为了吸引生源,在最后征集志愿时,这些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普遍比最初降低了30分或40分。

生源减少,学费锐减,不少教师工作也面临挑战,民办教育的扩张红利正在集体遇冷。

3

教育的投资回报与隐忧

学费上涨后,很多家庭第一反应是掂量这笔账:上大学,还值不值?

20年前,这个问题几乎无需讨论。大学意味着稳定的职业和更高的收入,是改变家庭命运的捷径。可今天,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供给在扩大。2025届本科毕业生人数超过1200万,规模创下新高。研究生招生人数也从十年前的不足70万,增加到如今的近140万。本科已不再稀缺,而是新的“起跑线”。


一份关于考生考研原因调查表,从其中可一窥考研规模创新高的根因

另一方面,回报在下降。麦可思数据显示,近六成2024届本科生起薪在6000元以内,“月入过万”的不足一成。

甚至招聘市场出现了“学历倒挂”。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大专生的录取率高于本科和硕博。铁路、制造业等行业更偏好专科生,2025年上海铁路局校招中,专科生录取人数是本科生的近三倍。一些企业甚至要求本科才能做调茶师或餐厅服务员。学历通胀在现实中显得格外刺眼。

成本的压力也不容忽视。学费上涨只是第一层,生活费同样水涨船高。谷雨数据统计显示,大学生月均生活费从上世纪90年代的200多元涨到如今接近2000元,翻了近十倍。学费加生活费,四年下来,对不少小城家庭来说颇具压力。

比如,在武汉读大一的张同学,是家里出来的第一个本科生。她的学费从最初的3.8万元涨到6万元时,父母也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决定供她读书。

张同学的父母在国企上班,年收入20万元左右,虽然还能供得起,但也不得不放弃换车的计划,把本该花在家庭消费上的钱转向教育。但是,“如果再涨到七八万,可能就不会考虑了”,她说。

张同学告诉盐财经,班里大多数同学的父母都是体制内或企事业单位人员,鲜少有低收入家庭。对她而言,大学是一个平台,也是塑造三观和认识人的过程,但未来是否继续考研,还要先权衡费用和就业前景。


2024年全国及部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源:国家统计局

本科已逐渐成为基本门槛,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研究生,但研究生学费涨得更快。

其中,金融、会计、国际商务等专硕尤为突出:过去三年间,东华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从不足1万元,飙升至10.9万元/年,两年总计21.8万元;复旦大学金融专硕收费25.8万元。

同时,多数名校专硕还不提供宿舍,学生只能租房。以北京、上海为例,便宜的单间每月3000元,读研两年仅房租就要7万多。对不少家庭来说,这是一场昂贵的“二次投资”。


在社媒平台上,以上海为检索关键词,可检索出不少关于大学租房的供需帖

不同收入家庭面对的处境截然不同。中产家庭尚能负担上涨的学费,甚至愿意继续投入补课、留学,把教育视为长期投资。但对年收入三四万元的农民工家庭而言,一年上万元的学费可能就是收入的三分之一。

助学贷款成了他们的选择之一。今年7月前后,202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公布。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发放国家助学贷款955.18亿元,比上年增加255.49亿元,增长36.51%,占资助资金总额的27.99%。

学费增长是否会影响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意义的评价?

答案,取决于就业市场能否创造更多高质量岗位,也取决于制度能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深蓝财经新媒体集群发源于深蓝财经记者社区,已有15年历史,是国内知名财经新媒体,旗下账号关注中国最具价值公司、前沿行业发展、新兴区域经济,为投资者、上市公司高管、中产阶级提供价值内容,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多人因忘关闭自动续费被扣数千元

多人因忘关闭自动续费被扣数千元

新浪财经
2025-09-19 00:24:47
娶30多个老婆,生94个孩子,近200人住一起,印度男:我在做好事

娶30多个老婆,生94个孩子,近200人住一起,印度男:我在做好事

百态人间
2025-09-13 11:37:25
巴萨主帅:夏天我告诉德科‘请给我一名像拉什福德这样的球员’;巴萨门将谈拉什福德的进球

巴萨主帅:夏天我告诉德科‘请给我一名像拉什福德这样的球员’;巴萨门将谈拉什福德的进球

MUREDS
2025-09-19 23:46:04
方媛低调晒出自家豪宅,嫁郭富城后过上贵妇生活,里子面子都有了

方媛低调晒出自家豪宅,嫁郭富城后过上贵妇生活,里子面子都有了

有范又有料
2025-09-18 15:27:28
朝鲜形势一片大好,金将军却一反常态,对俄朝合作提高了警惕?

朝鲜形势一片大好,金将军却一反常态,对俄朝合作提高了警惕?

博览历史
2025-09-18 18:18:04
1小时爆卖230亿!李书福杭州湾库里南,一夜间血洗BBA

1小时爆卖230亿!李书福杭州湾库里南,一夜间血洗BBA

大佬灼见
2025-09-17 13:26:12
59岁王志文参加《731》路演,脸肿又垮轮廓模糊,散发一股老人味

59岁王志文参加《731》路演,脸肿又垮轮廓模糊,散发一股老人味

老吴教育课堂
2025-09-19 12:22:07
说日语的黑哥们儿,在世界级田径赛场上大摆JOJO立

说日语的黑哥们儿,在世界级田径赛场上大摆JOJO立

BB姬
2025-09-18 22:36:38
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在离开人世前,能给子女留下这3样

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在离开人世前,能给子女留下这3样

AGINightingale
2025-08-03 12:00:19
老婆出轨!对方妻子竟提出相同方式进行报复,难道是仙人跳?

老婆出轨!对方妻子竟提出相同方式进行报复,难道是仙人跳?

宅家伍菇凉
2024-03-01 17:47:21
继贾国龙后,第二个叫板罗永浩的人出现,言辞犀利,句句戳他痛点

继贾国龙后,第二个叫板罗永浩的人出现,言辞犀利,句句戳他痛点

千言娱乐记
2025-09-16 19:44:56
vivo果断“出手了”,5800mAh+100倍变焦,16GB+1TB突降1790元

vivo果断“出手了”,5800mAh+100倍变焦,16GB+1TB突降1790元

北境不忘
2025-09-19 09:45:28
女优守屋芳乃工作太辛苦,168大长腿辞职出道拍片

女优守屋芳乃工作太辛苦,168大长腿辞职出道拍片

葫芦哥爱吐槽
2025-09-16 15:27:30
一种玄学:不要长期待家里

一种玄学:不要长期待家里

品读时刻
2025-09-16 09:07:06
这就是较上劲了!皇马边锋就要跟姆巴佩薪资一样,高层很不满

这就是较上劲了!皇马边锋就要跟姆巴佩薪资一样,高层很不满

里芃芃体育
2025-09-20 00:15:04
中南海不住,主席偏要在地下建别墅,3亿投资就建了个烂尾楼?

中南海不住,主席偏要在地下建别墅,3亿投资就建了个烂尾楼?

浩舞默画
2025-09-11 08:29:06
天赋异禀!詹姆斯晒布莱斯增肌照:靠 我儿子现在体格变这么壮了

天赋异禀!詹姆斯晒布莱斯增肌照:靠 我儿子现在体格变这么壮了

直播吧
2025-09-19 11:26:06
身价过百亿,坐拥北京一条街,出门私人飞机,京圈富婆都有谁

身价过百亿,坐拥北京一条街,出门私人飞机,京圈富婆都有谁

素衣读史
2025-05-28 11:58:48
新剧《金式森林》首播,看完4集后,我要说:港剧就应该这样拍

新剧《金式森林》首播,看完4集后,我要说:港剧就应该这样拍

易同学爱谈娱乐
2025-09-19 08:32:17
亲眼见证女儿厌学全过程,我发现,厌学孩子都有个共性:对学习长期失控,内心焦虑,每天都觉得很累

亲眼见证女儿厌学全过程,我发现,厌学孩子都有个共性:对学习长期失控,内心焦虑,每天都觉得很累

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
2025-09-19 22:15:30
2025-09-20 03:35:00
深蓝财经 incentive-icons
深蓝财经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10848文章数 1690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211大学一研究生的立法修改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采纳

头条要闻

山东入室被抢男婴到15岁没见过汽车 养家从不让他出门

头条要闻

山东入室被抢男婴到15岁没见过汽车 养家从不让他出门

体育要闻

从轮椅到铜牌 他熬了7年:下个目标唱国歌!

娱乐要闻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

财经要闻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教育
时尚
手机
家居
数码

教育要闻

外国新闻史重点背诵清单。

卡其裤+蓝衬衫,简单高级

手机要闻

小米 17 Pro 系列手机用上 L 型电池,背屏斥资 10 个亿打造

家居要闻

公共艺术 限时体验打造

数码要闻

750万小米空调升级10年免费包修:为用户节省15亿元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