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近70年来,《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播种科学的种子,点燃科学的梦想,以科普之光,照亮求真之路。值此全国科普月,《知识就是力量》精彩不停歇!好玩的活动、硬核的科普,邀您共赴首个全国科普月!
鲁迅先生是我国的文学巨匠,他一生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读书经验。
浏览
这是对专业以外的绝大多数书籍采用的一种阅读方法, 如鲁迅所言,“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
这种随便翻翻的读书法, 看似无益, 其实能够广见博闻, 获益匪浅。一次,作家萧红穿着红上衣、咖啡色格子裙来鲁迅家, 鲁迅说红色和咖啡色搭配显得混浊,应该和红裙或黑裙搭配才和谐,萧红很惊奇,原来鲁迅是浏览了有关美学书籍而获得的这些知识。
泛读
泛读就是博览群书, 如鲁迅所言,“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鲁迅渊博的学识就来自他的广泛的阅读, 他主张不要只看课内的书, 也要看课外的书, 不要只看本专业的书, 还要看专业以外的书,不要只看一家之书, 而要博采众长。如小说《狂人日记》, 正是因为有相关的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知识, 我们才觉得狂人的形象真实可信。鲁迅还主张不但要读中国的好书, 也要读外国的好书,并且科学书籍也要多浏览, 不要仅仅抱住目下流行的时髦书。如《狂人日记》就对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所取法。除此之外, 鲁迅还主张不要只看自己同意的书, 也看自己不同意的书, 甚至是敌人的书、坏书, 做到“知己知彼”。
略读
略读就是遇到疑难问题时跳过去读的方法, 如鲁迅所言,“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 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 再向前进, 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这种读书方法很早就有人采用,《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也说自己“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略读不同于随意的浏览, 而是有目的的阅读活动, 是先从大处着眼, 再从小处入手的方法。
思考
古语“学而不思则罔”, 阐明了读书不注重思考的危害, 如鲁迅所言,“倘只看书, 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 而那趣味其实是已 在逐渐硬化 , 逐渐死去了”。鲁迅看书学习, 为了弄清一个问题, 有时甚至彻夜不眠。决不马马虎虎, 以一知半解为满足, 而是经常琢磨、推敲, 反复对照、比较。
鲁迅少年时, 老师出“独角兽”三字要求学生对课, 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就用“两头蛇”“九头鸟”等来对, 最后只有鲁迅的“比目鱼”受到夸奖, 就是因为鲁迅从《尔雅》中的“东方有比目鱼焉, 不比不行”的句子对出来的,“独”能表数目但不是数字, 只能用“比”一类的词来对。
标记
读书标记就是读书时标重点, 勾要害, 这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法。周建人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曾提到, 鲁迅读书“有时在书上做记号、加眉批, 有时加上一张纸条, 有时把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以便随时应用”。
做标记可以集中注意力, 促进思考, 帮助自己抓住重点, 加深对书籍的理解, 也有助于日后的查阅。
责任编辑|赵青云 葛悦涵(实习)
运营编辑|赵青云
质量审核 | 王维嘉 李雅欣
图文来源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鲁迅的几种读书方法》,撰文/薛吉辰,原文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现订购2025年
定价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识抱回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