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蝶亚科—凤蝶族(下):斑凤蝶
3.斑凤蝶属
斑凤蝶属(学名:Chilasa),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凤蝶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本属模式种的种类摹拟斑蝶,有的种类翅的斑纹和颜色变化极大,所以有异常型、极异型和黑化型。体黑色或黑褐色具白斑点:中胸上至少有2个白色斑点,腹部有3列白色点;腹部决无红色。翅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的黑色。前翅较短阔,三角形;中室阔而长,与翅后缘长度相等;斑较大,都呈放射状纵向排列;有些种类泛紫色光泽并有紫色的斑纹。后翅卵形,中室狭;外缘波状或圆形,外缘及亚外缘区有斑列,有的具臀斑;无尾突,无性标。
雄性外生殖器的上钩突短或中长,有尾突,囊突小;抱器瓣大而长,内突变化很大,阳茎长短不一。
卵:球形,表面覆盖颗粒状的雌性分泌物。卵单产或成块产在一起。
幼虫:老熟幼虫色暗,有淡色带或斑,并有按节排列的橙色点及刺瘤,但小黑斑凤蝶B.epycides例外,身体上无明显的刺瘤。
蛹:圆桶形,类似一截断枝。
寄主:樟科、芸香科植物。
(2)分布范围
本属种类不多,全世界已记载11种,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中国已知四种。
(3)斑凤蝶
斑凤蝶(学名:Chilasa clytia)是凤蝶科斑凤蝶属的一种昆虫。
![]()
①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80—101mm。雌雄异型。雄蝶翅黑褐色或棕褐色,基半部色深。前翅外缘及亚外缘区各有1行斑列;顶角和亚顶角处的淡黄白色斑较大,亚外缘区的斑列有的斑错位。后翅外缘波状,在波凹处有淡黄色斑,亚外缘区有1一2列新月形或角棱形斑。翅反面棕褐色斑显得十分清晰。雌蝶翅黑色或黑褐色,所有斑纹淡黄色;前翅斑纹外缘及亚外缘区与雄蝶相同,基部及亚基部有放射状条纹,中区和中后区的斑纹散乱而大小长短不一。后翅外缘及亚外缘与雄蝶相同,其他斑纹都是顺脉纹呈放射状排列,大部分斑纹端部呈齿状。翅反面与正面相似,但斑纹清楚而色浓。本种凤蝶常出现翅面白斑化型。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短,中间细,端部稍膨大而圆;颚形突小,好似两只小鸟相对耳语;抱器瓣半椭圆形,但端部较窄;内突中间大而突出,腹面有大齿突,端部突出而不尖,外缘有1列小齿突;阳茎较短,弯曲,等宽。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交配孔狭长。前阴片两侧褶皱到中间合并形成舌状突;后阴片圆形,在周围有强度骨化的保护层,形状对称。囊导管细而短;交配囊小,圆形;囊突小,骨化程度弱,片状具横脊和1条中纵脊。
卵:略呈球形,底面浅凹。颜色呈鲜绿色,表面散布黄色的颗粒状附着物。直径1.21—1.30 mm,高0.95一1.00 mm。
幼虫:1龄幼虫头宽0.75–0.78 mm。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生黑毛。前胸背板黄褐色,两侧有1对突起,具黑毛。臭角淡褐色,透明。从中胸到第9腹节的背线两侧有1对刚毛,其斜后方的亚背线上有1对生黑毛的肉瘤。肛上板几丁质化,黑褐色,有1对瘤,瘤上各有9根黑毛。体色褐色,从第2腹节侧面到第3—5腹节背面有淡黄色的大斑,第8、9腹节背面有白色大斑。2龄幼虫头宽约1.90 mm,3龄幼虫头宽约2.72—2.80mm,4龄幼虫头宽约3.88 mm。末龄幼虫头宽约4.02—4.25 mm。前胸背板淡黄色,上有l对突起。臭角黄褐色。中央有1条天鹅绒般的粗黑带,全体生短黑毛。体色天鹅绒般的暗褐色,散生有黑点。中胸至第7腹节亚背线上的肉瘤基部的背线上各有1个红点。后胸、第1、2、4、5、6腹节的气门上线上及第1一8腹节的气门下线上也各有1个红点。肛上板黑色有光泽,板宽约3.02—3.42 mm,上生黑色短毛。
蛹:圆筒形,细长。头部有1对低矮的突起,头顶有1个大的深凹,其后方有1个小的浅凹。中胸背面有1个瘤状突。前翅基部尖。从第2腹节气门后方经第3腹节的气门上到第4腹节气门上方有1对U字形的沟。第2、3腹节的气门后方及第4腹节气门下方有小的疣状突,其中第3腹节的疣突特大,从腹面也能看到。后胸背面有3对突起,第1—10腹节的亚背线及第5—7腹节气门上线上各有1对黑褐色的疣突。体表极其粗糙,淡褐色,有朽木状的线纹。第2—4腹节的背线上有l条宽的暗色纵带。第5腹节以后的背面色暗,各节的前、后缘有数个小黄纹。第5—7腹节亚背线上有“八”字形的亮色纹。体长约37mm。
②生长习性
成虫常见于低海拔平地及丘陵地,在热带森林高空或丘陵上空周旋,受惊后便飞逃;飞行缓慢,飞行力强,在季风来临的晴天时,飞翔数小时才休息;有时主动攻击其它蝴蝶,然后逃之。成虫喜访花。卵产在寄主植物新芽、嫩叶的背腹两面或叶柄与嫩枝上。幼虫从1龄到末龄都栖息在叶的正面。老熟幼虫在比手指粗的枝条、树干或附近的建筑物上化蛹。
③生长环境
樟科的樟属、潺槁树Litsea glutinosa等植物。
④分布范围
四川、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香港;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
4.宽尾凤蝶属
宽尾凤蝶属(学名:Agehana)是属于凤蝶族下的一个属。
宽尾凤蝶(学名:Agehana elwesi)是凤蝶科、宽尾凤蝶属昆虫。
![]()
(1)动物学史
宽尾凤蝶是1889年由英国人在中国首次发现,后由美国蝴蝶专家Leech发表了这个种类,系中国特有的世界级珍稀蝴蝶种类。
(2)形态特征 ①成虫
翅展115-130毫米。体、翅黑色,翅面散生黄色鳞片,脉纹清晰,翅脉两侧及后翅基部呈灰白或灰黄色;前翅前缘色深,中室内有数条黑色纵纹。后翅外缘波状,波谷红色,外缘区有6个弯月形红色斑纹,尾突宽大呈靴形,是本种的主要特征;有的中室端半部呈白色,故称“白斑型”。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窄小,骨化;尾突小而弯曲,具毛;抱器瓣宽大,近似长方形,长约为宽的1.5倍,抱器端圆;抱器内突周围强度骨化,有锯齿,但腹缘骨化程度弱而有1个大齿突。阳茎中部弯曲,两端宽于中部。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较长;交配孔宽大;前阴片侧褶痕宽,具齿突。后阴片两侧有尖齿突。囊导管膜质,很短而细;交配囊略呈圆形,囊突长,纺锤形,具很多横褶痕。
②卵
卵圆球形,直径1.8-2毫米,表面光滑,初产时叶绿色,以后逐渐变成黄绿色、褐黄色,孵化前变成黑色。
③幼虫
一龄幼虫:头黑色,体黄褐色,随时间的变化体色加深,第3至第5腹节及第9至第11腹节背板呈灰白色,每节背板两侧具4根刺状突,排列4个纵行,前胸、中胸和第10腹节背板的1对刺状突较长。臭丫腺橙红色。 [10]
二龄幼虫:体色灰黑、淡黄和灰白色相间,前胸背板和腹部两侧呈黑褐色,第7至第9腹节背板、侧板乳白色,第10、第11腹节短小,下弯,黑色,鸟粪状,刺状突退化,无明显突起。仅在前胸、中胸和腹部第10节背板有刺痕。
三龄幼虫:胸部背板和腹部背板两侧的黑斑处出现丝带状的白色斑纹,刺状突消失,仅前胸背板有刺痕。
四龄幼虫:体色黑白分明,头部回缩,胸部缩起,背板向上突起,侧板明显向两侧突出,前胸背中部具暗黑色大斑,中、后胸背板有一对模糊眼状斑,无刺痕。
五龄幼虫:体绿色,头缩小,前胸背板黑色,与中后胸分界明显,后胸背面中线两侧有一对明显眼状斑,斑块中央黑色深外缘浅,斑内具兰紫色短纹,中后胸体节愈合紧密,背板扩张呈三角形,胸腹部交界处明显向上隆起,孤形,腹部第1、第2节腹节背面有两个相连接的倒双峯状黑色斑,第4至第7腹节背板侧面具有相连的棕褐色不规则的斑块,并镶嵌黑边,第10腹节背面棕褐色,气门线以下棕褐色,腹部腹面和腹足棕黄色,趾钩3序中带,气门长椭圆形,浅褐色,臭丫腺乳黄色。
④蛹
预蛹:静伏不动,各腹节逐渐缩短,虫体显著缩短,体色呈褐色,体形短棒状。
缢蛹:体形粗壮,纺缍形,体表粗糙,褐色,长35-51毫米,宽8-11毫米,吐丝作尾垫,以暗黑色丝带环绕胸腹交界处,呈45°角悬挂在树枝上,头部前端两侧和上下侧向前突出,胸部背板有灰白色“凸”字形斑纹,与腹部背板灰白色斑纹相连接,腹部第4至第7腹节具铜绿色斑点,中胸背板呈棱形角状突起,后胸和腹部背板第1至第6节各具一对小瘤突,腹部分节明显;翅芽和喙伸达第4腹节中部,前足明显可见腹部未端尖削。
(3)生活习性
幼时习性:幼期蜕皮有较强的规律性,常在上午进行,且常伴有体液的排出,在饲养过程中经常发生蜕皮时位置不合适而导致体液浸没气门致虫体死亡的现象。
取食行为:1-2龄幼虫取食叶片后,叶片留有大小不一的食痕,3-5龄幼虫食量大增,体长、体重增长也较快,常从叶缘取食深至主脉,后转移至叶缘重新开始取食,直至取食完约1/3叶片后,方才转移取食场所,喜食叶片的中部,但极少见其取食叶尖部分;取食中等大小的成长叶,不喜食老叶、嫩叶。
休息行为:休息时常爬至完整叶片(非取食过的叶)正面近主叶脉处,静止不动,无明显避光行为,依靠自身的拟态以及保护色(警戒色)逃避天敌,休息后再爬至原取食叶片上继续取食。
![]()
(4)繁殖方式
中国宽尾凤蝶1年发生2代,也有个别1年发生1代,以蛹悬挂,在寄主的下部枝条或附近的灌木、草丛和石缝处越冬。翌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陆续羽化。5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中旬孵出第1代幼虫,一直延续至7月上旬。6月下旬幼虫开始化蛹,7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一直延续至8月下旬,直至9月上旬还可见到成虫。7月下旬第2代幼虫孵化,直至9月下旬可见到初孵幼虫。8月下旬第2代幼虫开始化蛹越冬。各代虫态历期为:第1代,卵的孵化期9-13天,幼虫期34-48天,蛹期13-18天,成虫期18-30天;第2代,卵的孵化期6-10天,越冬蛹期205-260天。
(5)栖息环境
多分布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密林,在浙江省龙泉地区只在海拔500米以上地带有分布,由于其食性比较单一,除取食木兰科的一些种类外还有樟科的檫树,所以其分布与寄主的分布相关,卵的孵化与环境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越冬代成虫5月产卵,月平均气温15.6℃;第2代成虫7-8月产卵,月平均气温21.3℃,9月产的卵孵化率很低,幼虫多数不能发育成熟,幼虫在气温低的阴雨天不取食。
(6)分布范围
宽尾凤蝶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2017年5月,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原华西昆虫博物馆)经过调查,发现曾经于青城山地区记录过的世界级珍稀蝶种宽尾凤蝶,由于地震造成的生态环境改变,又重返了这一地区。
(7)主要价值
研究: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宽尾凤蝶生存力的持续性,以及对蝶类的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观赏:宽尾凤蝶体型大,色彩鲜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对蝶类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8)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宽尾凤蝶被列为国家保护蝶种。
保护措施:宽尾凤蝶幼虫取食木兰科树种的叶片,曾被视为害虫进行防治,这与蝶类保护构成矛盾,一边是保护,一边要防治,其解决的办法就是作为资源昆虫,进行人工饲养,进一步开发利用。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