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正当时。无论是醉蟹、呛蟹,还是刚烤至半熟的螃蟹,都因其独特的口感成为餐桌上的“宠儿”。然而,如果饮食方式不当,这份“鲜”味的背后可能会潜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生食或半生食螃蟹,极有可能让肺吸虫悄悄侵入人体,引发肺吸虫病。
一、什么是肺吸虫病
肺吸虫病又称并殖吸虫病,其病原体是并殖吸虫(俗称肺吸虫),需要经过两个中间宿主才能完成发育:第一个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第二个中间宿主则是淡水蟹、蝲蛄(不是小龙虾)等甲壳类动物。
肺吸虫的虫卵在水里孵化发育成毛蚴,钻进淡水螺体内,发育成尾蚴;之后尾蚴逸出螺进入水中,再感染淡水蟹、蝲蛄等甲壳类动物,最后发育为能感染人的囊蚴。
要是人吃了生的或者没煮熟的、含有囊蚴的螃蟹、蝲蛄,囊蚴就会在人的消化道里脱囊而出,钻过肠壁,变成童虫。这些童虫很能“钻”,会在组织中移行并穿行于各器官和腹腔,再由肝表面或经肝或直接从腹腔穿过膈肌爬到肺部,最后在肺里长成成虫,不仅会破坏肺部组织,还可能随着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到脑、脊髓、肝脏、皮下等全身多个部位。
![]()
溪蟹中的肺吸虫囊蚴(箭头示)
二、肺吸虫病的症状
感染肺吸虫后,患者的症状表现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感染的虫体数量、寄生部位以及患者的抵抗力。
感染急性期,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一般症状,容易被忽视。重者会出现全身过敏反应、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促、肝肿大并伴有荨麻疹;白细胞总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也会明显升高。
随着感染时间的推进,虫体移行可造成多个器官不同程度受损,因此慢性肺吸虫病临床表现较复杂,按器官损害主要分为:
胸肺型(最常见),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等为主要症状;
腹肝型,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侵入肝脏时可引起肝损伤或肝肿大;
皮下型,可出现皮下包块且多数呈游走性;
脑脊髓型,多见于青少年,以出现阵发性剧烈头痛、癔症发作、癫痫、瘫痪等为主要表现。
三、如何诊断
肺吸虫病的诊断依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在痰液或粪便中找到肺吸虫虫卵是确诊的金标准。血液检查(检测肺吸虫抗体)、胸部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则有助于辅助诊断。治疗肺吸虫病的常用的药物为吡喹酮,需要遵医嘱用药。
![]()
四、如何预防
预防肺吸虫病,关键在于不生食或半生食螃蟹、蝲蛄等淡水甲壳类动物。无论是生醉蟹、腌蟹、凉拌蟹肉,还是烧烤、蒸煮时未完全熟透的螃蟹或者蝲蛄,都可能含有活的肺吸虫囊蚴,因此,螃蟹和蝲蛄一定要彻底煮熟煮透后再食用。
其次,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尤其是在野外活动时,不要随意饮用溪流、湖泊中的生水。此外,要防止交叉污染,处理生螃蟹、蝲蛄的刀具、砧板、容器等要与处理熟食和直接入口食物的工具严格分开,使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避免囊蚴污染其他食物。
螃蟹和蝲蛄虽美味,但健康更重要。肺吸虫病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会损害人体多个器官,影响身体健康,严重时还可能留下后遗症。因此,我们在享受螃蟹和蝲蛄美味的同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让“鲜”味不再变成“险”味,切实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健康科普
作者:寄生虫病所 储言红、卢艳
审核:王汝波、李石柱
编辑:杨紫萱、张林林
监制:姚建义、于子涵
本文涉及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
1.
2.
3.
快点“一键三连”,
一起健康生活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