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鳃鳗亚纲—七鳃鳗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后口动物总门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无颌总纲
圆口纲
七鳃鳗亚纲
七鳃鳗目
七鳃鳗目(学名:Petromyzontiformes)是圆口纲下的一个目。约有40余种。
![]()
1.动物学史 (1)分类
由于化石无颌类不断地被发现,加之对现代无颌类的生理生化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人们趋于把所有无颌类归入无颔纲(Agnatha)或无颔总纲(Superclass Agnatha)。如Nelson(1984)将所有无颔类归为无颔总纲,无颔总纲又分为:①盲鳗纲(Myxini),仅含盲鳗目;②翼甲纲(Pteraspidomorphi),全为比石无颔类;③头甲纲(Cephalaspidomorphi),含七鳃鳗目和一些化石无颔类。国际上的动物学教科书已普遍使用无颔纲或无颔总纲这一名称,但中国国内大都仍沿用圆口纲。
(2)名称来源
七鳃鳗每侧有鳗孔7个,故而得名。过去误认为这都是它的眼,加上孔之前的一对无眼脸的真正的眼,每侧有8个小孔,故又称八目鳗。七鳃鳗的体内没有硬骨,都是软骨,体表光滑无鳞。它对鱼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故有海狼之称。
(3)考古发现
七鳃鳗是少数仅存的无颌类脊椎鱼形动物之一。被发现的七鳃鳗化石,有3.6亿年历史,在恐龙出现之前。所以七鳃鳗被称为“活化石”,对于研究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七鳃鳗和盲鳗是世上仅存的无颌类脊椎动物,研究七鳃鳗,对于了解包括人类在内的有颌类脊椎动物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七鳃鳗还是个体发育史中存在变态现象的少数脊椎动物之一。
根据出自内蒙古地区的早白垩世地层的孟氏中生鳗材料,研究人员发现,该化石七鳃鳗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与其现代后裔几乎没有差别。这意味着现代七鳃鳗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亿年前即已成型,并一直保持。此外,研究七鳃鳗化石还有助于人们了解距今1.25亿年前的水生动物群生存状况。
2023的研究发现,来自中国河北的蔚蓝奇迹(Caeruleum miraculum)七鳃鳗化石(1.22亿年)具有和现代七鳃鳗一样的巨型体态。
2.形态特征 (1)外部形态
七鳃鳗体呈圆筒形,尾部侧扁,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成对偶鳍,体后帮的背中线上具有两个背鳍,常与尾鳍相连。头部前端腹面有圆形漏斗状的吸盘,称口漏斗,其周缘有皮肤褶形成的乳突,内壁有黄色角质齿。头两侧有一对无眼睑的眼,但被覆透明的皮肤。眼后各具7个鳃孔,故名七鳃鳗。单个鼻孔位于头背中央,其后方皮下具特有的松果眼。肛门位于躯干和尾交界处的腹面,其后方有一泄殖突,泄殖孔开口于此突起上。
(2)内部构造
皮肤:皮肤光滑无鳞。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其间散布许多单细胞粘液腺,分泌大量粘液使体表保持粘滑。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可以改变体色的星芒状色素细胞。
骨骼系统:由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颅骨包括脑下的软骨板、嗅软骨囊、耳软骨囊和支持口漏斗及舌的软骨。支持鳃囊的咽骨构成一个鳃笼,是由9对垂直排列的弯曲的软骨弧和4对纵行的软骨条相互编结而成的。脊索发达,终生存在,脊索周围包有结缔组织的脊索鞘。脊索背方脊髓两侧有按体节成对排列的软骨质的弓片,相当于脊椎骨的椎弓。
肌肉系统:躯干和尾部肌肉分节明显,肌节呈“鲁”形。鳃囊、口漏斗和舌都有复杂的肌肉操纵。
消化系统:口位于口漏斗的底部,无上、下颌。由口通入短的口腔,具有角质齿的舌从口腔底部伸出,称锉舌。口的关闭靠活塞式的舌的上、下运动。口腔向后分为背、腹两条管道,背管狭窄为食道,腹管宽大是呼吸管。食道向后通过一瓣膜通入纵直的肠管,无胃。肠内有螺旋状的粘膜褶,称盲沟或螺旋瓣,伸入肠腔,能增加消化吸收面积。眼眶下的口腔后面有1对特殊的口腔腺,分泌物可阻止寄主的血液凝固;肝脏位于肠的前端腹面,无胆管和胆囊;胰细胞群散布在肝和肠内。七鳃鳗靠口漏斗吸附于鱼体,并借口漏斗和锉舌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血肉。
呼吸系统:呼吸管为一盲管,其左右两侧各有7个内鳃孔,各通入一球形鳃囊,再分别经外鳃孔通体外。鳃囊内壁有许多起源于内胚层的鳃丝,其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由于七鳃鳗经常以口漏斗吸附在其他所食物体上,故水流的进出皆通过外鳃孔而别于鱼类。鳃囊周围的肌肉收缩时,水流出;鳃囊弹性复位时,水流入。
循环系统:大致似文昌鱼,但圆口类已具有心脏。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自心室向前发出一条腹大动脉,随即分出8对入鳃动脉到鳃丝,经气体交换后。由8对出鳃动脉汇集到一对背大动脉根。背大动脉根向前各发出一条颈动脉至头部,向后汇合为背大动脉,由背大动脉分支到体壁和内脏。体壁的血液由前、后主静脉及颈下静脉共同汇入静脉窦;内脏的血液经肝门静脉入肝,再经肝静脉汇入静脉窦;无总主静脉和肾门静脉。血液红色,已具有圆盘形的红细胞,红细胞中具有血红蛋白。
排泄系统:一对狭长的背肾由腹膜固着于体腔背壁。输尿管向后行,后端通入泄殖窦,以泄殖乳突末端的泄殖孔通向体外。
神经系统:脑已分化出端脑(大脑)、间脑、中脑、后脑(小脑)和延脑(延髓)五部分,但体积很小,依次排列在一个平面上,没有脑弯曲,处于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地位。嗅叶较大脑更大,都司嗅觉。脑顶全由上皮组织构成,无神经组织的灰白质。间脑顶壁有两个向上的突起,即顶眼和松果眼,前者退化,后者有感光作用。自脑发出10对脑神经,脊神经的背根和腹根没有相互联合成混合神经’,但背根上具文昌鱼所没有的神经节。
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很原始。单个鼻孔通至单个嗅囊,嗅囊再下通脑下垂体盲囊,嗅囊的后壁上分布有嗅觉细胞,左右嗅叶发出的嗅神经末梢即分布于此处。除眼外,松果眼也具有晶状体和视网膜。仅具内耳和两个半规管。口腔部有味蕾。头部腹面和体侧有感觉小窝,构成感知水流的侧线器官。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单个,无输出管。成熟时,生殖腺壁破裂,精子或卵排入腹腔,经泄殖窦上的生殖孔进入泄殖窦,再经泄殖孔排出体外。
3.生活习性
七鳃鳗是一种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幼鱼在江河里生活4年后,经变态下海,在海里生活2年后又溯江进行产卵洄游。在洄游途中,常常依赖吸盘状口抓持与它们同一方向行进的大鱼,由其带着前进,并吸食其血和肉。七鳃鳗游泳时主要靠尾部的波浪式摆动而前进,其速度是很快的。七鳃鳗不喜光,爱聚集在黑暗的场所,它和盲鳗一样,也是营寄生生活,它的口象漏斗一样,当它吸附在寄主身上时,既是它榨取血肉的工具,也起吸盘的作用。
七鳃鳗为肉食性鱼类,它的觅食方式与别的鱼类不同。它用吸盘状的口吸附在其它鱼体上,用吸盘内口两侧的角质齿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其血和肉,有时被吸食之鱼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主要吃甲壳类和底栖生物,也吃鱼类。口里两侧及舌上同样有很多角质齿,用以锉破鱼体,撕裂、吮吸其血肉。它的口腔腺能分泌一种粘液,有防止寄主的血液凝固的作用,以利其吸食。
![]()
4.生长繁殖 (1)生长特性
受精卵经一个月左右的发育,成为约10毫米的幼体,其整体埋栖泥沙里,仅头端露出,呼吸和摄食方式均似文昌鱼,称为沙隐虫。沙隐虫经3~7年才变态为成体。刚孵出的小七鳃鳗象条蠕虫,既无吸盘,又无牙齿,口是横的,有上唇和下唇,大部分时间潜入泥底中,摄取泥中的小生物或有机物质。小七鳃鳗与成体不同,所以名称也不一样,叫沙鳗。有3、4年的时间,沙鳗一直过着瞎眼的生活,在第二年到第五年末逐渐变态,先出现眼,口收缩而成吸盘状,舌和角质齿也相继出现。有的沙鳗长到10厘米以后就游入大海。
(2)繁殖方式
有些七鳃鳗虽生活在海里,但到生殖时期,却洄游到江河等淡水中产卵。洄游时雄性先行,雌性因体内怀卵,行动吃力,所以游得慢。当雄性游到无力战胜水流继续前进的时候就停下来,牢固地吸附在固着的岩石上或其他物体上,然后在水底掘一坑。坑的大小不同,有的长达2米,宽50厘米,它就伏在坑里等待雌性的到达。有的渔民就趁机先捕捉雄七鳃鳗,以其作诱饵,放在笼子里,把大量雌七鳃鳗吸引到其周围,然后趁机捕获。一般是雌性到达以后,就进入雄性掘好的坑里,吸附在岩石上,雄性就吸附在雌性的头部,两者同时产卵、排精。七鳃鳗的产卵量很大,有的竟达8-10万粒之多。产卵后的亲体,精疲力尽、无力自拔,只得随波逐流、顺水而下,不久即毙命或成为其他凶猛鱼类的牺牲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七鳃鳗都是产卵后死亡,有的一生中可产卵几次。雄七鳃鳗也并不是一次把精子全部排完,而是分几次排,这样,可以使几条雌七鳃鳗产卵受精,最后,雄七鳃鳗精疲力竭,不久和雌性一样的死亡。
5.栖息环境
成体营半寄生生活,海水、淡水均有分布,如海七鳃鳗(Petromyzon marinus),产于大西洋沿岸海中,春季溯江而上到淡水中产卵。
6.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欧洲、亚洲北部、朝鲜、日本、北美、南非、欧洲和大洋洲。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松花江等河流中。
7.主要价值 (1)食用价值
七鳃鳗亦是一种美食,欧洲的上流社会从中世纪开始就视其为珍馐。文献记载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爱吃七鳃鳗,结果有一次在诺曼底吃了太多的七鳃鳗后死去。在南欧的一些国家(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包括东亚的韩国等,七鳃鳗仍然是一道昂贵的名菜。
(2)营养价值
七鳃鳗可供食用,有滋补强壮作用。肉中维生素A的含量较一般鱼类为高,每克约含99~980国际单位(平均300国际单位)。其次,在肝、肾、生殖腺及大肠中亦含有之,特别在睾丸与小肠中的含量更高。在鱼皮中维生素B1与维生素B12的含量远较其他鱼类为高,腹皮中的含量比背皮高。
(3)药用价值
七鳃鳗鱼体可入药,药性味甘温,有滋补强身的功效,多用以治疗口眼歪斜、夜盲症、角膜干燥等症。
(4)科研价值
七鳃鳗是世上仅存的无颌类脊椎动物之一,其化石证明,在恐龙出现之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几亿年,被称为“活化石”,对于研究生物进化有着重要意义。
8.动物文化
在电影《金刚》里,主人公一行被打进山谷里后,吃掉整个人的几只黑色大虫子原型便是海七鳃鳗。
9.下属科
七鳃鳗科(Petromyzontidae)
囊口七鳃鳗科(Geotriidae)
袋七鳃鳗科(Mordaciidae)
科未定
燕辽鳗属(Yanliaomyzon)
10.囊口七鳃鳗科
囊口七鳃鳗科(学名:Geotriidae)是圆口纲七鳃鳗目的一个科。
囊口七鳃鳗属(学名:Geotria)是囊口七鳃鳗科的一个属。
澳洲囊口七鳃鳗(学名:Geotria australis)是囊口七鳃鳗科中的唯一物种。分布于南半球。幼年时期在淡水中度过,成年后迁移到海洋中,然后回到淡水中产卵并死亡。
![]()
(1)形态特征
澳洲囊口七鳃鳗和其他七鳃鳗一样,具有类似于鳗鱼细瘦的身体,体长可达60cm(24英寸)。两枚背鳍,位于体后端。不具有上下颌,口腔为吸盘状。成年个体体色为银色,但进到淡水水域之后,由于体内胆绿素的沉积,体色就会逐渐转变为褐色。成年的雄性个体于眼下处会发展出一个囊袋,目前这个囊袋的功能仍然未知。这个囊袋被认为功能可能与其他栖息于北半球的七鳃鳗类似,在繁殖期时用来收集储存筑巢所需的石头。
(2)生活习性
澳洲囊口七鳃鳗幼体体色为灰褐色,会于淡水水域栖息四年直到持续六个月的变态完成,体色会转为带有蓝绿色条纹的银色。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在巨眼幼体阶段(Macropthalmia stage)尤其明显,特别是大脑的视觉区。这个发育阶段个体会逐渐迁徙至海域生活。
成年个体生活于开放海域,寄生于其他鱼类身上。它们会依附于鱼鳃或体侧,并刮下组织食用。在繁殖时会游回到淡水水域生活,最多18个月直到完全性成熟,产卵后它们会用身体围绕于卵的周围进行保护,最多曾有持续105天的纪录,直到死亡。
(3)栖息与分布地
澳洲囊口七鳃鳗广泛分布于南半球,包括新西兰、智利、阿根廷、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与南桑威奇群岛、以及澳洲的西南及东南角。
(4)生存威胁
澳洲囊口七鳃鳗的天敌包括信天翁、鸬鹚、大型鱼类与海洋哺乳动物。水质污染被认为是它们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1.袋七鳃鳗科
袋七鳃鳗科(学名:Mordaciidae)是圆口纲七鳃鳗目的一个科。
袋七鳃鳗属(学名:Mordacia),是七鳃鳗目袋七鳃鳗科的唯一一属。
小眼袋七鳃鳗(学名:Mordacia lapicida),为圆口纲七鳃鳗目袋七鳃鳗科袋七鳃鳗属的一种,被IUCN列为易危保育类动物,分布于东南太平洋智利南部海域、半咸水及淡水,本鱼成熟雄鱼具有大的喉囊,喉囊从口盘后部延伸至鳃区末端;躯干肌节78-84;口上板,2个三角形口上板,每片有3颗单尖牙,每个尖端一颗;口下板,未成熟个体有9-13颗大小不一的单尖牙,横舌板,W形,在产卵前个体中具有许多单尖齿,纵向舌板,每片有9-15颗单尖齿,尾鳍铲状,体长可达54公分,生命期分成3个阶段,幼鱼栖息在水质清澈、沙石底质且水流快速的溪流,以硅藻及有机碎屑为食,变态发生在8月至隔年3月之间,新变态的成年个体在南半球冬季6月至8月进入海洋,吸附在其他鱼类身上,吸食血液,繁殖期时,洄游至河川,交配产卵后死亡。
12.燕辽鳗属
燕辽鳗属(学名:Yanliaomyzon)是七鳃鳗目下一个科未定的属。
大牙燕辽鳗(学名:Yanliaomyzon ingensdentes)是燕辽鳗属的动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