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大部分家庭都会养几只鸡,有些家庭还会散养几只鸭子!这些家禽也很聪明的,早上放出去以后,到了傍晚就回家了,一般喂食后还知道进鸡鸭舍,根本不需要人去驱赶,它们就自己进去了!
![]()
相信有些人也听老一辈念叨过这样一句老话:“撑不死的鸭,饿不死的鸡”。说的是鸭子吃再多它也不知道饱,而鸡哪怕你不怎么喂,它们也不会饿死的!这又是为什么呢?老话又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小时候总以为是长辈们随口说说的,后来了解了后才知道,这个也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先说说“撑不死的鸭”,这可不是说鸭子能无限制吃,而是它有一套“防撑”的特殊生理构造。相信很多人听说过牛羊被撑死的,却没听说过鸭子也会被撑死吧!
这是因为,鸭子和鸡不同,鸭子的食道末端有一个膨大的“素囊”,就像一个临时“食物仓库”。
![]()
平时我们喂鸭子玉米、稻谷,或者它自己在河里啄食水草、小鱼虾时,食物会先存进素囊里,慢慢被初步消化。
更特别的是,鸭子的素囊弹性极强,吃饱后会明显鼓起,相当于给肠胃“缓冲”——就算一次性吃得多了,也不会直接压迫肠胃,而是等素囊里的食物消化一部分,再慢慢输送到胃里。
另外,鸭子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也和“撑不死”有关。农村喂鸭时,老一辈总会在食槽旁放一盆清水,因为鸭子吃的多是谷物、水草等干燥或纤维粗的食物,需要喝水来帮助吞咽和软化。
水不仅能让食物在素囊里更快分解,还能调节食物的体积,避免食物在体内结块。
还有就是鸭子也是和鸟类一样,它是直肠子的,吃进去的食物,很多都是直接排出来了,因此鸭子也是一边走,一边排,有的在吃的时候,顺便也排泄了出去!
这也是老辈人所说的“鸭子吃的多,拉的也多”!有些村民不愿意养鸭子,也是这个原因,就是它们吃的多,消化又快,还拉的到处都是!
小时候见过鸭子吃完后扎进池塘里游一圈,回来后素囊就小了一圈,老兽医说,这是鸭子在通过饮水和活动,加速食物消化,自然不容易被撑到。
再看“饿不死的鸡”,这句话同样不是说鸡能一直不吃饭,而是鸡的耐饿能力远超很多家禽,放养在野外的话,基本都不太容易被饿死的,确实是这样,一般鸡都是生病死的,很少有鸡是被饿死的。
当然了如果是圈养的哪就除外了!之所以鸡如此耐饥饿,而这和它的生存习性、生理特点密切相关。
![]()
首先,鸡是杂食性动物,在农村散养时,它不会只等着人喂粮,而是会自己在院子里、田埂上找食吃——地上的草籽、虫子、碎菜叶,甚至是泥土里的小石子(帮助磨碎食物),都能成为它的“口粮”。
在没有食物吃的时候,一切能吃的东西都不会放过,比如一些小老鼠,蛇,壁虎等它们能捕捉到的动物都会是它们捕食的对象!还有动物的尸体,它们同样也会啄食的!我以前在农村,就看到几只公鸡把一条小蛇给啄死,然后就分吃了!
这种“不挑食”的特性,让鸡在食物匮乏时,也能找到维持生命的东西。
其次,鸡的消化系统也很“耐扛”。和鸭子一样,鸡也有素囊,但它的素囊消化能力更强,能将食物中的营养充分吸收。
更重要的是,鸡的新陈代谢速度相对较慢,尤其是在冬季,它会减少活动量,降低能量消耗。
农村冬天食物相对少,老一辈有时一两天没喂鸡,也不用担心它们饿死,就是因为鸡能靠之前储存的能量,加上自己找的零星食物维持生存。
不过要注意,“饿不死”是相对的,长期不喂食,鸡会掉膘、停止下蛋,只是不会像其他家禽那样很快死亡。
其实,老一辈总结出这句俗语,不只是在说家禽的生理特点,更是在教后人如何喂养家禽。
比如喂鸭时可以放心多放些食物,不用怕它撑坏;喂鸡时不用时刻盯着添粮,偶尔断粮也不用慌。
这些经验,是古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观察家禽的习性慢慢积累下来的,没有复杂的理论,却格外实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