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迷失在了季节里。
今年九十月份,东北乍暖乍寒。到10月中下旬,在辽宁大连,一名男子为家中“留宿”的两三百只燕子打开了空调;而在黑龙江五常的沙河子镇,居民们则拍下了僵卧在地、再也无法飞翔的燕群……
“前一天还很温暖,第二天就气温骤降,燕子根本来不及反应南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宇说。
燕子在北方大规模滞留与死亡的现象一时刷屏,护鸟志愿者陈小欠点开过一次后,大数据又推给他更多。
他记得,往年也有候鸟因种种原因滞留或死亡,但因数量少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而今年燕子滞留则是偶发事件。
燕子的“季节钟”被打破,像是给人类发送的气候报错提醒。
迁徙的决定
在寒冷的天气里,燕子会集群栖息以保持温暖——它们会拥挤地排列,甚至一只叠一只地聚集于燕巢、树洞等能够避风保暖的地方。
在天气极度恶劣的情况下,燕子可能无法恢复活动能力,所以人们有时能在一些地方发现成群被冻僵的燕子。
“(社交平台)相关视频里滞留的燕子主要是金腰燕,也有少部分是家燕。”刘宇告诉澎湃新闻,他从博士阶段就开始进行家燕相关研究,已有12年。
![]()
刘宇
他介绍,国内大概有十几种燕子,常见的家燕和金腰燕在外观上有明显区别。家燕体长大概13厘米左右,金腰燕体长16到20厘米,腹部有一条黑色的纵纹,后腰上有一个棕栗色的横带斑。
“鸟类会利用多种环境因素,来作出是否要进行迁徙的决策。”刘宇说。每年秋天,燕子会综合光照、温度、食物等因素,结合自身的感知来判断是否开始迁徙。“燕子觉得温度下降了,冬天要来了,就开始迁徙。或者觉得环境中的食物慢慢变少了,就要去寻找更多的食物。”
根据刘宇的追踪研究,以辽宁盘锦市的家燕为例,中国东北家燕秋季的迁徙路线是从我国北方向西南方迁徙,最终跨越我国内陆大部分地区以后,才到达越冬地。越冬地大部分是在东南亚地区,以泰国周边为主。金腰燕的迁徙路线与家燕类似。
从迁徙的时间规律看,刘宇介绍说,金腰燕迁徙时间比家燕稍晚。例如,根据文献资料,在长白山地区,家燕迁离时是9月末10月初,有的甚至迟至10月末才迁走。金腰燕则是在10月末11月初迁走。
而今年在这些时间节点上,天气尤其反常。据中央气象台统计,9月下旬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高,东北地区偏暖尤为显著。然而自10月8日起,多轮冷空气接连影响我国,加上北方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入冬的进程进一步加快。10月中下旬,华北多个城市已陆续宣布正式入冬。
秋季变短、气温骤降,或导致燕子等候鸟中止迁徙、偏离迁徙路线,甚至迁徙失败。
通常,燕子会形成规模为几十只的小群进行迁徙。它们一边迁徙,一边捕食昆虫以补充能量,且偏好在日间低空迁飞以便取食。同时燕子也常常在跨越海洋、沙漠前集中取食以储备能量。
刘宇说,对燕子来说,迁徙行为是一次遥远的旅途,途中它们面临着重重挑战,很多情况下都是在拿生命做赌注。
刘宇和团队研究人员两次在国内的调查数据表明,只有不足一半的成年燕子能在第二年春天成功飞回。此外,有些幼鸟出巢时间较晚,出巢后不久就要踏上迁徙的旅程,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有两年鸟类救助经验的护鸟志愿者陈小欠说,如果秋迁(也就是南迁)延后,候鸟可能会逐渐缩短迁徙的距离,甚至变为留鸟。这或许会导致种群基因向着更能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但这一过程会有大量鸟类死亡。
不止燕子
陈小欠和“知鸟社”的其他护鸟志愿者分析过燕子滞留的原因。燕子迁徙的一大原因是当地没有充足的食物,当气温尚暖,昆虫数量足以果腹,燕子就很可能滞留;其次,老弱病残的燕子难以立即适应骤降的气温并尽快迁走,晚育的燕子需要等雏鸟全部出窝后才能加入迁徙队伍。
李一知看到那么多燕子来不及迁徙的照片,内心沉重。她是北京守望者环保基金会课研组负责人,也是“你好燕子”项目负责人。从2018年起,她开始做燕子保护和科普方面的工作。
![]()
李一知
在她家小区,春夏就有很多盘旋在空中的家燕和金腰燕。在她眼里,它们也是小区的居民,春天来,秋天走。
气候变化真实地发生在生活里,影响的不只是燕子,也影响了其他动植物以及人类。
对于李一知而言,楼下的青苔就是气候变化的证明。她生活在北京,往年雨水较少。近些年,她感觉北方越来越潮湿。之前她看到新闻,华北地区某地一天的降水量达到了以往全年的降水量。今年夏天,她家楼下的水泥地上,罕见地长出了青苔。
她当时想,物业是否注意到了此情况?因为青苔很滑,人要绕着它走,如果有老年人踩到青苔滑倒,容易导致骨折。后来她给物业打电话,希望把青苔擦掉或者扫掉。
像家门口突然长出的青苔一样,燕子滞留也只是一种表象。李一知也思考过:燕子没有做好准备,发生无法迁徙的情况,那么人类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准备了吗?
除了燕子,其他鸟类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困境。陈小欠说,当温暖天气持续时间变长,虫类持续繁殖,主要食虫的候鸟也会受此影响而滞留。如果气温骤降,超出了候鸟的承受范围,就可能导致它们状态变差,就算没有被冻死,也可能会被天敌捕杀,或者饿死。
候鸟迁徙节奏被打乱可能引起严重后果。陈小欠曾经历过的一个情况是,由于人类长期投喂,一只发冠卷尾鸟不肯迁徙。因为没有跟进后续,他不知道它后来是不是飞走了。不过,因为错过了迁徙时间,就算飞走了,它也会面临很大的生存考验。
刘宇忧虑的是,为了获取足够的昆虫资源,鸟类通常会通过迁徙来跟随昆虫的分布。然而,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生态错配(mismatch),即昆虫的出现时间和鸟类的繁殖时间不再同步,这会对鸟类的繁殖产生较大影响。
根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目前我国鸟类种类的总数是1505种。鸟类分为候鸟和留鸟——候鸟每年会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周期性循环往返;留鸟则留在一地进行小范围的活动。刘宇介绍,我国候鸟的种类大概有800多种。
刘宇说,鸟类对于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可以视为环境变化的指示生物。很多时候,人类通过鸟类认识到环境的变化。
如果鸟类的数量锐减,本应被其捕食的昆虫泛滥成灾,则会对公众卫生和农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比如可能会导致农药被大量使用。“部分鸟类以花蜜和植物果实为食,它们取食植物的花蜜和果实,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授粉,而当这些物种数量急剧降低,植物的多样性也会随之而降低,会直接影响到森林的水土保持。”陈小欠说。
“鸟类的生命类型非常广泛,我们在保护鸟类的时候,也是要保护不同类型的体系。”刘宇说,比如对于森林鸟类,我们要保护森林;对于水鸟,我们要保护湿地。
发现身边的燕子
2017年,李一知与中国观鸟协会的老师们来到北京的胡同小巷里。她惊讶地发现,老师们会很熟络地跟大爷唠家常:“今年小燕子回来了吗?”“今年又生了两窝啊”“有个小燕子掉下来了”……言语间那种把燕子当成家庭成员的关切,让她十分触动。
此外,走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提到“感觉燕子和小时候相比变少了”,在她看来,这种挂念和感知的背后,是人与鸟类等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
家燕经常在人类的屋檐底下做窝,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建筑格局的变化,人们从平房搬到了楼房,燕子和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李一知说,科研人员曾在北京故宫周边选取一条路线调查,1964年记录到的家燕数量是32只,2000年沿同一条路线调查,记录到0只。2017年的一项全国性抽样调查中,74.48%的公众认为燕子数量明显减少。
她想知道:小时候经常看到的燕子如今都去了哪里?它们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和气候?它们面临的变化又将如何影响人类?
刘宇和李一知一起合作了“燕子地图”的项目,他们希望全国内的中学师生一起参与进来,寻找燕子存在的踪迹。
选择燕子的原因,李一知说,是因为在鸟类里面,它们和人类关系比较亲近。这也是基于她和团队之前做过的调查,98.5%的中国人都非常喜欢燕子,在传统文化中有福气、喜气和合家团圆的象征。
动物是趋利避害的。刘宇说,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对于燕子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家燕或者金腰燕依赖于人工建筑进行筑巢繁殖,通常的居住环境比较偏城市化,离人类较近,取食偏好于林园地带,或者农田。
李一知希望通过燕子地图,构建公众参与式的燕子监测网络,以实现全国范围的燕子分布与繁殖数据收集。通过小程序,人们在燕子地图上打点,进行记录,再重新找到身边的燕子,并且持续进行观察和记录。
![]()
“燕子情报局”小程序
绘制燕子地图并非易事。李一知认识刘宇多年,起初他们想做线上地图时,受限于资金和技术,他们想出各种方法:让孩子们去实地采访爷爷奶奶、绘制保护燕子的漫画、征集与燕子的故事等等。
![]()
北京后海街道观察燕子的居民们 摄影:新华社 李鑫
最后他们想到的实验性方式是,让中学生和老师们去手绘自己所在城市的燕子地图,并且持续进行记录,收回来的数据也利于进一步研究。
后期做教育成效评估的时候,李一知看到一名中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他走访时,在一个小卖部的屋檐上发现了一只金腰燕的巢穴。第二次去,他发现鸟巢掉落下来,但小卖部的老板用胶带把鸟巢粘了回去。
这名中学生在几次往返中,跟燕子建立了感情。后来下雨时,他开始担心燕子,暑假期间每天早上六点醒来,便央求父母带着他去看一眼鸟巢,因为担心燕子的家又被毁掉。
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让李一知更加坚信,人类和燕子等野生动物之间可以建立情感。“其实从一开始,两者之间的命运就息息相关。”
让鸟类不至于死亡
事实上,往年也曾传来燕子的死讯。
根据《齐鲁晚报》报道,在2022年的10月期间,辽宁大连由于气温骤降,出现过燕子未及南飞被冻死的现象。2023年10月期间,广西大部地区出现断崖式降温,燕子漫天飞舞,有目击者表示,冻死了很多燕子。
刘宇介绍,国内系统性的鸟类调查公民科学项目开始较晚,已积累的历史数据周期也比较短。
更早之前,刘宇就注意到其他地区关于鸟类迁移的巨大变化。一个本应在北美地区繁殖、阿根廷越冬的家燕种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阿根廷越冬地进行繁殖。“它的整个物候和迁徙的节奏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也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发生的。”
面对气候变化,鸟类需要一个长期适应的过程。有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北美地区燕子的种群数量在持续下降。不过就目前国内燕子滞留报道的几个案例来看,刘宇认为,都是小规模滞留,不容易引起燕子种群的明显变化,但这无疑是一个警示。
面对悄然发生的变化,刘宇认为,当下人类能做的,是要践行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的理念。当有野生鸟类需要人类介入救助时,可以及时联系相关的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寻求帮助。
李一知说,气候变化下的灾难教育,目前基本一片空白。她认为,小区物业不知道扫除青苔便是一个例子。
而长出的青苔,跟小区里生活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人们吃的外卖,夏天开的空调,随意丢弃的闲置物品,那些买了没有穿又被扔掉的衣服,“这些所有人在地球上做的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才致使门口青苔的出现”。
而这些年,李一知从来没有停止过“跟随”燕子的脚步。每年夏天是燕子的繁殖期,刘宇都会在辽宁省盘锦市做燕子的监测研究,李一知得知后也会到当地做志愿者。在燕子的筑巢地做持续的观察记录。
走进田野的过程中,李一知才真正了解“气候变化”这四个字背后的分量。这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它不仅需要人类去适应,也提醒人类更关注被打乱的日常生活秩序,以及它可能给生物命运带来的漫长影响。
![]()
北京后海街道观察燕子的居民们 摄影:新华社 李鑫
李一知提到,中国观鸟协会以及刘宇等人专注于科研,但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往往无从下手。“如何将科学家在做的事情转化成更加通俗的语言,普及给公众是很有必要的。”她决心做那个桥梁。“他们的工作对象是鸟,我的工作对象是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