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超三成耕地盐碱化,千万亩良田盼解“盐疙瘩”难题。
![]()
当地属干旱半干旱区,水少蒸发强,盐分易在地表聚积成患。
全疆盐碱荒地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耕地中四成受盐碱不同程度影响。种枸杞、油葵曾因盐重产量低,农民守着盐碱地犯愁。2023年博湖县示范田用暗管排盐等技术,耕层盐量降了,播种期早了月余。
2024年辣椒、玉米在改良后的地里长势好,这是国家重点项目的成效。项目2022年启动,投8000余万,联合十余家单位破解水盐困局。南北疆设4个核心示范区,不同地方用不同招:焉耆盆地埋暗管排盐,伽师县干播湿出加改良剂,克拉玛依水肥调控配改良剂,兵团二团稻棉轮作。
院士专家说,治理得看地“脾气”,盐碱轻重不同,法子也得变。
有人觉得该先改地,让地适应作物,暗管排盐能快速降盐,保粮食产量。也有人认为水紧改地难持久,不如选育耐盐品种,让作物适应盐碱地。
![]()
奇台县种耐盐油菜亩产157.9公斤,克拉玛依种盐地碱蓬三年后棉花亩产350公斤,以种适地有了成功例。苦咸水占新疆水资源超三成,可利用率不到8%,用好它能解水盐双难题。
现在苦咸水多是咸淡混灌,盐分还在田里转,浙大试点的淡化技术能分离盐分,但成本高,推广难。
2024年8月新疆启动重大专项,要摸透盐分规律、创新淡化技术、降低用咸水成本。治理路径有争议,到底先改地还是先育种,短期见效与长期可持续咋平衡?农民的土办法有智慧,比如看云识天、用草木灰,但科学改良能让效果更上一层楼。
我个人认为,盐碱地治理没捷径,得把老经验和新技术拧成一股绳。
不同地块盐碱程度不一样,乡亲们得先弄清楚自家地是轻是重、啥成因。轻中度地可试试耐盐新品种,重度地不妨种盐地碱蓬等耐盐植物,边改地边增收。
![]()
当地农技站有分区治理方案,不清楚的赶紧去问问,别误了农时。
未来几天各地气温高、蒸发强,浇水时注意别让盐分跟着水往上跑。记住,治盐得看天看地看作物,因地制宜才是护田好法子。
管好盐碱地,良田变粮仓,咱农民的日子才更有盼头!
赶紧行动起来,根据自家地块情况,把护田措施落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