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初冬清晨,薄雾轻笼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田野。新厂镇新厂村三组的岩甩砍一家,早早钻进一人多高的豆架间,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翠绿饱满的无筋豆挂满枝头,在晨光中泛着光泽。岩甩砍抬手轻掐,豆荚应声落入筐中。
![]()
村民岩甩砍摘无筋豆。刁弘智摄
“头茬豆子就卖了6000多元,全部采完能上一万元!”岩甩砍抹了把额角的汗,笑声在田埂间回荡。不远处,新厂村四组的副组长李霞和丈夫正为豆田施灌根肥。“两天采一轮,得让豆藤‘吃饱’才肯多结果哩!”她笑语盈盈。
这片豆田里洋溢的丰收喜悦,正是西盟县冬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过去,稻谷归仓后,田埂上只剩下枯草与寒风,村民大多闲赋在家。如今,这里的“冬闲田”真正变成了“增收田”,背后是一场以“订单农业+一地多收”为核心的产业变革。
订单农业:织就产销“双保险”
岩甩砍是村里较早尝试无筋豆种植的农户之一。回想过去,他感慨道:“以前冬天田就闲着,种点青菜也卖不起价。”转机出现在2021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签下了第一份订单。
“公司包种子、化肥、地膜,教技术又包销路,我们只要把豆子种好就行!”几年下来,岩甩砍已成为村里的种植能手。去年,他家的1.9亩无筋豆因管理得当,收入达12000元,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
村民摘无筋豆。刁弘智摄
“以前冬天蹲火塘闲得发慌,现在忙得踏实——‘钱袋子’鼓了,心也亮堂!”岩甩砍的这番话,道出了当地许多农户的心声。
订单农业的“保险绳”,源自企业的全程护航。新厂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林绍蔚指着连片的豆田介绍:“我们充分利用冬季农闲田和光热资源,引入龙头企业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企业统一配发农资、派驻技术员驻村,并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实现农户零风险种植。
2025年,新厂镇无筋豆种植规模达764亩,覆盖380户农户。自10月31日开采以来,全镇已收购无筋豆200余吨,预计总产值286.5万元,户均增收超7500元。
轮作模式:土地生金的“时空魔法”
李霞家的豆田里,藏着更多增收的智慧。灌完根肥,她轻轻掀开地膜一角:“瞧这土,以前种完玉米就板结,现在松软得像发糕。”这其中的奥秘,在于“稻谷/玉米+无筋豆+无筋豆”的科学轮作模式——早稻收割后连种两季豆,实现一年三收。
“开花时施坐果肥,采摘期再补灌根肥——豆子能采一个多月!”李霞家的豆田亩产从1吨提升到1.8吨,收入连年增长。
这种“一地多收”模式,正是西盟县冬季农业产业的核心理念。西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艳春介绍:“2025年冬季至2026年春季,全县预计完成冬季农业种植1.1万亩,产值达2431万元。”其中,无筋豆种植2300亩,西盟米荞、苤菜根等特色作物同步发展。
![]()
无筋豆田地航拍。刁弘智摄
轮作技术不仅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还通过“豆稻”轮作改善土壤结构,豆秆还田增加肥力,实现了“用养结合”。张艳春算了一笔账:“项目覆盖2586户,户均增收9400元,冬季农业真正成了‘增收田’!”
夕阳西下,新厂村的豆子已堆成小山。岩甩砍和李霞擦着汗相视而笑,满载的卡车正将这批“金豆子”运往省外市场。这片曾经在冬季“沉睡”的土地,如今在连绵的豆架间焕发出勃勃生机。
西盟县以“订单保收益、轮作增效益”的双轮驱动模式,让1.1万亩冬闲田化身“绿色银行”。产业兴旺的种子已经播下,增收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虎遵会、刁弘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