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1月18日电 记者手记:晚播晚种,会影响“中原粮仓”明年夏收吗?
新华社记者翟濯
豫东大地,晨雾尚浓。在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的周口国家农高区2.6万亩种植示范区内,几台重型拖拉机一大早便开足了马力。铧犁搅动下,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不断涌起一层层土浪。
初冬已至,受秋收连阴雨天气影响,河南多地今年秋种整体较往年晚了一个月左右。晚播晚种,会影响“中原粮仓”明年夏收吗?
这几天,随着秋种工作不断加紧,周口国家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梁辉几乎每天都在地头待着。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笑着摆摆手:“不碍事,现在还是农历九月,没错过农时。”
农高区的土地,有些凹凸不平,有些则细碎如面粉。梁辉解释:“我们对耕地层重新进行了整理,一方面有利于土壤散墒,另一方面也可以捣碎已经板结的部分,让小麦的根系扎得更深。”
“一块好地,是小麦丰收的基础。”梁辉介绍,农高区的土地深翻率达80%以上,深度超过25厘米。深翻后经适度晾晒,依次进行驱动耙、旋耕作业,可以确保整地达到“深、松、细、匀、平、实”标准,为播种创造良好条件。
交谈间,当地种粮大户王雷骑着电动车赶了过来。王雷在这片示范区承包了近1400亩土地,最近,电动车成了他工作的必需品——拖拉机在前边犁着地,他就在后面骑车跟着,为的是看看还有哪些土块没有捣碎。
人勤地不懒。今年秋收,王雷的地里虽然也有部分积水,但他没事就往地里钻,看见有水就自己拿着铁锨挖沟排水。在王雷的悉心照料下,今年他种的玉米亩均产量超过1200斤。
“这地不赖,来年肯定有好收成。”王雷一边弯腰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捻了捻,一边笑着告诉记者,“今年农高区还特地为我们提供了农机整地服务,降低了我们种地的成本。”
好地更要配好种。今年秋种,农高区大部分农户采用了周麦36、郑麦1860等品种。“这些种子经过多年检验,生长期短、耐受性强,适合晚播。”郸城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专家袁文先说。
小麦的生长周期好比一场长跑。“晚‘起步’没关系,关键在于是否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袁文先说。为此,农高区特地增加了每亩地种子的播种密度,从之前的每亩30至35斤,提升至40至45斤。同时,建议农户尽量使用有机肥、菌肥取代复合肥,未来出苗后增施叶面肥,促进小麦生长。
一亩地,三分靠种、七分靠管。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加大播量,以密补晚;施足底肥,以肥补晚;提高质量,以好补晚……面对今年秋汛与晚播带来的挑战,河南多地农业农村部门正积极行动,确保小麦种足、种好、管好。
近日,鹤壁市农业农村局印发鹤壁市晚播小麦冬前管理技术明白纸,指导农户“种后即管、管早管好”,推动管理关口前移。“晚播不等于减产,关键在于管理跟进。我们通过指导农户因地因苗施策,确保各项措施精准到位。”鹤壁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刘斌说。
在驻马店市汝南县,当地积极推广抗湿晚播技术,指导农户科学选用药剂,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从源头降低小麦苗期病虫害发生基数,为麦苗冬前稳健生长保驾护航。
抓好小麦秋播,是当前河南“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河南农业农村部门已制定小麦抗湿晚播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出台小麦晚播“一县一方案”,保障种子、肥料等物资供应,大力推广深耕整地、药剂拌种等关键技术。截至11月18日,河南小麦已播面积8116万亩。
“河南将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坚决打赢抗湿播种攻坚战,确保麦播面积继续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夯实明年夏粮生产基础。”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