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严利君 通讯员 杨怡涵)“你要的柿饼啊?现在都卖光了,正在赶着晾下一批,再等两天就能取啦!”初冬的阳光照在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柿饼加工厂里热气腾腾。村民梅娟娟一边忙着打包、一边笑着应答,手上的动作却没停歇。厂房外,一串串金黄的柿饼挂满晾架,空气中弥漫着甜丝丝的香气。
柿饼,是孟姜塬村的“甜蜜事业”。眼下正是柿饼出炉的好时候,村民们忙着收、削、挂、晾,一个个金灿灿的柿饼,正变成实实在在的“金疙瘩”。“我们从10月下旬开始收,今年计划收20万斤柿子,每斤1块钱。只要村民愿意给我们柿饼厂交柿子,我们就一直收。”梅娟娟擦了擦汗,笑着说。
![]()
在这个小村子里,柿子种植面积已有500亩,全村建起15家柿饼加工厂,年产值超过600万元。不到两个月时间,就能为几十户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更让人高兴的是,随着电商直播、短视频销售的兴起,孟姜塬的柿饼走出小山村,飘香全国。
“以前柿子烂在地里没人要,现在都得提前预订。”在晾晒场边,年过六旬的村民李大爷乐呵呵地说。去年他家卖柿子收入相当可观,今年种得更多、收得更好,“这年头,干农活也能干出甜头!”
孟姜塬村党委书记王晓梦介绍说,“为了让柿子真正成为‘致富果’,村里统一收购、加工、销售,解决了村民‘种得出、卖不掉’的难题。同时,还协调电商公司帮助村民开通线上直播间,邀请本地达人带货。”“每天直播三个小时,能卖不少。”一位村民笑着展示手机销售记录。
![]()
“这几年变化真大。”梅娟娟感慨,“以前做柿饼是家家户户的小打小闹,现在成了村里的主产业,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干。”
在黄堡镇的另一头,秋收秋播正进入尾声。履带式收割机在金黄的田野中穿梭,伴随着隆隆声,玉米穗一排排倒进车斗。“有了农机,再大的地也不怕。”农机手杨师傅一边操作收割机,一边笑着说。今年,王益区协调调配了十余台履带式收割机和上百台农机具,全面保障秋收秋播进度。截至11月初,全区秋粮收获率达到96%,粮食总产预计超1.22万吨。
为了防止“秋淋”影响收成,王益区还设置了两处烘干服务点,日烘干能力70吨,农户可以随时送粮烘干,防止霉变。而在新播下的小麦田里,一排排绿色幼苗已经破土而出。截至10月31日,王益区秋播工作基本完成,小麦播种4.34万亩,油菜播种0.05万亩。新品种“铜麦6号”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为了提升单产水平,王益区还推广了小麦宽幅沟播技术,并组织农机手培训40余人次,为来年的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
“种粮靠天吃饭的日子过去了,现在是靠政策、靠技术。”在墙下塬村的高粱地里,种粮大户韩师傅望着晒谷场上一堆堆饱满的高粱粒,满脸笑意。为保障粮农利益,王益区积极争取农业防灾救灾资金,并通过村广播、入户宣讲、悬挂横幅等方式,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农机安全操作等政策,让农户在政策帮扶中更有奔头。
如今的王益区,不仅粮食稳,更有“甜产业”“香产业”齐头并进。柿饼加工、鲜桃销售、农家民宿、电商直播……一批批新业态在农村悄然兴起,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以前忙一阵歇半年,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干。”村民李大姐笑着说。她在柿饼加工厂上班,闲时还帮邻居做电商直播。“农忙时种地,农闲时上网,日子越过越滋润。”
王益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农产品加工、品牌培育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扩大特色产业带动面,让更多群众产业红利。
金秋的阳光下,柿饼晾晒场香气弥漫,田间地头一片繁忙。王益区的农民正用勤劳的双手和新的思路,把一颗颗柿子、一粒粒稻谷,变成稳稳的幸福。
“有这好政策,柿饼有了好出路,咱农民的生活肯定一年比一年甜!”梅娟娟说完,又转身忙碌起来。
编辑:杨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