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盐碱地“白”变“绿”的山东密码

0
分享至

人民网记者 欧阳易佳

齐鲁大地,立冬时节。滨海平原之上,新发的麦苗为广袤田野铺开一层茸茸绿毯。这片昔日的“农田荒漠”,如今正稳稳托起“齐鲁粮仓”的新希望。

一问盐碱:水从哪里来?

初冬暖阳下,地处滨州市沾化区东北部的八一干沟衬砌平整,蜿蜒盘亘在渤海湾畔的田畴间。

“过去这片土地泛着一层白花花的盐碱,种啥啥不长,百姓们都犯愁。”在山东滨州市沾化区下河乡,老水利工作人员初泽星的记忆里,满是昔日的艰辛。受海水倒灌及河流冲击等因素影响,沾化区长期面临土地盐碱化的挑战,这里超过七成耕地是盐碱地,地下水多为咸水或微咸水,无法灌溉。

“滨海地区地下水和海水贯通,土壤含盐量居高不下,虽然通过‘洗盐淋盐’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含盐量,但第二年海水倒灌又会重复盐分积累过程,因此治理难度比较大。”东营市垦利区水利局副局长边永平的一席话,道出了滨海盐碱地治理的艰辛与不易。

水,是解开这道难题的钥匙。

“盐碱地治理的核心是‘灌排配套,盐随水走’,各种排盐压碱措施都离不开淡水资源支撑。”山东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处长赵琳说。

山东的做法是双线并举:一手建强水网“主动脉”,一手疏通田间“毛细血管”。

在沾化,一条条衬砌平整的沟渠如银带般蜿蜒。通过“引、蓄、调、节、排”五水协同,当地构建起多元供水体系。西水东调工程年引水能力达2500万立方米,犹如为饥渴的土地打通了“大动脉”。

不远处的东营市垦利区,盐碱化程度更高。他们构建起“七位一体”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干支渠衬砌率超过75%。结果显而易见:灌溉周期从45天缩短到35天,效率提升超两成。

“我们创新实施‘引、蓄、调、节、排’五水协同治理体系,以水资源保障为核心,构建起多源互补、高效利用的水资源支撑格局,为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滨州市沾化区城乡水务局副局长付悦贵说。

“我们致力于打通盐碱地治理的‘毛细血管’,要让每一块土地都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边永平介绍。近年来垦利区坚持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冬春农水会战,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6.48万亩,基本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碱能改”。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对于提升整体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山东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肖红说,近年来山东持续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52万亩,新增节水能力17317万立方米,2023年底以来紧抓国家增发万亿国债契机,44处灌区成功立项,大中型灌区输配水效率大幅提升。

二问攻坚:效益如何增?

黄河之尾、渤海湾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条件,盐碱改良效果难以持续。如何让治理效果持续?科技提供了新答案。

近日,在东营市垦利区根治盐碱改善生态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园区,经过技术改良的田地里冬小麦长势正好。据山东乾舜水土治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盖俊山介绍,土壤含盐量已从16‰下降至3‰以下,今年玉米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基本达到普通良田产粮水平。

改变的不仅是土壤,还有用水方式。走进滨州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数字孪生平台大屏幕极为吸睛,各类监测数据实时刷新跳动,灌区水情墒情信息一目了然。

“什么时候灌溉,需要多少水,以前都是靠经验和人工计算。”滨州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副主任傅建国介绍,如今借助数字孪生平台,不仅能实时监测黄河水情、渠系输配水、灌溉进度等全要素信息,更能通过专业模型实现来水预报、需水预测、配水预演,为盐碱地灌溉节水增效配强“大脑中枢”。

“智慧节水”同样在东营垦利区得以广泛应用。垦利区系统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布设500余处立体感知设施,整合1200余项数据要素,构建起全方位监测体系,依托墒情、气象等监测数据,精准搭建农作物蓄水模型,让灌溉用水由“凭经验要水”向“凭数据供水”转变,让流动在盐碱地上的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我省加快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为盐碱地综合治理插上了科技之‘翼’。”肖红表示,东营路庄灌区、滨州小开河灌区、韩墩灌区等4处灌区入选全国数字孪生灌区试点,年底前基本完成试点任务,供水效率提高10%以上,年节水2800万立方米,水资源总体调配能力大幅提升。

三问长效:活力如何续?

压盐洗碱,耗水量大。山东东部滨海地区的盐碱地,虽紧靠黄河,但受制于引黄指标有限、地下咸水无法灌溉等掣肘因素,节水增效仍是当务之急。

改革,引入了源头活水。

“我们在全省创新实施盐碱地治理项目用水权双倍保障政策,也就是说试点区的一亩耕地可享受双倍用水权指标。”谈到盐碱地用水权改革,边永平坦言,在不挤占原有水权的前提下,对试点区域给予200%的用水权激励,为盐碱地开发提供了充足的“水动能”。

据了解,垦利区近三年争取专项用水指标4530万立方米,应急抗旱用水9165万立方米,有了充足的淡水保障,去年全区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至33.2万吨。

水,既要“喝饱”,也得“喝好”。当地深化农业水价改革,用分类水价、节水奖励等机制,激发农户节水内生动力。

改革活水的做法不止于此。垦利区制定出台《关于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田间节水设施建设与管护实施细则》,吸引山东乾舜公司、益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先后投入1100万元,流转3200余亩中重度盐碱地实施治盐改碱,有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盐碱地治理新格局。

“之前一亩地流转价格200至300元不等,现在流转一亩地达到760元,盐碱地改良后‘身价’倍增。”边永平为大家算了一笔账,3200亩盐碱地只出租增值就达到150万元以上。

麦苗青青,预示着新的收获。肖红表示,下一步,山东水利部门将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水网新格局,持续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与数字化升级,大力培育以节水灌溉、智慧调控为核心的农田灌溉新质生产力,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切实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incentive-icons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1467720文章数 20079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