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山东省禹城市本应是苗盛农闲的时节,但广袤的农田里,不少地块的播种机仍在轰鸣作业。受连阴雨天气影响,禹城多地出现农田积水,导致冬小麦播种期较往年推迟了10~15天。面对严峻挑战,禹城市不等不靠,主动出击,提出并全面落实“以种补晚、以墒补晚、以技补晚、以肥补晚”的综合策略,全力确保明年夏粮丰收基石稳固。
“以种补晚”:巧选良种,抢回“天时”
在禹城市辛店镇秦庄村的麦田里,和秀春农场的负责人陈桂芳正和丈夫帮着机手把新到的“石农083”麦种倒进播种机里。“这个品种晚播早熟、成穗率高、高产抗倒伏,能够有效弥补晚播带来的不利影响。”陈桂芳告诉记者,伴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加,种地也要多措并举、灵活机动、有备无患。
在禹城市亿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的麦田里,70多岁的“全市种粮能手”韩东升,望着即将完工的播种现场。“越是遇到这种天气越不能着急,除了适当增加播量之外,还要杜绝‘白籽下地’,根据现在土壤状况,我估计会出现茎基腐病,所以种子包衣的环节不能少。”韩东升说。
“以墒补晚”:保墒减损,趋利避害
在禹城市安仁镇长杰家庭农场的1200亩麦田里,3台精播机正有序作业,田间一派繁忙。农场负责人齐长杰站在刚停下的播种机旁,指着设备下方的旋转轮介绍:“关键在这个轮子——这是气喷式立旋播种机,能在播种的同时打碎坷垃,确保出苗整齐均匀。”他补充道,“该机型采用双镇压技术,一次性完成播种与压实,避免机械重复进地造成的土壤结构破坏,实现‘一播全苗’。”
同样的一幕也出现在禹城市房寺镇邢店社区的麦田里。种粮大户王淑梅正察看刚出土的麦苗。回想起2021年那场特大秋汛,她仍记忆犹新:“当时急着抢种,墒情没掌握好,导致部分种子沤烂、露种。第二年春天,别人家麦子都返青了,我家的还一片枯黄,真是心急如焚。”
转机来自2022年春季的“科技壮苗”专项行动。在省、市专家现场指导下,王淑梅采取镇压保墒措施,使百余亩麦田“起死回生”,当年亩产突破800斤。自此,她成了各类农技培训的“常客”,如今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田专家”。“地湿无晚麦,今年咱们沉住气,墒情不合适宁可稍晚几天,也绝不盲目抢种。”
“以技补晚”:科学管理,护航生长
播种是基础,科学管理才是丰收的关键。在禹城市梁家镇,洪旗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的一处田地里,一台台播种机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铺设下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这些滴灌带如同田间“毛细血管”,将为小麦生长提供精准滋养。
“这已是我第三年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效果非常显著。”合作社理事长孙洪旗介绍,该技术可实现“一铺两用”,依托物联网系统,在手机上就能完成精准浇水、施肥和施药,有效实现化肥农药减量。
“麦喜隔年墒。虽然今年播得晚,但通过技术手段,相当于每亩多涵养了100多方水,为明年丰收打下了基础。”孙洪旗信心满满。
“以肥补晚”:营养前移,促弱转壮
针对晚播小麦根系弱、苗情差的特点,禹城市伦镇振辉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了“以肥补晚”策略,核心是“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氮肥后移”。
在该合作社最后一片正在播种的麦田里,工人正在向播种机内添加肥料。合作社负责人王振波介绍:“我们这块地通过长期施用沼液沼渣,土壤有机质含量已提升至1.9%以上。当前关键是增加磷肥施用量,播种时一次性施足底肥,促进根系发育。”
“播种期越晚,越需要精细整地、精准施肥。”王振波告诉记者,待开春后,将根据实际苗情科学追肥,并适当推迟氮肥施用时期,以促进分蘖成穗,增加穗粒数,确保晚播小麦实现“不晚熟、不减产”。
此次连续阴雨天气对禹城来说是一次考验,但也进一步激发了农技人员的智慧和干劲。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共成立11个技术指导组,分赴各镇街,奋“战”麦播一线。目前,全市78万亩小麦播种工作接近尾声,苗情整体向好。(张培强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田)
来源:农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