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松年的这幅《罗汉图·猿猴献果》,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
画中罗汉“胡貌梵相”,其左侧有猿猴供奉来自西域的石榴果,与其“梵僧”形象呼应;其脚下有幼鹿一对,呼应佛教“九色鹿”与“鹿苑”的传说。全图疏密得体,层次鲜明,工而不板,既实现了绘画的教化功用,也展现了高妙的艺术手法,不愧其传世国宝之名。
![]()
前方是一棵枯树,历尽沧桑,树干弯曲不已,几乎呈“s”型。叶已脱尽,只剩下遍体的嶙峋与凌乱的树杈。
![]()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后面的几棵树正生机勃勃,枝繁叶茂。阔叶大树躯干挺拔,像是在上空撑起两朵绿云;小树上结满了果子,想来滋味甘甜,才引得猿猴摘食。
![]()
我国古代罗汉像多耳戴金环,丰颐悬额,隆鼻深目,长眉密髯,服装与配饰富有异域色彩。图中罗汉貌若印度高僧,浓眉高鼻,天庭饱满,智慧非凡。脸上满布皱纹,双眉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身着右袒式袈裟,双手相交,倚伏在枯树枝上,面目慈和地注视着前方的两头小鹿。头顶有佛光环绕,如雾似纱。
![]()
罗汉身侧相伴的小僧,面目清秀,神情天真,正托着宽大的衣袖,要接树上猿猴递过来的石榴。
![]()
两只猿猴正在树间攀爬采摘石榴果,其中一只正将手中鲜果丢给树下的小僧;树下的两只小鹿,一只似乎正与罗汉对视,另一只则望着献果的猿猴。
唐代兴起的禅宗,主张顿悟,认为世间万物本身自有佛性,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风雨雷电和人世间百般实相都可以参禅,都能成为顿悟成佛的机缘。
此幅《罗汉图·猿猴献果》一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把佛教壁画中守护在菩萨身边的罗汉,变成了游山玩水、怡然自乐的世俗僧人;二是接续了时代的创作风格——南宋以后,画家作各种罗汉图不再只为供奉瞻仰,而是更多地作赏玩之用,追求意境美、形式美、气韵美。罗汉图中的宗教色彩也被淡化,随性自然的生活气息充斥其间。
至于为何选用“猿猴”这一题材,古人认为,“猿”是很聪明、很有智慧的动物,“猿之德静以恒,类仁让孝慈。居相爱,食相先,行有列,饮有序”。聪慧的猿猴更是具备“佛性”的,它们常出现在菩萨、罗汉画中,献上奇珍异果,象征着祥瑞和祝福。
亦有人猜测,画家可能是想以猿猴活泼好动的个性,反衬罗汉心神安定、杂念全无的心境。
猿猴与人相类,本性顽皮,喜爱与其他动物嬉戏玩闹。此幅画中猿猴献石榴果给小沙弥,形神兼备,灵动天成,刘松年将猿猴天真活泼的习性刻画得恰到好处。
![]()
清乾隆皇帝对这幅《猿猴献果》十分喜爱,将其收藏于乾清宫中,并在画面左侧亲笔行书题赞曰:“倚菩提树,俯视伊尼。如示妙偈,知乎不知。树头结果,其果累垂。猿猴登树,摘果以嬉。童子攓袂,仰而承之。有色有象,无意无为。细入毫发,匪夷所思。金刚四句,一幅全批。合掌欲询,应真伊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