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楞伽经》《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谈及禅修,往往以为端坐蒲团、双目微闭、观鼻观心便是修行正道。
殊不知这只是入门之径,并非究竟之法。
六祖慧能大师当年在五祖弘忍座下,不识一字却能顿悟自性,凭的可不是日夜枯坐。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后人只见其面壁之相,却不知其所观何物。
禅宗历代祖师所传之法,核心不在形式,而在观照自性。
何谓自性?何谓观照?为何说真正悟道的人都在观照自性?
![]()
这观照又与打坐参禅有何不同?祖师们传下来的觉醒法门,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
要解开这些疑团,还得从禅宗的源头说起,从那些真正见性的祖师身上,去寻找答案。
唐朝时期,有位僧人名叫神会,自幼聪慧过人,十四岁便辞别双亲入山修道。他先是在各处寺院学习经论,读遍了《楞伽经》《金刚经》等诸多经典,对佛理的理解已经相当深入。可神会心中始终有个疑惑——这满腹经纶,这日日打坐,为何总觉得离那个"悟"字还差着什么?
有一日,神会听闻岭南有位六祖慧能大师,虽不识字却能开悟众生,便决意南下求法。长途跋涉数月,神会终于来到曹溪宝林寺。初见六祖时,这位少年僧人心中不免有些轻慢——眼前这位祖师衣着朴素,言语平实,看起来与寻常村夫无异,如何能称得上一代宗师?
六祖似乎看穿了神会的心思,微笑着问道:"远来辛苦,可曾带得本来面目来?"
神会一愣,随即答道:"弟子千里迢迢前来,正是为求本来面目。"
"既是来求,说明你认为自己没有。"六祖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你日日打坐参禅,可曾见得自己本性?"
神会沉思片刻,老实答道:"弟子虽知经论所言'人人皆有佛性',但这佛性究竟在何处,如何得见,实在不知。"
六祖点点头,没有立即作答,而是让神会在寺中住下。接下来的日子里,神会发现这宝林寺的修行方式与他之前所见大不相同。这里的僧人并非整日打坐念经,而是该做什么便做什么——砍柴挑水、种地做饭、洒扫庭院,一切如常。
神会心中更加疑惑,便去请教六祖:"祖师,为何寺中僧众不多坐禅修定?"
六祖笑道:"你以为坐着就是禅,站着就不是禅了?"
这一问,让神会哑口无言。六祖继续说道:"若论本性,本自清净,何劳坐得?如人学射箭,箭箭皆需弯弓,难道要一直保持弯弓的姿势才算在练箭?"
一日,神会在院中看到两位僧人争论。一个说:"旗幡在动。"另一个说:"是风在动。"两人争执不下,都想证明自己说得对。神会想起经中所学,正要上前论说一番,却见六祖走了过来。
六祖淡淡地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此话一出,两位僧人愣住了,神会也愣住了。什么叫心在动?明明是眼睛看到旗幡在风中飘动,怎么变成了心在动?
看出神会的困惑,六祖把他叫到一旁,说道:"你来此已有些时日,我且问你,当你看到旗幡时,是旗幡先动,还是你心中先有'旗幡在动'这个念头?"
神会仔细回想,说道:"应该是看到了才知道在动。"
"那你闭上眼睛,此刻旗幡还动吗?"
神会闭上眼睛,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虽然看不见,但想来应该还在动。"
"你说的'想来应该',这个'想',是谁在想?是旗幡在想,还是你心在想?"六祖的声音不大,却如洪钟大吕。
神会猛然一震,仿佛被什么击中了。他忽然明白了——无论风动还是幡动,都是因为自己心中起了"动"这个念头,才有了动与不动的分别。若心不起念,何来动静之分?
"这便是观照自性的第一步。"六祖看着神会说,"世人修行,总想着去获得什么、达到什么境界,却不知一切本自具足。你心中那个能知道'旗幡在动'的,能听到我说话的,能起疑惑、能生欢喜的,那个是什么?"
神会脱口而出:"是心!"
![]()
"心在何处?"
神会指指胸口,犹豫道:"在这里?"
六祖摇摇头:"你指的是肉团心,那不过是血肉之躯。我问你,当你睡着时,这颗心还在吗?当你做梦时,梦中的山河大地从何而来?那个能做梦、能醒来、能分辨梦与醒的,才是真心,才是本性。"
神会听得入神,却仍觉得抓不住要领。他问道:"祖师所说的观照自性,是否就是时时刻刻去观察这颗心?"
"观察?那谁去观察?你用心去观心,那被观的是心,能观的又是什么?"六祖这一问,又把神会问住了。
见神会困惑,六祖换了个方式:"你现在听到我说话,这个'听到',是需要用力去听,还是自然就听到了?"
"自然就听到了。"
"对。这就是本性的作用,不需要造作,不需要用力。你要观照的,不是去刻意盯着什么,而是在日常行住坐卧中,时时回光返照,看看这个能听、能看、能想的究竟是什么。"
神会若有所思。六祖又说:"我再给你讲个例子。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家小孩偷的。从此他看那孩子走路的样子像贼,说话的样子像贼,眼神也像贼,一举一动都像贼。后来他在自家柴堆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孩子,走路也不像贼了,说话也不像贼了。你说,是那孩子变了,还是他自己的心变了?"
"是他自己的心变了。"神会答道。
"对。这世间一切相,都是由心而生。你心中有贼,看谁都像贼;你心中有佛,看谁都是佛。所谓修行,不是在外面去找个什么佛性,而是回过头来看看,是谁在寻找?是谁在修行?这个看,就是观照。"
神会听到这里,心中豁然开朗,却又似懂非懂。他知道六祖说的有道理,可具体该怎么做,还是不太明白。
六祖看出他的困惑,说道:"观照自性有三个法门,这是历代祖师传下来的。第一个法门,叫'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什么意思?"神会问。
"就是当你心中起了任何念头——无论是贪心、嗔心、痴心,还是欢喜心、悲伤心——只要一觉察到这个念头起来了,不要跟着它跑,也不要去压制它,就只是看着它。这一看,这个念头自然就散了。就像你看着天上的云,你不去抓它,它自己就飘走了。"
神会点点头,觉得这个好像能做到。
"第二个法门,叫'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六祖继续说,"什么叫不离这个?就是无论你在做什么——走路、吃饭、睡觉、干活——都不要忘了那个能做这一切的是谁。不是让你刻意去想,而是保持一种觉知。就像你走在路上,知道自己在走路,但不需要每一步都想着'我在走路',这个知道,是自然而然的。"
神会问:"若是忘了怎么办?"
"忘了就再回来。"六祖笑道,"就像放牛一样,牛跑了,你就把它牵回来,时间久了,牛自然就听话了。你的心也是如此,刚开始会到处乱跑,你就一次次把它牵回来,到后来,它自然就安住了。"
说到这里,神会急切地问:"祖师,您刚才说有三个法门,前两个弟子已经听明白了,那第三个法门是什么?这个法门是否最为殊胜?"
六祖看着神会那渴求的眼神,却没有立即回答。他转身看向窗外,曹溪的溪水正潺潺流过,阳光在水面上跳跃,碎成千万片金光。
"这第三个法门,是达摩祖师当年传给二祖慧可的,也是历代祖师证悟的关键所在。"六祖缓缓说道,"若能真正明白这个法门并如实修行,便可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
神会听到"见性成佛"四个字,整个人都激动起来。
他正要追问,六祖却举起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这个法门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真正的勇气和决心。"
六祖的声音变得庄重起来,"因为它要你放下的,不是别的,而是你最执着的那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