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光明是什么?为什么六祖慧能称它为见性成佛的唯一法门?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禅宗典籍中记载,六祖慧能大师曾对座下弟子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五句话,道尽了禅宗见性成佛的根本。

自性光明,这个在佛教典籍中反复出现的词汇,究竟指向什么?

为何慧能大师将它奉为见性成佛的唯一法门?

要知道,佛陀在世时传授过八万四千法门,历代祖师又开显出无数修行路径。



这位不识字的樵夫出身的六祖,却斩钉截铁地说,唯有明见自性光明,才是直达佛地的究竟之道

这其中到底藏着怎样的玄机?是慧能大师的独特见解,还是他真正契入了佛法的核心?让我们从那个改变中国禅宗历史的夜晚说起。

唐高宗永徽年间,岭南新州有个以砍柴为生的青年,名叫慧能。他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贫苦。这一日,慧能挑着柴火到集市上售卖,听见一位客人在念诵《金刚经》。当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时,慧能突然心神震动,仿佛有道闪电劈开了心中的迷雾。

他放下柴担,向那人询问经文的来处。客人告诉他,这是五祖弘忍大师在黄梅东山传授的法门。慧能听罢,心中生起强烈的向往。他安顿好母亲,历经一个多月跋涉,来到了黄梅东山。

五祖见到这个南方蛮子,问道:"你从哪里来?到这里求什么?"

慧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拜和尚,只求作佛,不求其他。"

五祖故意刁难:"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

慧能的回答石破天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见他根器非凡,却不敢明说,只让他到碓房舂米。这一舂,就是八个月。慧能身材瘦小,为了让踏碓时有足够的分量,在腰间绑了块大石头。日复一日,他在碓房劳作,从未进入禅堂听过一次讲经。

这年秋天,五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需要传付衣钵。他召集门下五百弟子,让大家各作一偈,看谁真正明心见性。众弟子都推让给上座神秀,认为首座大弟子必定得法。

神秀思虑再三,在半夜时分于廊壁上题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第二天,五祖看到这首偈子,当众赞叹,让弟子们都依此修行。但私下里,他把神秀叫到方丈室,说:"你这首偈子,尚未见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以此见解,求无上菩提,终不可得。"

在碓房舂米的慧能听说此事,也作了一首偈子,请人代笔题在神秀偈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一出,满寺哗然。五祖看后,表面上说也未见性,用鞋底擦去了偈子。但在三更时分,他悄悄来到碓房,用拄杖敲了三下碓头。慧能会意,三更时分到方丈室。

五祖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言下大悟,说出了那五句震古烁今的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他已彻见本性,当夜传付衣钵,并嘱咐他速速南归,以免遭人嫉妒加害。慧能连夜离开黄梅,一路被人追赶,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岭南。此后十五年,他隐居于猎人队中,时机成熟后才正式出世弘法。

唐高宗仪凤元年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印宗法师正在讲《涅槃经》,有风吹动幡旗,一僧说是风动,一僧说是幡动,争论不休。



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众人大惊,印宗法师立即请慧能升座说法。慧能开示道:"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宣说自性光明的法门。

他继续说:"善知识,世人性本清净,万法尽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即行于善。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忽遇惠风吹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

印宗与在座僧众恍然大悟,原来佛性不在外求,就在自心。印宗当即为慧能剃度,并请他为众人授具足戒,开演禅法。

自此之后,慧能在韶州宝林寺弘法三十七年,座下得法弟子四十三人,各成一方宗匠。他所传的顿教法门,影响了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

有一次,弟子神会问道:"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慧能反问:"我说不见,你又作何理解?我说见,你又怎么明白?"

神会答不上来。慧能便开示:"我说见,是常见自己的过失,不见他人的好坏对错。我说不见,是不见凡夫的妄见分别。你若会得'见'字,就与'不见'无异;若不会'不见'二字,万劫轮回生死,听到'见'字,便执着于'见',听到'不见'二字,又执着于'不见'。"

另一次,有位名叫法达的僧人来参拜。他礼拜时头不着地,显得傲慢。慧能问:"礼拜不着地,不如不礼拜。你心中必有一物,修行何事?"

法达说:"我念《法华经》已经三千遍。"

慧能说:"若念到一万遍而不解经义,还是不如不念。你念了三千遍《法华经》,经中大义是什么?"

法达答不上来。慧能说:"《法华经》的宗旨,就在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你只知诵经,不解经义,与经作仇。你心中既有数目,就是自我的局限。经中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既然不可以言宣,那你念三千遍又有何用?"

法达听罢,汗流浃背,跪地请教:"弟子愚钝,请和尚开示。"

慧能看着法达,缓缓说道:"《法华经》处处说的都是佛的知见,可是佛的知见究竟是什么?世人都以为要通过修行才能获得佛的知见,殊不知......"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在座的僧众,众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这关键的开示。



法达更是心中焦急,他念了三千遍《法华经》。

自以为功德不小,却没想到和尚一语道破,原来自己根本没有悟入经义。

这佛之知见,与自性光明究竟是什么关系?

为何六祖说它是见性成佛的唯一法门?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修行秘诀?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