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中带劫煞的人为何多磨难?原来是菩萨在考验你的修行根基和慧根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地藏菩萨本愿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命数之说,自古有之。

民间常言某人"命带劫煞",便是说此人一生多有波折坎坷,诸事不顺。

可这劫煞究竟从何而来?为何偏偏落在某些人身上?

世人只知叹息命苦,却不知这磨难背后,竟藏着菩萨的深意。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言:"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人之所以遭遇磨难,皆是往昔业力所致。那些命中带劫煞之人,看似命途多舛,实则是在偿还宿世因果。更有甚者,这磨难竟是菩萨慈悲,借此考验修行人的根基与慧根。

那么,这劫煞与修行究竟有何关联?为何说磨难越多,反而是菩萨的眷顾?古往今来,多少高僧大德正是在逆境中证得菩提,在苦难中成就道业。这其中的玄机,且听我细细道来。

说到劫煞与修行的关系,不得不提一位唐代的高僧——玄奘法师。世人只知他西天取经的辉煌,却不知他一路走来,所遭受的磨难之重,常人难以想象。

玄奘法师俗姓陈,十三岁便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他自幼聪慧过人,对佛法经典有着超乎常人的领悟力。可就是这样一位天资卓越的僧人,偏偏命途多舛。

年少时,他就经历了家道中落、父母早亡的变故。出家后,本想潜心修学,却赶上隋末唐初的战乱。寺院被毁,僧众流离,他只得四处奔波,寻找能够安心修学的地方。好不容易到了长安,听闻各派高僧讲经说法,却发现佛经翻译多有谬误,各家解释相互矛盾。

这让年轻的玄奘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他遍访长安的名师大德,可得到的答案却都不相同。有人说这样解,有人说那样释,究竟哪个才是佛陀的本意?

一日,玄奘在寺中打坐参禅,忽然心生一念:既然中土经典多有讹误,何不亲自前往天竺,求取真经?这个念头一起,便如同种子落地生根,再也无法动摇。

可要去天竺,谈何容易?那时的西域,荒漠连绵,盗匪横行,更有各国关卡重重阻隔。朝廷明令禁止僧人私自出关,违者格杀勿论。玄奘的师兄弟们听闻他要西行取经,纷纷劝阻。

"师兄,这路途凶险,九死一生啊!"

"朝廷有禁令,你这是要冒杀头的风险!"

"万一路上遇到强盗,或是在沙漠中迷路,岂不是白白送命?"

面对众人的劝阻,玄奘只是淡然一笑:"佛法东传数百年,经典翻译多有错漏,导致后世学人难辨真假。我若不去求取真经,如何对得起释迦世尊的教诲?又如何对得起天下苍生?"

贞观元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终于下定决心,冒着违抗圣旨的风险,偷偷出关西行。可刚走到凉州,就被官府发现了行踪。当地的官员接到朝廷的公文,要将他遣返长安。

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凉州有位信佛的慧威法师暗中相助,让玄奘藏在寺中,躲过了官府的搜查。等风声过去,又帮他找了向导,连夜送出城去。

出了凉州,前方便是茫茫戈壁。玄奘雇了一个胡人向导,可走到半路,这向导见四下无人,竟起了歹心,想要杀人劫财。

深夜,玄奘打坐念经,忽然察觉到杀气。他睁开眼,只见向导手持弯刀,正悄悄靠近。玄奘并不慌乱,只是合掌道:"施主若是缺钱,贫僧身上这点盘缠尽可拿去。何必造下杀业?"

那向导被他的镇定震住了,手中的刀竟举不起来。愣了半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师恕罪!小人鬼迷心窍,差点犯下大错。"

玄奘扶起他,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劝他回头是岸。那向导羞愧难当,第二天便借口有事,丢下玄奘跑了。

玄奘独自一人,继续向西走。沙漠中没有道路,只能凭着太阳和星辰辨别方向。白天烈日炎炎,晒得人皮肤开裂;夜晚寒风刺骨,冷得人骨头都疼。

最可怕的是缺水。玄奘带的水囊不小心打翻了,沙漠中又找不到水源。他口干舌燥,嗓子像要冒烟,眼前开始出现幻觉。



走了五天五夜,玄奘终于支撑不住,倒在了沙丘上。恍惚中,他梦见一位高大的天神,手持宝剑,对他说:"大师不要放弃,前方不远处就有水源。你西行求法,是为天下苍生,诸天护法自会护佑于你。"

梦醒后,玄奘竟真的感觉身体恢复了些许力气。他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向前走。果然,没多久就看到了一片绿洲,有清澈的泉水涌出。

喝了水,休息片刻,玄奘继续上路。可劫难并未结束。路过高昌国时,国王听说有位唐朝高僧西行求法,非要留他在国内讲经说法。

高昌王对玄奘说:"大师千里迢迢来到我国,这是我国的福分。我愿为大师建造寺院,供养终生。大师就留在这里,为我国百姓讲经说法吧。"

玄奘婉言谢绝:"贫僧此行是要前往天竺求取真经,还望大王成全。"

高昌王却不肯放行:"大师若执意要走,我就将你囚禁起来,直到你答应为止。"

玄奘知道硬来不行,便采取了绝食的方式抗议。一连三天,滴水不进,粒米不沾。高昌王见他如此坚决,生怕他真的饿死,这才无奈地同意放行,还赠送了大批物资和通行文书。

过了高昌,又是一路艰险。翻越天山的时候,遇上雪崩,随行的马匹冻死了好几匹,随从也有人葬身雪山。到了碎叶城,又遭遇强盗洗劫,差点连经书都保不住。

这一路走来,玄奘经历的磨难,常人遭遇一桩就足以要命,他却接二连三地遇上。有人说这是他命中带劫煞,注定多灾多难。可玄奘自己心里明白,这些磨难,正是他修行路上必经的考验。

终于,在经历了整整一年的跋涉后,玄奘到达了天竺。他先后在那烂陀寺等地学习了十七年,系统研读了大小乘经论,成为当时天竺最受尊敬的外国僧人之一。

当他满载真经东归时,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这些经书,却成了中土佛法的根基,影响了后世千年。

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曾问他:"师父一路西行,九死一生,可曾后悔过?"

玄奘笑道:"磨难虽多,却让我更加坚定了求法的决心。若无这些考验,我如何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精进?又如何能体会佛陀当年苦修的艰辛?"

窥基又问:"那师父可知,为何您要遭受这么多磨难?"

玄奘沉思片刻,缓缓说道:"《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磨难,也是虚妄。可正是在磨难中,人才能看清自己的执念,才能磨砺自己的心性。"

窥基听了,似懂非懂。玄奘便继续说道:"你道这磨难从何而来?"

这句话问得窥基哑口无言。



世人都说磨难是命数所致,可玄奘法师却话锋一转,道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

"这劫煞,实则是菩萨的慈悲考验。"

玄奘法师随即要为弟子讲述一个更深层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正是开"命带劫煞"之谜的关键所在。

这个真相一旦揭晓,便能明白为何有些人遭遇的磨难越多,反而越是修行的大好时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