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第一灵咒,只有三个字却比长咒都神奇,诵一遍龙天护法都来守护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华严》《法华》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间流传的咒语千千万,有的长达数百字,有的需要特殊的传承才能修持。可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却记载着这样一个咒语,仅仅三个字,却被历代高僧大德尊为"万咒之王"。

这三个字,不需要灌顶,不需要传承,任何人都可以诵念。诵一遍,天龙八部护持;诵百遍,消业障如汤泼雪;诵千遍,福德智慧日日增长。唐代高僧善导大师曾言:"此三字如摩尼宝珠,入水能清水,入火能灭火,入毒能消毒。"

是什么样的咒语,竟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历史上又有多少修行人因持诵这三个字而得到龙天护法的守护?这三个字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

翻开《观无量寿经》《法华经》等诸多经典,我们会发现,这个三字咒贯穿了整个佛教的修行体系。祖师大德们对它的解释,层层深入,直指修行的核心。

那么,这究竟是哪三个字?为何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如此深邃的法理?



大唐贞观年间,终南山下有一座古刹,名曰悟真寺。寺中住持法师名叫智圆,已是年过花甲的老和尚,修行五十余载,对经教的研习可谓透彻。

这一年初春,寺中来了一位云游僧人。此僧看上去不过三十出头,布衣芒鞋,腰间挂着一串旧旧的念珠。他来到寺前,合掌恭敬地对知客僧说:"贫僧云游至此,想借宝刹挂单三日,不知可否?"

知客僧打量了他一番,见他相貌清奇,双目澄澈,便将他领到了客堂。当晚,智圆法师照例到客堂探望挂单的僧人。见到这位云游僧,智圆心中突然升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这个人身上似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度。

"不知法师从何处来?"智圆问道。

云游僧淡淡一笑:"从东方来,往西方去。"

这话说得玄妙,智圆心中一动,又问:"法师高姓大名?"

"贫僧法号慧日。"

智圆听了这名字,心中暗自思量。慧日,智慧之光明,这名号取得不凡。他又问:"法师平日修持何法?"

慧日和尚并不直接回答,反而问道:"不知老法师您修持什么?"

智圆捋了捋胡须,说道:"老衲这些年专研经教,早课持大悲咒一百零八遍,晚课诵《金刚经》三卷。平日里还要钻研《华严》《法华》诸经,好不容易才有今日这点见地。"

慧日听了,点点头道:"老法师精进修持,实在难得。"

"只是..."智圆忽然叹了口气,"老衲修行这么多年,总觉得还是离开悟很远。经书读了千卷,咒语持了万遍,却始终觉得隔了一层。法师您云游四方,见多识广,不知可有什么高见?"

慧日沉默片刻,说道:"老法师可曾听说过,佛门中有一个咒语,只有三个字,却胜过一切长咒?"

智圆一愣:"三个字的咒语?是哪三个字?"

"南无佛。"慧日轻声说出这三个字。

智圆听了,不禁笑了起来:"法师这话,老衲可不能认同。南无佛这三个字,哪个学佛之人不知道?这不过是最基础的归依之语,何来胜过一切长咒之说?"

慧日也不辩解,只是说:"老法师若是不信,不妨试一试。"

"如何试法?"

"从明日起,老法师暂停一切功课,每日只念这三个字。念时要至诚恳切,心口如一。七日之后,自有分晓。"

智圆听了,心中虽有疑惑,但想到这位云游僧人的不凡气度,还是点头答应:"也罢,老衲就依法师所言试上七日。"

第二天清晨,智圆破例没有做平日的早课,而是静静地坐在禅堂中,开始诵念:"南无佛,南无佛,南无佛..."

起初,他念得有些心不在焉。这三个字太简单了,哪里需要什么功夫?念着念着,他的思绪开始飘散,想起寺里还有许多事务要处理,想起经书中还有几处疑难没有参透...

就这样念了一个时辰,智圆睁开眼睛,摇了摇头。他觉得这样念下去,恐怕什么也得不到。可既然答应了慧日,也只好坚持下去。



第三日,智圆依然在禅堂中念诵。这一天,他突然发现,当自己专注地念这三个字时,心中的杂念似乎少了一些。"南无佛",归依佛,这是每一个学佛之人最初的誓言。可自己修行这么多年,真的还记得当初那颗归依的心吗?

第四日,智圆念着念着,眼泪突然流了下来。他想起了自己二十岁那年出家的情景,想起了恩师圆寂前对他说的话:"修行,最重要的不是学了多少,而是你的心是否真的在佛那里。"

这些年来,自己读了那么多经,持了那么多咒,可是自己的心,真的在佛那里吗?

第五日,天还没亮,智圆就来到了禅堂。他跪在佛前,双手合十,一遍又一遍地念着:"南无佛,南无佛,南无佛..."

这一次,每一个字都从心底发出,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虔诚。念着念着,他忽然感到一阵清凉从头顶灌下,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一种说不出的宁静中。

就在这时,禅堂外突然传来一阵异香。智圆睁开眼睛,看见堂外竟然涌来一层层金色的光芒。他走出禅堂,只见整个寺院都笼罩在一片瑞光之中。

更奇异的是,天空中似乎有无数看不见的护法神众在盘旋。智圆虽然看不到他们的形体,却能清楚地感知到那种威严而慈悲的气息。

寺中其他僧人也都被这异象惊动了,纷纷走出寮房。大家都跪在地上,合掌礼拜。

这种异象持续了一个时辰,才渐渐散去。

第六日,智圆继续念诵。这一天,他在念诵中突然生起了一个念头:何为"南无"?何为"佛"?

"南无",梵语音译,意为归依、归命。"佛",觉悟者。那么"南无佛"这三个字,就是"归依觉悟"的意思。可这归依,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归依,更是心性上的完全交托。

智圆想起《华严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一切修行的根本,原来就在这个"归依"二字上。

第七日清晨,慧日和尚来到禅堂,见到智圆时,只见他满面红光,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那种以往的凝重和执着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宁静祥和。

"老法师,这七日修持,可有收获?"慧日问道。

智圆起身,深深地向慧日鞠了一躬:"多谢法师指点,老衲这才明白,自己修行了五十年,竟然连最基本的归依都没有做到。"

慧日点点头:"老法师能有此悟,实在难得。不过,您可知道,这三个字为何有如此威力?"

智圆摇头:"还请法师开示。"

慧日说:"老法师且听我说一个故事。东晋时期,有一位居士名叫慧远,他在庐山东林寺结莲社,召集一百二十三位同修共修念佛法门。有一次,一位学问渊博的儒生来访,问慧远:'佛门中咒语无数,长咒如楞严咒有两千多字,大悲咒有四百多句。这些咒语威力无比,为何您却教人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智圆听得入神,问道:"那慧远大师如何回答?"

"慧远大师说了这样一段话。"慧日顿了顿,继续说道:"'咒语之力,在于心之专注。长咒固然殊胜,可念时往往不能字字用心。而这六字,甚至简化成三字'南无佛',看似简单,却能令人心无旁骛,全部精神都贯注其中。心专则道力显,心散则神通灭。修行人若能将全副身心都投入这三个字中,那么这三个字所发出的愿力,足以感通十方诸佛菩萨,召来天龙八部护法。'"

智圆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老衲这些年持大悲咒,往往念了前句忘了后句,心中还要琢磨着咒文的意思。念《金刚经》时,也是一边念一边在想经文的道理。结果心分成了几份,哪里能得到真实受用?"

"正是如此。"慧日说道,"您这七日念'南无佛'三字,到后来是否感觉心越来越定,杂念越来越少?"

"确实如此。"智圆点头,"到了第五日,念这三个字时,感觉整个心都融入进去了,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这三个字。"

"那就对了。"慧日微微一笑,"《观无量寿经》中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当您全部的心都归于这三个字时,您的心就与佛心相应了。佛心清净,您的心也清净;佛心慈悲,您的心也慈悲;佛心光明,您的心也光明。这时候,十方诸佛的加持自然就来了,护法龙天也自然就来守护了。"

智圆听到这里,心中还有一个疑问:"可是法师,世上念这三个字的人何其多,为何不是人人都有如此感应?"



慧日听了这话,沉默了良久,才缓缓开口:"老法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同样念这三个字,为何有人得大利益,有人却毫无感应?这其中的差别,正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青山:"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当年世尊在灵鹫山上曾对大迦叶尊者说过一段话。那段话不长,却道尽了一切法门的精髓。老法师若想知道,我可以告诉您。只是..."

智圆急切地问道:"只是什么?"

慧日转过身来,目光深邃:"只是这个道理说出来容易,真正做到却难。历代祖师都曾为此留下开示,可真正能依教奉行的,千万人中难得一二。老法师若真想知道,得做好准备,因为知道之后,您的修行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