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在北京去世,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系,主持设计了一些重要的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完成多部著作和多篇论文,是中国近百年来最杰出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十一岁的梁思成随父母回国,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那时候的清华是一所专门培养未来赴美国留学人员的预备学校,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学制八年,大体相当于中学六年加上两年的大学预科。1923年梁思成从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第二年与未婚妻林徽因一起来到美国费城,进入“常春藤联盟八校”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在建筑系注册,直接从三年级读起。
梁思成留学期间学习很刻苦,成绩优异,尤其对建筑历史非常感兴趣,他的同窗好友陈植先生回忆说:“除建筑设计外,思成对建筑史及古典装饰饶有兴趣,课余常在图书馆翻资料、作笔记、临插图,在掩卷之余,发思古之幽情。”1925年,中国藏书家陶湘重新翻刻北宋时期的建筑典籍《营造法式》,梁启超得到朋友赠送的一部,转寄给万里之外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的儿子梁思成和未来的儿媳林徽因。梁思成收到书后非常惊喜,但随即就陷入巨大的失望与苦恼——他发现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宋代建筑的术语早就失传了,涵义不明,导致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就好像是一部天书,完全无法看懂。
四年级的时候梁思成专门选修了古梅尔教授主讲的建筑史课程,认真记笔记,课后完成了许多绘图作业,极其工整细致。但这门课几乎没有提到中国建筑,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中关于中国建筑的资料也很少,只有德国汉学家鲍希曼等人的零星著作可供参考。梁思成不由感叹,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竟然没有一部完备的建筑史,实在太令人惋惜了。从此他立下了两个宏愿:一是破译《营造法式》这本“天书”,二是写一部中国人自己的《中国建筑史》。
1927年,梁思成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28年3月和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8月一起回到中国,在沈阳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营造学社是一个专门研究传统建筑的学术机构,办公场所在故宫端门北面的西朝房,设有两个主要的部门,一个叫“文献部”,负责搜集考证与古建筑有关的历史文献,另一个叫“法式部”,负责实地考察和测绘古建筑。1931年梁思成开始担任营造学社法式部的主任,正式开启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历程。
梁思成研究的思路是由近及远,先以年代距离今天比较近的明清时期的故宫为蓝本,拜老工匠为师,弄清楚中国古建筑基本的技术做法,再与营造学社同仁一起四处跋山涉水,对更早的汉唐宋辽金时期的古建筑遗构进行调查和测绘,以现代科学方法加以系统研究。他们总共只有十多个专职人员,短短几年间就考察了全国各地一千多处古建筑,绘制了大量的测绘图,发表了多篇精彩的论文,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基本上厘清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大致脉络。
1937年7月初,梁思成率领团队在山西五台山发现唐代所建的佛光寺大殿,堪称其学术生涯的高光时刻。随后抗日战争就全面爆发了,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梁思成、林徽因携全家和部分同事一起南下避难,先抵达云南昆明,后来又辗转来到四川南溪县的李庄。李庄是一个古镇,现在属于宜宾市的翠屏区。营造学社的很多图纸、照片等珍贵资料无法带走,存在天津一家银行的地下金库里,不料1939年遭遇暴雨引发的水灾,损毁严重。抗战期间物资匮乏,缺吃少穿,梁思成等人在昆明和李庄的生活非常贫苦,经常生病。但他们依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进行考察,又取得了许多新的学术成果。
随着时光的流逝,梁思成身边的同事纷纷离开李庄,只剩下一直卧床不起的妻子林徽因和助手莫宗江、罗哲文等几个人。梁思成得了严重的脊椎病,却没有躺下,身穿一种特制的铁马甲,开始写作《中国建筑史》,并与莫宗江一起重新绘制插图,主要的参考资料是营造学社这几年积攒的研究成果。
到了1944年,《中国建筑史》的插图和文字已经基本完成。当时的中国正在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众多的古建筑面临着随时可能毁灭的危险,梁思成希望能够向世界范围内更多的读者介绍中国灿烂辉煌的建筑文化,在纸上为华夏文明留存一份记忆,决定在中文稿的基础上再写一部英文版的《中国建筑史》。为了降低海外普通读者的阅读难度,英文版的文字尽量简短直白,深入浅出,精心绘制的插图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因此正式的书名定为“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翻译成中文,就是“图像中国建筑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