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负青山一树茶——“衢州的山水会说话”系列报道之八)
我是一株黄茶,在龙游县罗家乡的深山中静静等待了一千年,岁月的积淀让我在不经意间换了模样。我的嫩芽染上琥珀般的金黄,异化为独一无二的黄化珍稀品种。有人说我不像龙井那般绿得张扬,也不似普洱那般醇得深沉,倒像衢江边的晨雾,浓淡皆宜,恰好合了山水的性情。一缕茶香氤氲,身后那无垢的深山给了我无尽的滋养。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而我反馈爱护青山的人是浓郁的醇香,那香带着龙游山风的轻拂,带着炒茶师傅掌心的温度,把深山中的春秋流转、富贵繁华,都轻轻揉进舌尖,那滋味,是独属于山水与知己的私语。
8月8日上午,龙游民居苑的青石板路上飘来阵阵清香。走进一家挂着“龙游黄茶”木牌的门店,缪述钢正用茶匙舀起一撮金黄的茶叶,沸水注入玻璃杯的瞬间,叶片如黄蝶振翅般舒展,茶汤渐成琥珀色,细密的泡沫在水面轻轻浮动。
“这小泡泡是好东西,说明氨基酸含量高着呢。”缪述钢举起茶杯,阳光透过茶汤在他手背上投下暖黄的光斑。作为龙游黄茶非遗传承人,他指尖捻起的不仅是茶叶,更是一段从偶然发现到产业振兴的传奇故事。
1999年春,年轻的缪述钢在收购茶青时,发现混在绿芽中的几片黄叶子格外显眼。他留了心,收集起黄叶子。“第一次单独炒出来,茶汤黄得透亮,喝着一点不苦,还有股清甜。”这一发现,让他喜出望外。他循着采茶人的指引,几经寻觅,在833米高的圣堂山苍岩古藤中,找到了那株野生茶树,用红绳系上记号,“那一刻,我的内心激动又忐忑,我知道价值但又不能确定。”缪述钢回忆起26年前找到黄茶母树的情景时,仍流露出几分骄傲与侥幸。
几天后,缪述钢趁着春雨把黄茶母树移栽回家。
老茶树种活后,缪述钢成立了合作社,利用这株黄茶母树培育茶苗。“刚开始,茶苗成活率相当低。”他们蹲在苗圃里观察了整整十年,终于在2010年将茶苗成活率提升到80%。那年秋天,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带着仪器住进了山坳,最终确认这是罕见的黄化变异品种,2018年正式命名为“中黄3号”。
“龙游黄茶有‘扁平光滑、色泽嫩黄、香气浓郁、鲜爽甘甜’的特征,以及水浸出物达49%、氨基酸达10.4%的内含物质,这都是最佳品质名茶的表现所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评价龙游黄茶为“浙江珍稀名茶新秀”。
现在,行走在罗家乡荷村村的村道上,水明山秀,茂林修竹,满山黄茶树宛若一条条黄绿色的丝带。村口的一句标语异常醒目——山区的优势还是要靠山吃山,因地制宜去发展特色产业。这是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荷村调研时作出的重要指示。
彼时,这个小山村的村民大多数还在靠砍伐、加工毛竹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直到优质黄茶品种这个“天选之子”出世,人们仿佛找到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
“明前黄茶好的一斤可卖3000多元,一般的龙游黄茶,也不愁卖。”缪述钢很是自豪,从一棵树到一个产业,受益的是乡村百姓。这位茶界“新星”不仅香飘天下,更走出一条推动共同富裕的特色“茶”路。从茶园的拓展种植,到市场的深度开拓,再到品牌的精细塑造,龙游黄茶产业链如春藤蔓延。
茶垄间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亲子家庭跟着缪述钢穿梭茶田,孩子们指尖的嫩芽还沾着晨露,转眼已在200摄氏度的铁锅里翻飞起舞。石佛乡的大力山则将茶韵谱成了四季诗篇,龙游文旅达人徐美霞一条春茶采摘视频,引来十几万点击量,火爆出圈后引得拍客、驴友甚至外国友人纷至沓来。从赏风景、晒美图,到茶树认领、乡村研学,“诗酒花茶”的巧思走出了一条独具新意的茶旅融合之路。
从一个不经意的发现,到逐步脱颖而出,成为黄茶中的“后起之秀”,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更让龙游黄茶跻身中国名茶方阵。在龙游黄茶公共区域品牌的引领示范下,“虔龙黄”“隆极黄”“圣堂白雪”“黄茶姑娘”……子品牌如新芽初绽,续写龙游黄茶清韵的悠长画卷。
龙游黄茶扎根土壤的品质底气,茶多酚含量介于16.8%到18.2%,游离氨基酸含量处于5.9%到10.4%,是普通绿茶的2到5倍,而咖啡碱含量则低于3.5%。
罗家乡是全国生态乡,四周高山环绕,山林面积达7万余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2%,境内水质常年稳定在二类标准。
龙游县全境茶园种植面积近3万亩,年产量突破2500吨,全产业链产值超4亿元。其中,龙游黄茶种植面积近1万亩、产量215吨、产值近亿元。
黄茶崛起的“靠山吃山”时代新解
俞燎远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三级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艺师学院 硕士生导师和茶叶专业导师)
龙游黄茶的崛起,恰是对“山区的优势还是要靠山吃山,因地制宜去发展特色产业”这句话的生动践行。从罗家乡那株偶然发现的变异古茶树,到如今近万亩茶园、超4亿元产业链产值的规模,这片金黄的叶子走出了一条“生态筑基、文化为魂、产业为脉”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之路,为山区特色产业振兴提供了深刻启示。
“靠山吃山”的要义,在于对生态优势的精准识别与科学转化,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龙游黄茶将历史底蕴、非遗技艺的文化价值与茶旅融合的创新模式相结合,让一片叶子既承载着生态保护的责任,又肩负着共同富裕的使命,让山区百姓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分享生态产业的红利,这正是“两山”理念中“保护者受益”的鲜活注脚。当人类读懂山水的馈赠,自然便会以可持续的繁荣予以回报。
图片来源:微龙游
来源:衢州日报
编辑:周立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