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近代史上,一批史学大家既学贯古今,又亲身经历时代的辗转浮沉,他们会不会比普通人更有洞察力?
1
看到有朋友谈到钱穆在转折关头的坚定选择,于是我出于兴趣,梳理了一下近代史学大家们的结局。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早已去世,可以不谈。
先说史学上的二陈。陈垣曾被称为“国宝”。1966年86岁,被关禁闭、批斗,1971年饮恨去世。
陈寅恪1966年后被小将们反复折磨。翻译家梁宗岱与陈寅恪同为中山大学同事,多年后梁宗岱夫人甘少苏回忆,当时陈寅恪已经目盲腿断,但造反派在陈寅恪住所外安装了高音喇叭,喇叭里的批判声让本就胆小的陈寅恪极度恐惧,一听到喊自己的名字就浑身发抖,甚至尿湿了裤子。陈寅恪最终于1969年在病贫悲愤交加中逝世。
![]()
吕思勉、钱穆与二陈并称“史学四大家”。
吕思勉1957年肺气肿与心脏病并发逝世,没有历经1966年。不过,吕思勉生前也不平顺,1952年接受三反五反思想改造,1953年完成了最后一本断代史《隋唐五代史》,因不太符合唯物史观生前没能出版。
除了四大家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史学家。
顾颉刚,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时年50岁的顾颉刚正是年富力强颇有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他对新政权的印象颇好,在6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听陈市长毅讲话,态度极好,知反共者直是多事,我辈为国民党蒙蔽处太多矣”。三反五反开始后,也参与思想改造教育,日记自述心力憔悴。后来又在十年中以反动学术权威受难,温格结束后得以平反。
柳诒徵,先后任教于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常年一袭长衫,推崇中国传统文化,有谦谦君子古风。不过,其学术理念与新中国主流学术导向存在差异,被视为不够进步。但柳先生深知形势变了,越来越缩着,小小的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图书组主任职务也于1950年7月请辞,然后谨言慎行,1956年逝世,尚算平稳。
翦伯赞,与前面的历史学家不同,翦伯赞既是历史大家,又是很老资格的革命家,政治地位很高,盖棺定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他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又投笔从戎参加过北伐,1937年秘密加入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与最高领导人可以直接交往。不过,1965年,从姚文元评《海瑞罢官》开始就深受牵连。温格期间,“翦伯赞专案组”反复对其逼供和折磨。1968年12月19日深夜,翦伯赞与妻子戴淑婉穿戴整齐服药自杀身亡。
![]()
比较好的也有,比如郭沫若。
当然,后人看来,郭沫若在特殊时期的表现远谈不上士大夫的风骨。但是平心而论,他虽然有失德之处,但主要责任不在他个人。不必苛求个体的刚强,大家都是凡人,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避免把人再推落到那种境遇。
实际上,大部分知识分子当时都普遍都有积极靠拢的欲望,郭沫若算是竞争的胜出者。比如,思想改造开始后,陈垣就积极剖析了自己过去的错误认识,批判过去错误的“教授治校”方针。而且他虽然是校长,但胆小怕事到给学生的鼓励性题词都要先请示书记。1958年,郭沫若入党的消息公布之后,陈垣深感震动,78岁的他赶紧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五九年79岁时正式入党。
2
现在我们说回钱穆。
局势日渐分明后,钱穆就下定了决心要离开。很多年以后,钱穆在《师友杂忆》里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徐州既沦陷,时值春假,适广州有一华侨大学来函相招,余遂决意暂避。时GD广播称荣德生为民族资本家,嘱勿离去。荣氏集团中人,亦劝余留校,可随队同迁。又族叔孙卿乃子泉孪生弟,亦屡劝余勿离去。言下若于共军渡江有深望。余告孙卿,吾叔日常好谈论古文辞,不知GJ先后文告,亦有丝毫开国气象否。孙卿无以应。然其力劝余如故。余既受多方挽留,临去只言春假旅行,学校寝室中床铺书籍安放如故。即《庄子纂笺》《湖上闲思录》诸稿,亦待余抵香港后,嘱随余同住之学生检寄。
“余告孙卿,吾叔日常好谈论古文辞,不知XX先后文告,亦有丝毫开国气象否”。孙卿即钱穆的族叔钱基厚。钱基厚在抗日战争时期力主抗日,在敌后筹钱筹粮,是当时颇有名望的爱国士绅。1957 年被划为右派,延宕至温格间亦饱受折磨,1975 年底去世。钱基厚还有个大名鼎鼎的亲侄子,钱钟书。
钱穆回忆,当时已经受到了筹建中的广州华侨大学的邀约,荣氏家族(荣氏和钱氏都是无锡的旺族)和族叔钱基厚也都劝他留下,但是他还是走了,怕被阻拦,甚至以“春假旅行”的名义动身,连学校寝室中的床铺、书籍都安放如故。
1949年6月7日晚,钱穆抵达香港。
两个月后,1949年8月14日,一篇题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的重磅社论震动四方。或许是钱穆离开在先,引发了不满;又或许是钱穆一直被视为受走够控制的“极少数人”之列。总之,结果证明钱穆的选择是适合他个人的。
![]()
重磅社论中的另外两人早已离开:
傅斯年于1949年1月飞往台湾;胡适于1949 年 4 月从乘船前往美国。
钱穆在离开前还寻找了熊十力和陈寅恪,熊十力是新儒家开山祖师,拳拳之心必要报效华夏,对钱穆竟要离开故土批驳良久。陈寅恪当然也拒绝了。
后来,熊十力备受摧残,甚至绝食以求速死,于1968年逝世。
其实钱穆是真爱中国的。
去香港后,他创办了鼎鼎大名的新亚书院,致力于在英国人治下为香港保留中华文化的血脉。后来,新亚书院成为香港中文大学三大创始书院之一。
![]()
1967年,钱穆应蒋之邀返台,第二年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此后的岁月基本平稳,钱穆潜心学术,著述颇丰。80多岁高龄时,钱穆已经失明,还以口述、夫人胡美琦记录整理完成了集大成的《晚学盲言》,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社会、人性等诸多领域,重申中华文化精要。
钱穆于1990年逝世于台北,享年96岁。
后人看来,钱穆颇有先见。但是,有时候命运是一种必然,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关键时刻,那些关键时刻的选择已经决定了未来。
1949年4 月 23 日,解放军攻克南京。1949年5月,当钱穆应行政院长阎锡山之邀,依然参与筹备“中国反侵略大同盟”时,他内心就已经做出了选择,未来的大陆将难有他的容身之地了。
其他的人并没有钱穆这样的包袱。
3
实际上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答:钱穆为什么没有去台湾?
很可能在最后的抉择时,他受到了熊十力的影响,认为台湾守不住。
对新儒家研究颇深的历史学家翟志成专门研究过熊十力在1949年的思想抉择。通过研究熊十力与朋友学生的近百封来往书信,总结出熊十力认为台湾守不住。具体原因包括:国军斗志全失、国民政府已失去人心、闽粤不保则台湾难存、外援不可恃、攻台将可能里应外合等。
人的行动最终还是意识的产物:胡适去了美国、傅斯年去了台湾、钱穆去了香港。
胡适、傅斯年、钱穆,三人的思想大不相同。尤其是胡适与钱穆,实则是政治的两端。
胡适倾向于批判传统政治,认为应当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民主。而钱穆倾向于论证西方政治并不理想、问题多多,而中华传统政治优点颇多,我们应当继承、改造和发扬。
两人的不同已经涉及到了思考原点的分歧。
实际上,西方政治学从根本上就并不把德性作为要考虑的要点(除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最体现西方民主政治思考逻辑的就是休谟所说的:
社会冲突远比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要复杂无数倍,稳定要靠以阶层对抗阶层,以利益对抗利益来实现。所以,一个大型的共和国实际上比小型的共和国更加稳定,只要人们善用制衡的力量。
所以,政治是一个工程架构和逻辑架构。
而钱穆的政治理想颇为倚重贤能与德治。他赞赏汉代的“乡举里选”、赞赏科举的制度设计,赞赏读书人与皇帝共治等等。但人们不免还有疑问,为什么中国没能诞生真正促进人类社会福祉的现代科学和现代商业?这依然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课题。
钱穆最为大众熟知的著作是他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他论述中国历代政治的变迁,辨析优劣和进退,对中华历史充满温情。但他在最后的总论中提出了四个不足:
一是中央政府越来越强的集权倾向。使得地方政治日渐衰落,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大问题。钱穆认为统一是要的,但是不能全部政治都归属中央,地方的地位日渐低下,地方政治日渐衰败。
二是中国社会的原子化。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一向有废除特权(打击豪族)和节制资本的倾向,使得社会各阶层趋于平等。但平等的同时导致中国人原子化了,难以集合和组织,社会没有力量。然而社会需要封建才有力量,中央要把权力分给地方,即使外部敌人来了,打垮了中央,地方还有办法。此外,豪族和资本被打击,导致中国的聪明人唯有做官一条路,并进一步导致工商业被视为末流,从而使得中国政治日渐臃肿。
三是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皇帝可以做两三百年都是一家一姓,而宰相是一茬一茬的换。这自然导致政府日渐不成为政府,连宰相位置都最终不保。这就使得政府的制度权威总是低于皇帝的个人权威,法治建设成效不彰(这句话是我个人的解读)。
四是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订一个制度来防制它,于是有些却变成了病上加病。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缚。这种叠床架屋的制度建设模式如果不改变,政治难有起色。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成书于1955年,至今已过去70年,上述四点是否有现实印证交由读者各自评论。
不过,在我看来,钱穆这最后点出的四点不足,虽然所费笔墨不多,点到即止。然而,这才真正是人类政治的大问题。每一个问题的合理解决都远比宰相联署敕令以节制皇权,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权即算制衡更加重要、更加困难,也更加需要具有哲学性和逻辑性的深沉思考。
这是我们千年来的问题,更是传统政治的盲点。
4
所以,读史究竟使人明智否?或许并不见得。
又或许,他们本身都是智慧的。
然而,史学家毕竟也都是普通人,他们曾经一方面睿智,一方面又如普通人一样彷徨。但最终影响他们做出选择的,是对故土的深深依念,以及内心里总还抱有一丝丝侥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