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为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重要组成,黄浦展区以“外滩光年·时空回响”为主题,在外滩区域展开系列活动。为深化公众参与,展区创新采用“虚实结合”的体验模式: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讲座,深入解读海关大楼等历史建筑的修缮技艺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则推出专业建筑师领衔的City walk走读线路,引导市民实地感受城市更新的实践成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作为对虚拟体验的现实呼应,本次艺术季同步策划的“外滩走读”Citywalk活动,旨在引导市民从线上认知走向线下探索,在专家的带领下,通过脚步丈量,深度阅读外滩历史风貌区的更新脉络。
自10月中旬至11月15日,多场“外滩走读”活动陆续开展,市民报名后可参与外滩Citywalk。在行走中,参与者从“街区漫步者”化身为“城市阅读者”,触摸砖石背后凝结的故事。
![]()
11月15日下午两点,建筑设计师游钦钦带领参与者漫步外滩
行走的热度
当海关大楼《东方红》的钟声穿透深秋的阳光,回响在外滩上空,一群特殊的“聆听者”驻足凝望。带领他们的是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的建筑设计师游钦钦。
“今天我们脚下的六百米,每一步都踏在近代上海建筑的‘竞技场’上。”在圣三一堂旁的口袋花园,游钦钦以简洁有力的开场白,将二十余位参与者带入一个兼具专业性与故事感的场景。
作为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黄浦展区的重要活动,“外滩走读”热度超出预期。据组织方透露,第三场活动线上报名仅开启三分钟名额即被抢空。这股热情与同期海关大楼展览相呼应,每日预约名额十分钟内抢空,现场常出现蜿蜒二十多米的长队。
活动现场,牵孩子的母亲、拄拐杖的老人、摄影爱好者与戴耳机记录的大学生齐聚一堂,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因对城市历史的共同好奇而汇聚,眼中满含对城市深度体验的期待。
“平时路过外滩只觉得建筑好看,却不知道每栋楼背后都有故事。能跟着建筑师‘读’建筑,太难得了。”一位提前半小时到场的参与者说道。她特意带孩子从浦东赶来,“这才是真正的‘建筑可阅读’,让我们普通市民也能读懂专业内容”。
这种专业与公众的深度互动,正是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创新所在。
![]()
参与者希望了解更多外滩的故事
中西建筑对话
沿九江路这条昔日的“远东华尔街”前行,游钦钦的讲解如展开一幅动态历史长卷。这里曾是近代上海的金融核心,地价高昂、竞争激烈,极高的建设标准使中外建筑师同台竞技,也为第一代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崭露头角的舞台。这条六百米路线串联起东亚银行、原大陆银行、原聚兴诚银行、原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等经典建筑,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首站原大陆银行大楼(现上投大厦)由基泰工程司于1931年设计,是中国建筑师庄俊的作品,也是首幢由中国建筑师独立完成的装饰艺术派大型公共建筑。
“请大家细看立面花岗岩的纹理走向,当年没有大型机械,全凭工匠手工打磨。”游钦钦引导参与者驻足品味。她进一步解释,这种被称为“苏石”的花岗岩产自苏州金山,因色调温暖、质地优良,成为外滩建筑群的首选材料。
走进建筑内部,重达3吨的暗铜色金库大门令人震撼。德国锁芯技术保障安全,门框却雕刻着中国传统回纹。“庄俊先生有意融合中西技艺,展现中国建筑师驾驭国际风格的同时,亦能赋予建筑文化底蕴。”游钦钦展示历史照片,与现场光洁如新的不锈钢镜面抽屉形成对比,带来跨越时空的对话感。
更独特的是,这座金库设于二楼而非地下一层,旨在为尊贵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游钦钦介绍,至今仍有十几个保险箱因找不到客户钥匙而未曾开启,成为历史留下的谜题。
行至原聚兴诚银行大楼,游钦钦通过PPT对比其与周边西式建筑的差异,指出柱头巧妙融入的“莲花纹”等中式元素。该建筑由基泰工程司于1935年设计,原计划在转角建造11层塔楼,顶部加盖宋代样式蓝琉璃瓦钟楼,却因抗日战争爆发,仅建至四层便停工。1988年续建时受技术资金限制,原设计被简化,使今日所见与初始蓝图相去甚远。这一“未完成”之作,反而成为历史变迁的独特见证。
![]()
为了能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历史,游钦钦带来自制的资料板。
从钟声到未来的文化传承
行程尾声,队伍抵达本届艺术季黄浦展区主展场——海关大楼。这座象征上海百年开放史的建筑,其钟楼设计曾经历中外建筑师竞标。“最终选用英国设计师的方案,但中国建筑师‘钟声应符合中国人听觉习惯’的建议被采纳,才有了我们熟悉的《东方红》钟声。”游钦钦在大楼内讲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下午三点,钟声准时响起,参与者自发静立聆听。雄浑旋律回荡,一小时内所闻所感——建筑师的奋斗、建筑风格的演变、修缮的艰辛——皆融于钟声之中。“听了这么多年钟声,今天才真正听懂其中的故事。”一位带孩子的母亲感慨道。
这场六百米行走是“外滩走读”系列的缩影。作为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黄浦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列活动通过专业讲座、城市漫步、趣味定向赛等形式,构建起立体化的城市阅读体系。10月19日,建筑设计师吴欢瑜带领市民探索“第二立面”更新脉络;10月26日与11月15日两场活动,聚焦“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足迹”主题。系列活动还与“历久弥新·百年回响”“XR技术赋能城市更新”等讲座相辅相成,从保护实践、数字技术等多角度解读城市更新。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艺术季创新推出《外滩光年》地图打卡活动,游客集齐六个打卡点印章后可免预约进入海关大楼观展。这种文商旅联动模式将观展体验从室内延伸至街区,让市民在打卡过程中深入了解外滩历史建筑与商业文化。
“城市更新既需专业智慧,也离不开公众参与。”艺术季策展团队表示,“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搭建专业与大众的沟通平台,让‘人民城市’理念深入人心。”
原标题:《让历史建筑“可阅读、可触摸”》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牛益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