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佛山高明,沿着西江河畔前行,就会有一座挺拔的古塔映入眼帘。它便是屹立在临江的龟峰山上,佛山高明的文化地标——灵龟塔。这座跨越四百年风雨的建筑,不仅是西江航道上的标志性遗存,更是当地人安放乡愁、传承文脉的精神地标,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高明的过往与深情。
![]()
那天,珊姐姐来到灵龟园,在西江边河鲜交易市场闲逛时,抬头就看到了这座灵龟塔,龟峰山不高,仅52米,山体皆石,却如神龟匍匐般稳稳扎根在西江之畔,江水滔滔环绕,山、塔、江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于是,我便沿着灵龟公园的曲径拾级而上,因为刚下过一场小雨,脚下的石板路被往来游人磨得光滑,两旁草木葱茏,偶有鸟鸣清脆,空气中弥漫着草木与江水的清新气息。行至山顶,最先看到一座石碑静静伫立,上面镌刻的文字,诉说着一段相传数千年的神话传说。
![]()
相传远古时期,西江一带灾祸横行,毒蛇猛兽出没,毒瘴弥漫不散,百姓民不聊生,只能纷纷向上苍祈求庇佑。这份虔诚终于感动了一只五彩神龟,它溯江而来,镇守江口,施展法力驱散毒瘴,收服猛兽,为百姓带来了安宁。然而神龟却因耗尽法力,精疲力竭地匍匐在西江边,最终化作一座山峰,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人们便将此山命名为龟峰山。这个充满温情的传说,不仅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塑造了高明人感恩向善的品格,也为后来灵龟塔的建造埋下了伏笔。
![]()
![]()
时光流转至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这个传说有了新的延续。高明阮涌村的才子区大相,在渡江赶考途中遭遇风浪,危急时刻仿佛有神龟护航,助他平安抵达考场,最终高中进士。为报答神龟庇佑之恩,也为给西江往来船只提供航标指引,于是“岭南诗圣”区大相倡议在龟峰山上建造高塔,并带头捐资二百两白银。在肇庆知府陈濂的主持下,这座八角七层的楼阁式砖塔得以落成,因山得名"灵龟塔"。塔建成后,区大相的胞弟、同为进士的区大伦挥笔写下《龟峰塔铭》:"峨峨龟峰,拔乎中川,塔势涌出,作柱于天。应祥以兴,维兹多贤,翼翼佐帝,亿万斯年。"短短三十二字,既描绘了塔势凌云、雄踞江畔的壮阔景象,也寄托了对家乡文脉昌盛、长治久安的美好期许。
![]()
此时,我站在塔前细细端详,方能领略这座古建的匠心:灵龟塔高32.3米,没有基座,直接建于山石之上,更显挺拔稳固。塔身呈平面八角形,首层直径7.2米,内径仅2.4米,精巧而不失庄重。二层以上各层相间开设四门,既保证了通风采光,又让塔身造型错落有致。各层周围设有66厘米宽的人行道,原本围以木栏杆,塔檐以五层牙砖叠涩而出,檐口装饰着兽形琉璃瓦,虽历经沧桑,仍能想见当年的华美。塔刹作相轮高耸,直指天际,与"作柱于天"的铭文描述完美契合。据说当年建成后,灵龟塔与沧江河口的海口塔遥相呼应,分别成为西江航道高明段的起点与终点,在没有现代灯塔的年代,为往来客商和渔民指引着方向,成为西江航运史上的重要印记。
![]()
然而,这座古塔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四百多年来,它历经了自然与人为的双重考验。雷击、风雨侵蚀让塔身逐渐斑驳,而日寇侵华期间的炮轰枪击,更让塔身弹痕累累,各层人行道毁坏严重,古塔一度濒临倒塌。幸运的是,高明人从未忘记这座守护家园的古塔。1984年,县政府拨款结合港澳同胞捐资,对灵龟塔进行了全面重修,将塔墙内的木件改为水泥钢筋结构,修复了破损的砖体和栏杆,让古塔重现昔日风貌。1989年6月,灵龟塔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在1998年又进行了一次重大整修,让这座文化瑰宝得以长久留存。
![]()
如今的灵龟塔,早已不是单纯的航标或纪念性建筑,它融入了高明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对于在外漂泊的高明人来说,灵龟塔更是乡愁的寄托。我在高明时与一位上年纪的老人闲聊时,他道出对灵龟塔的感情:年轻时外出务工,每次返乡过了高明大桥,远远望见灵龟塔,就知道家到了,眼泪总会不自觉地流下来。在他们心中,灵龟塔就如同上海的东方明珠、杭州的西湖,是家乡最鲜明的符号,是无论走多远都牵挂的根。每年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总有不少游子回到这里,在塔前驻足凝望,仿佛能从塔身的砖纹中,读懂先辈的智慧与坚守。
四百年风雨沧桑,四百年文脉传承,灵龟塔从西江航标到文化地标,从神话传说到精神象征,它承载的不仅是高明的历史记忆,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它告诉我们,一座建筑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工艺的精湛,更在于其与人民的情感联结,在于其承载的精神内核。灵龟塔所传递的感恩、坚守、传承的精神,早已深深印在心中。这座矗立在西江边的文化地标,将继续见证高明的发展变迁,将四百年的文脉与乡愁,代代相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