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初垂,北运河通州段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19套灯杆在大运河观景台外围次第亮起,114余束暖黄光束投射于台面,将这座观景建筑晕染成流动的丹霞;西北侧的多角楼则在金黄水纹投影与檐角洗墙灯的勾勒下,宛如从《潞河督运图》中走出的古建珍品;游船从二号码头缓缓驶出,船头灯光劈开夜幕,两岸的燃灯塔、运河商务区、北京艺术中心次第映入眼帘,11.2公里的运河夜色长廊在“起承转合”的灯光律动中徐徐展开。这是北京市“夜京城”十四景之大运河文化带的日常夜景,更是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
![]()
光影织就
从规划蓝图到实景画卷
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按照市、区两级部署及大运河5A景区创建要求,通州区相关部门依据多项市级规划导则,启动城市副中心大运河城市段环境综合提升项目,北起北关拦河闸桥、南至甘棠闸桥的11.2公里河道迎来系统性焕新。
![]()
“我们摒弃了简单的灯光堆砌,追求‘水城共融’的光影哲学。”大运河夜景亮化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春霞介绍,团队为不同节点量身定制照明方案。在大光楼采用3D裸眼投影技术,将漕运船只、古通州街巷等历史场景投射于墙体,实现“建筑会讲故事”。
![]()
燃灯塔区域则以先进的投影技术为核心,精准勾勒飞檐轮廓,展现建筑细节之美,灯光逐层递进,重现“古塔凌云”的历史意境。值得关注的是,燃灯塔的照明设计深度融合节能环保理念,所有灯具均选用符合国家一级能效标准光源,从源头减少环境污染。同时,灯具外壳采用航空级铝合金材质,具备防水、防腐、抗老化特性,使用寿命长达5万小时,大幅减少后期更换维护产生的资源消耗。
针对燃灯塔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团队还创新采用“低热量、低眩光”照明方案。为妥善保护燃灯塔古建筑的结构完整性,相关团队在照明系统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充分结合其建筑特点,创新采用“低热量、低眩光”的专业照明方案。该方案在有效展现古建筑夜间风貌的同时,能最大限度降低照明设备产生的热量对建筑本体的潜在影响,并通过科学的光线控制,显著减少对周边居民夜间正常生活的光干扰,兼顾文物保护与民生需求的平衡。该项目注入的科技动力,也助力其在同类领域中树立新标杆,为未来相关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
运河商务区的4栋商业楼宇则被改造为媒体建筑,通过百万级像素的屏媒灯阵,演绎从漕运码头到现代CBD的变迁轨迹。
技术创新让大运河沿线光影艺术更具生命力。通过持续突破光学技术、显示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瓶颈,大运河光影不仅在视觉呈现上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维度到多感官融合的跨越式发展,更在与文化、科技、城市建设、产业升级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中,拓展应用边界。
在技术创新的引领下,光影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照明或装饰元素,更成为传递信息、讲述故事、营造氛围、激发灵感的重要载体。无论是通过先进的LED显示技术构建的沉浸式视觉盛宴,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实现的虚实交融场景,还是借助人工智能算法驱动的动态光影交互体验,都彰显了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推动产业进步、提升城市品质、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绽放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
沿线景观提升也在同步推进。施工团队已着手对玉带河桥等4座桥梁实施粉刷翻新作业,旨在通过专业的施工工艺,恢复桥梁外观整洁度,提升其视觉品质,为市民营造更加美观、舒适的出行环境。
在运河西岸东关大桥至玉带河大桥段,北运河滨水岸线一期项目已建成开放,彩绘喷泉与光影秀交织,成为集亲水、潮玩、体育于一体的时尚空间。如今漫步河畔,红灯笼路灯与仿古栏杆相映成趣,智能观光车穿梭其间,现代设施与历史景观在此和谐共生。
双线漫游
沉浸式体验运河夜韵
“白天看景,晚上看灯”的景观氛围,在陆上漫步与水上巡游两条线路中得到极致体现。傍晚时分,运河西岸的“夜航漫步游线”已聚集不少市民,大家或驻足观景台拍照,或沿着健身步道前行,感受“一步一景,一景一史”的独特体验。
![]()
“最喜欢燃灯塔,暖黄色的灯光很有古韵。”家住通州的市民李女士常和家人来散步。在运河西岸中央区域,新开设的免费篮球场里激战正酣,“晚上这里特别热闹,有露天电影,还有篮球场,比以前热闹多了。”下了班的白领们挥洒汗水后,便走进旁边的美食餐车街区补充能量,晚风里混着咖啡香与食物香气,烟火气十足。
沿游线向南,二号码头的“日咖夜酒”随处可见享受惬意时光的身影,白天品咖啡看碧波荡漾,夜晚酌小酒赏灯光璀璨。街区内,南门涮肉、深夜食堂、特色酒吧陆续营业,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消费链条。“以前逛完夜景没地方吃饭,现在能从傍晚待到深夜。”家住朝阳的张先生特意带着家人体验运河夜游,手机里都是刚拍的千荷泻露桥与燃灯塔的夜景照片。
![]()
乘船游河则是另一种沉浸体验。“大运河华彩夜游”游船从二号码头出发,缓缓驶入夜色中的运河。船行至甘棠闸时,《潞河督运图》浮雕在灯光映衬下愈发立体,船帆造型景观随光影动态变幻,仿佛昔日漕船夜航的盛景在眼前重现。船头甲板上,不少人举着手机拍摄两岸风光,148平方米的水纹地幕与岸边投影交相辉映,营造出穿越古今的奇妙感受。
![]()
游船行至运河商务区,两岸的媒体建筑开始上演灯光秀: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历史,到通州作为“漕运码头”的繁华过往,再到城市副中心的现代风貌,文字与光影在建筑立面上流转,配合水中倒影形成360度视觉盛宴。
文商旅融
夜景点亮夜经济
“灯光不仅是景观,更是夜经济的引擎。”通州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大运河夜景亮化项目建成后,不仅让景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更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
![]()
文化地标“夜间开放”成为新亮点。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延长开放时间,建筑夜景与内部活动相互呼应。在城市图书馆,玻璃幕墙的灯光随馆内阅读人数变化明暗,成为“深夜书房”的温暖注脚;北京艺术中心则在户外广场举办夜间音乐会,建筑外墙上的光影与舞台灯光联动,打造沉浸式艺术体验。燃灯塔周边的古建筑群也开启夜间照明,数字研学产品让游客在灯光中了解运河历史,实现“游览即学习”。
![]()
体育与文旅的融合更添活力。大运河森林公园内,生态夜景与体育设施相得益彰,夜间跑步的市民与散步的游客共享绿色空间。景区还举办运河赛艇大师赛、桨板公开赛等夜间赛事,灯光照亮赛道的同时,也点燃了市民的运动热情。“晚上在运河边跑步,既能锻炼又能看风景,特别惬意。”市民陈先生是跑步爱好者,他说运河夜景提升后,身边越来越多人加入夜跑行列。
![]()
智能化服务为夜游保驾护航。景区开通了多线路观光交通,智能电瓶车可通过小程序实时查看位置,亲子观光车配备AR屏幕导览与语音讲解,电动自行车实现扫码解锁与定点停车。免费旅游专线每日运行六班,连接景区各区域与交通节点,解决游客“最后一公里”需求。“从地铁站出来坐免费专线直达码头,特别方便。”游客赵女士对景区服务赞不绝口,智能化设施让夜游体验更加顺畅。
![]()
数据见证夜经济的活力。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仅运河西岸的潮玩街区每日人流量就达七八千人次,2025年第二届运河西岸美好生活节首日客流量突破7.4万人次,夜间游船班次从最初的每日3班增加到6班,仍一票难求。2024年,景区中区文旅消费额同比增长67%,带动周边商铺营业额平均提升40%。从漕运时代的零星渔火,到如今集灯光秀、夜间游船、文化展演于一体的“运河不夜带”,大运河的夜色中,正涌动着城市发展的蓬勃动能。
古今交响
流动的文化传承
在大运河流光溢彩的夜景中,河水泛着粼粼波光,与两岸错落有致的灯光交相辉映,大运河沉睡千年的文化基因在此刻被唤醒、传承并焕发新活力。
区城市管理委景观科负责人表示,运河夜景项目在规划建设全过程中,始终坚定秉持“古为今用、活化传承”的核心发展理念,致力于在充分挖掘和保护运河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技与艺术手法的有机融合,实现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力求打造出既彰显历史文脉、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夜间景观新名片,让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彩。每一处设计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让历史文脉在现代夜景的勾勒中自然延续,避免过度商业化破坏古建筑的原有韵味。
![]()
其中,始建于辽代的燃灯古塔堪称夜景中的“文化地标”,建设团队摒弃了炫目的彩色灯光,特意选用柔和的暖黄色灯光,细腻还原古塔青砖黛瓦的历史质感,塔身斑驳的纹路在灯光下清晰可见,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千年岁月的沧桑。
![]()
大运河的“活态传承” 远不止于景观呈现,更深深融入百姓的日常体验之中。每到傍晚,景区里便热闹起来:孩子们握着父母的手,通过AR导览设备扫描漕运船只模型,屏幕上随即生动演示出船只的榫卯构造、船舱储物功能,以及不同季节漕运货物的变化;老人们则坐在岸边的长椅上,指着灯光下的河道回忆往昔。夜景在此刻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承载着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与情感寄托。
去年,北京(通州)大运河5A级文化旅游景区正式揭牌,这一荣誉的背后是数年的精心打造——从河道生态治理、古建筑修缮,到灯光系统升级、服务设施完善,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建设者的心血。同时,景区还凭借独特的文化展示方式与优质的旅游服务,成功入选全国旅游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成为行业标杆。
![]()
如今,长达11.2公里的运河夜色长廊,宛如一条镶嵌在城市中的“光带”,沿着河道缓缓延伸,既是展示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热门地点。大运河的夜色变迁,是运河文明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鲜活注脚,它不仅见证了通州从运河古镇到城市副中心的华丽蜕变,更在日复一日的朝暮交替中,书写着城市副中心“日有生态韵,夜有繁华光”的崭新篇章,吸引着更多人走进运河、了解运河,让这份流动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冯维静
摄影:唐建
微信编辑:芳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