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从城区出发,驶出屏岩山隧道,经新40省道、西郭线往东,在湖溪镇后山店西村的红绿灯路口,一块“苗珍烧饼”的指路牌赫然出现。循着箭头所指的方向,便能找到当地的“网红”烧饼铺。尚未走近,浓郁的烤饼香气便扑面而来。
![]()
烧饼铺里,胡苗珍和丈夫杜小华正忙得热火朝天。只见胡苗珍奋力揉面、包馅,动作娴熟,杜小华一手握着长柄圆勺,一手用火钳夹烧饼,在两个冒着热气的烤炉间来回穿梭,将烧饼逐个取出。
![]()
铺子外,食客们井然有序地排着队,翘首等待新鲜出炉的美味。刚烤好的烧饼外皮是诱人的金黄色,趁热轻咬一口,饼的热气裹挟着馅料的鲜香,让人回味无穷。
十年间,烧饼铺数次“搬家”:最早,夫妻俩在郭宅集市摆摊;村口的道路修好后,便搬到了交通更便利的路口;后来,为了方便照顾家庭,胡苗珍和丈夫索性把烤炉挪到了自家门口。
![]()
![]()
一搬再搬,熟客们并没有流失,反而一路追随,还不断带来新客人。靠着大家口口相传,烧饼铺的名气越来越响,不少学校、剧组、企业都来批量预定,每天平均能卖出300个,有的老客一来就买几十个。
叶希标是这里的常客。前段时间,他的母亲生病住院,他特意从横店驱车赶来,一口气买了20个烧饼,分享给照顾母亲的医生、护士。“他们尝了都说好,说这是‘妈妈的味道’,冬天吃个火灶饼,比大鱼大肉暖心。”叶希标笑着说。
![]()
![]()
烧饼铺能火十年,靠的是真材实料与精准的火候掌握。“饼皮要好吃,发酵和揉面都不能省。”胡苗珍边说边埋头揉面,面团经过反复揉搓、发酵,变得光滑筋道。随后,将梅干菜和肥瘦比为6∶4的五花肉和成馅,满满当当铺在饼皮上,再擀成圆饼。这样做出来的烧饼比普通烧饼要厚一些,烤好之后哪怕放凉了吃也照样香。
![]()
烤炉是杜小华自己动手打造的。“普通铁皮烤炉不经用,一次还烤不了几个饼,耽误事儿。”经杜小华多次摸索改良,两口专属烤炉正式“上岗”,一炉一次能烤二十多个烧饼,效率翻倍,大大缩短了客人等待的时间。专属烤炉不仅能装,火力也很足,最高温度能飙到300℃,每天光木炭就得消耗二十几斤,每隔几十分钟就得起身添一次炭。为了把控口感,夫妻俩一直徒手烤饼,每次伸手进高温炉内摆放、翻动饼坯,手都会被烤得通红,尤其是夏天,稍不留神就会被溅出的火星烫伤,可他们从不抱怨,“手熟了,火候就准了,饼的味道才不会差。”
![]()
![]()
这份坚守,收获了食客的认可,今年年初,苗珍烧饼荣获市妇联评选的“妈妈的味道”金奖。更令人欣慰的是,夫妻俩靠着卖烤饼的收入供两个女儿读书,如今大女儿已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她为自家烧饼设计了专属包装,标注了加热方法,让电话预定的订单越来越多。面对市面上的模仿者,夫妻俩心态坦然:“做好烧饼靠的是手艺而不是运气,酒香不怕巷子深。”
记者丨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意琼
编辑:杨宗宪
二审:董之震
终审:郭好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