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医疗圈热议的2025中药处方权新规,被不少人误读为“非中医全面禁开中药”,作为长期关注医疗政策落地的观察者,我梳理了政策细则、一线反馈和各地实操方案后发现,这场调整的核心是“资质与权限匹配”,而非简单的“一刀切”,但在安全规范与临床便利的平衡上,确实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空间。
先把政策核心说透,避免大家被片面解读带偏。新规并非剥夺西医的中药处方权,而是设置了梯度门槛:想开中成药,西医需提供中医学课程证明或完成不少于1年的“西学中”培训;想开中药饮片,门槛更高,得有2年以上“西学中”培训经历或中医相关学历。不过考虑到基层就医需求,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不用额外培训就能开常见病常用中成药,这一点很接地气。反过来,中医开西药也不是无门槛,同样要满足专业匹配、培训考核等要求,不存在“双重标准”,本质是让中西医都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用药。
政策初衷其实很明确,就是解决过去“不懂辨证乱开中药”的行业痛点。有数据显示,过去全国70%的中成药处方由西医开出,基层更是高达90%,但这些处方中86.2%不辨中医证型,仅按西医诊断用药,不合理率最高能到43.4%。比如给风寒感冒患者开清热的板蓝根,不仅没效果还可能加重症状,2024年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不合理联用中西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占全年药害事件的8%。同时,部分医院为了考核盲目开中成药,也造成了医保资金浪费,新规正是从这两点出发,守住用药安全和医保规范的底线。
但一线的质疑声也戳中了实际痛点,这也是我觉得政策落地需要磨合的地方。三甲医院的消化科医生吐槽,自己从业十几年,给慢性胃炎患者开温和中成药调理的方子很受老患者认可,现在没资质只能让患者转诊中医科,挂号要排3天,老患者觉得折腾;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更无奈,所在机构没有专职中医,农村老人既想做西医检查又想拿中药,以前能直接开,现在只能让他们跑几十公里去县城;急诊医生也有顾虑,中暑、轻微肠胃不适这类急症,原本速开藿香正气水就能缓解,现在没资质得等中医会诊,可能耽误最佳处理时间。还有不少西医质疑“中医能开西药,西医开中药却受限”,觉得权限不对称,这种感受上的不公平,也需要政策层面进一步回应。
值得欣慰的是,各地已经推出了不少务实的配套措施,正在化解这些矛盾。北京、广州的多家医院开了“中西医联合门诊”,患者挂一个号就能同时享受西医诊断和中医调理,跑腿次数直接减少60%;河南明确急诊西医可临时开中成药,后续由中医复核,兼顾了应急需求和用药安全;福建、贵州的“西学中”培训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基层医生不用耽误接诊就能学习,河南2025年10月的培训考核通过率已达85%以上;国家还要求2025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都设中医馆,目前基层中医服务覆盖率已接近100%,慢慢解决了基层中医资源稀缺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场处方权调整是医疗行业“专业归位”的必然趋势,让懂中医的人开中药、学过西医的中医开西药,本质是对患者负责。但政策落地不能只谈规范,更要兼顾临床实操性——基层医生的培训时间怎么协调?急诊的时效需求怎么保障?中西医转诊的流程怎么优化?这些细节才是决定政策能否真正落地生根的关键。目前各地的灵活举措已经给出了方向,就是“不搞一刀切,按需精准调整”。
你在就医过程中遇到过中西医用药衔接的问题吗?对于“西学中”培训或中西医联合门诊,你有哪些实际体验或期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