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1 月 7 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正式发布《关于公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GY-YD2025-1)中选结果的通知》,第十一批国家集采中选名单同步揭晓。
作为进程较以往更长的一批集采,其自 2025 年 6 月拟采购药品名单业内流传起,先后经过两轮意见征求。围绕 “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 的核心目标,官方对中选规则、报量分量等关键环节进行大幅优化。最终,采购目录中的 55 个品种全部顺利中选,实现零流标。
医药魔方针对性打造第十一批国家集采专题报告,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免费下载查阅。
↑↑ 扫码下载报告 ↑↑
11.26日 18:30
医药魔方将直播解读此报告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会议
一、国家集采规则分析
![]()
1.1 整体回顾
十一批国家集采涉及品种已接近500个,在当前核心医院销售额占比超过1/4,各疾病领域均有分布,集采取得了较大成效。
![]()
1.2 各批次规则概览
国家集采走到第十一批,规则已从最初的 “竞价降价” 逐步进化为 “精细化调控”。第十一批国家集采规则聚焦“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在入围标准、中选规则、报量分量等方面作出了重要优化。
第十一批纳入品种的过评企业均不少于 7 家,远超早期 “≥3 家过评即可纳入” 的标准,同时投标企业资质门槛提高,需要满足三条生产与质量相关资质要求。这意味着企业想要分得集采 “蛋糕”,必须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行业 “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进一步被遏制。
为了引导企业理性报价、防范极端低价干扰,第十一批中选规则持续优化:在熔断机制中不再以最低报价的1.8倍进行熔断,而是设置新的“锚点价格”,同时优化了第十批的复活机制,新增非入围复活机制。
![]()
![]()
1.3 第十一批规则详解
![]()
第十一批规则新增了 “非入围复活”机制。在以往的竞价、熔断保护、入围复活之后,第十一批首次允许未入围但满足条件的企业 “复活”:只要企业厂牌的首年机构需求量达到同品种平均值、非最高顺位,且接受合理报价(不高于拟中选最高价或 “锚点价格”),就能获得中选资格(不参与供应省份选择)。
![]()
这一机制的意义何在?一方面,它给了未入围的主流企业 “二次机会”,避免因初次报价失误错失市场;另一方面,也能保障临床用药的稳定性 —— 部分未入围产品可能是特定科室的常用药,“复活” 后可减少临床断供风险。例如,遂成药业的倍他米松注射剂、江苏豪森的福沙匹坦双葡甲胺注射剂等 44 个产品,正是通过这一机制成功中选。
此外,分量规则也更趋严谨:第十一批报量采用了按厂牌和通用名报量并行的创新机制,因此分量规则也由以往的按供应区域分配改为先按厂牌各自带量,再按供应地区分量,其中按规则三“非入围复活”规则中选的企业不参与按供应地区分量。同时为保障供应,还统一设置了单一企业带量封顶规则。
![]()
二、第十一批集采分析
![]()
第十一批涉及品种共有1182个产品过评,中选产品453个,未中选产品341个,中选率57%,其中44个产品通过非入围复活中选,从数据来看,这场 “厮杀” 呈现出四大特点:
![]()
2.1 竞争集中度高:7个品种超 30 家企业抢单
第十一批竞争企业数量集中在10-20家,有7个品种竞争格局超30家。竞争最激烈的三个品种分别是二羟丙茶碱注射剂、法莫替丁注射剂和头孢唑肟注射剂。其中,二羟丙茶碱注射剂的竞争尤为 “惨烈”——56家过评企业,最终仅 14 家中选(含联合申报),中选率仅为25%。
![]()
(备注:竞争格局为各品种所有过评+参比产品数统计)
2.2 单品种中选数量增加:平均超8家中选
与前几批相比,第十一批的单品种平均中选数量增加至8家。例如,达格列净口服常释剂型、头孢唑肟注射剂等大品种,均有 5 家以上企业中选。
这一变化背后,是规则对 “理性报价” 的引导。通过熔断以及熔断保护、入围复活以及未入围复活等机制,企业盲目压价的行为减少,更多企业能以 “合理利润” 中选。
![]()
2.3 企业分化明显:石家庄四药成 “最大赢家”,部分企业成功率不足 50%
从企业角度分析,共24家持证商中选超过3个产品,石家庄四药中选最多,其尼可地尔口服常释剂型、贝尼地平口服常释剂型、氯诺昔康注射剂、二羟丙茶碱注射剂等产品均成功中选,成为本次集采的 “最大赢家”。
此外,成都倍特和浙江华海中选较多,但成功率仅有50%左右。这两家企业分别有9个和8个产品参与报价,近一半未能中选。另外,南京恩泰、福建海西、成都欣捷等企业报价产品均未中选。
![]()
2.4 部分领域中选企业或原研企业当前占比较小,执行后将会有较大影响
第十一批涉及药品仍以消化道和新陈代谢用药、全身性抗感染药为主。抗肿瘤、性激素、骨骼肌肉、血液和造血器官等领域中选产品当前占比较小,执行后将会有较大影响。
![]()
第十一批有2个品种原研企业中选;血液和造血器官、抗肿瘤、性激素等领域当前原研占比超过80%的领域将会受到较大冲击。
![]()
三、国家集采销售回顾
![]()
3.1 前十一批整体情况回顾
国家集采各批价格降幅普遍超60%(与最高有效申报价相比),第九批销售额下滑程度显著减小,集采带来的销量增长也逐渐收紧。
![]()
3.2 集采影响分析:创新药承压,院外市场成 “新战场”
从销售额来看,未中选产品在部分批次中集采执行后一年仍有一定份额;从销售量来看,集采执行后一年中选产品在各批中占据绝对优势。
![]()
盈利企业:在集采中盈利靠前的集团,多数靠光脚品种的立项在集采中快速获益,且当前大部分企业仍依靠集采品种维持销售。
![]()
盈利品种:集采后获益品种主要分布在抗感染、糖尿病以及抗肿瘤等领域,主要获益企业基本是由于产品中选后的有效放量。
![]()
创新药受集采影响:过去,一款创新药从上市到纳入集采,通常需要15年甚至更长时间;现在,创新药上市至集采的间隔已逐渐缩短,生命周期被压缩,药品可能还未达销售峰值,就将面临集采降价的挑战,未来将在集采压力下寻求增长。
![]()
“集采悬崖” 现象:根据受集采影响的不同,创新药销售趋势产生分野。例如,第一批集采的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波立维),纳入集采后销售额迅速下降。虽然后期通过院外渠道有所回升,但整体市场规模已难以回到集采前水平。
![]()
这倒逼企业调整策略:一方面,加快创新药出海,通过国际市场弥补国内集采的利润损失;另一方面,将研发重点转向 “难仿药”“孤儿药” 等集采概率较低的领域,避免陷入 “研发 - 上市 - 降价” 的恶性循环。
3.3 院外市场承接院内份额,零售渠道占比持续上升
集采压缩了药品在院内的利润空间,不少未中选产品或中选后供应受限的产品,开始向院外渠道转移。根据医药魔方PharmaBI IPM中国药品销售数据库显示,第四至九批集采范围内的药品,集采范围内产品在零售渠道的销售额比重都在逐步上升;不同批次纳入品种结构不同,导致比重提升程度在各批有所差异。
这一趋势对患者和药店均有积极意义:对患者而言,在医院买不到的药品,可在零售药店便捷获取,且价格因集采 “溢出效应” 也有所下降;对药店而言,承接院内份额意味着客流量与销售额的提升,尤其是 DTP 药房(直接面向患者的专业药房),成为抗肿瘤药、罕见病用药的重要销售终端。
![]()
四、总结
![]()
第十一批国家集采通过调整入围、中选以及报量分量等规则,使得中选产品与医疗机构需求更加匹配,平衡价格竞争与供应多元性,保障临床用药可及性。中选结果预计将于2026年2月开始执行。
同时,国家集采对涉及品种的销售影响逐渐减小,获益品种或企业更多是第七批之前的销售放量。但集采对创新药的生命周期压缩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原研企业仍面临无法以较低价格中选的困境,如何在面临“集采悬崖”的情况下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利用实体零售等渠道承接院内流量仍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报告推荐
2015-2024年,是中国创新药破茧成蝶,真正释放出价值的十年。从过去患者“用好药难、购好药贵”的困境,到“好药可及、贵药可报”的突破;从仿制药依赖,到本土创新药崛起;从单一推广渠道,到全渠道运营。创新药的商业化之路,始终围绕着“临床价值”与“患者可及”的核心命题,在政策调控与市场博弈中不断前行。站在新的十年节点回望,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不仅改变了中国医药市场的格局,更重塑了亿万患者的生命希望。
在此背景下,医药魔方发布十周年系列报告之《从研发突破到价值兑现:中国创新药商业化十年回顾与展望》,系统梳理了2015至2024年间中国创新药商业化环境的深刻变迁,解析政策与市场互动对行业的重塑,探讨创新药商业化的新常态与新模式,并前瞻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本报告能为行业提供洞见与启发,助力中国创新药在凝聚如此多突破后能够价值兑现,实现真正商业上的成功。
解锁创新药商业化十年变革历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