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迈向创新驱动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校园建筑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学载体,更成为呼应跨学科融合、践行绿色教育理念的重要媒介。从杭州西湖之畔到东莞松山湖之滨,一系列新建大学校园正以精准的空间设计打破传统壁垒。它们将教育模式变革与建筑实践深度融合,勾勒出当代大学空间发展的清晰路径。2025年年中,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三期项目全面建成,这座历经多年规划建设的校园正式呈现完整形态,其设计实践与同期落成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一道,为中国高等教育空间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的空间设计从根源上回应了跨学科融合的核心需求。作为2018年获批设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其校园规划以学术环为核心、水环为生态缓冲、生活环为配套的同心环架构,在物理布局和功能概念上形成有机整体,引导师生在不同空间维度中自然交流。理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虽位于独立建筑,但通过模块化条形设计与环形学术环线相互衔接,桥梁连接各建筑形成的庭院空间,成为学科碰撞的天然场域。德国HENN海茵建筑总设计师、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总建筑师Martin Henn近日在校园设计论坛中强调,传统大讲堂仍有其价值,但开放、可及的公共空间同等重要,这些具备多样化功能和尺度的场所,正是跨学科交流的催化剂。
![]()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 摄影:田方方
这种设计理念与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小而精”的办学定位高度契合。2017年项目启动之初,校方就明确提出希望四个学院充分交流互动,让不同领域人才在公共空间碰撞思想火花。为实现这一目标,校园在环线与学院建筑的交会处设置了多层次共享空间:底层实验室向各学科开放,上层则布局研讨室、咖啡馆、展览空间等非正式交流区域,形成“学术+社交”的复合空间形态。
联合体设计单位代表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联合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西湖大学云谷校区项目负责人范须壮介绍,这种布局在国内高校中开启了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科研空间新模式,为跨学科合作提供了充足的物理基础。
![]()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图书馆 摄影:田方方
绿色教育理念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校园设计中贯穿始终。Martin Henn认为,自然景观是不同心境间的重要缓冲带,能让人放松身心、激发思维,促进校园内体育设施与自然环境的深度融合,让师生在运动休憩中感受生态之美。范须壮则强调,校园总用地面积约1495亩,建筑密度不足20%,其中超过1000亩用于景观建设,近4公里的校园慢跑道串联起水环、桥梁、广场、花园与各种交流场所,构成校园的“第二课堂”。“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的理念在校园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每座桥梁的设计、每棵树木的种植位置都在现场经过精心考量,结合独特的直径约600米的水环,营造出兼具科研氛围与浪漫气息的学习科研生态环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的建筑实践,进一步拓展了跨学科与绿色教育的空间表达。这座2020年动工、2023年建成的校园,兼具学术园区与科技园区双重功能,通过“双轴线”规划实现了多元空间的有机整合。南北走向的学术轴线以“飞天屋顶”下的建筑群为核心,汇集学术与社交功能;东西走向的景观轴线连接贯穿园区的绿地与步道,让自然景观融入校园肌理,实现学术功能与生态体验的有机互动。“飞天屋顶”作为全球最大的悬空屋顶之一,长395米、悬索跨度126米,以其类似飞机机翼的优雅轮廓成为校园标志,下方的开放式共享平台将飞行器设计、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实验室环绕布局,为跨学科研讨提供了灵活空间。校园通过连廊系统与周边创新园区无缝衔接,实现了高校科研与产业应用的即时互动,呼应了Martin Henn提出的“学术与社会双向反馈”理念。在绿色实践方面,项目获得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图书馆),让校园成为绿色教育的实践基地。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 摄影:田方方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土壤中,构建了跨学科融合与地域生态共生的校园典范。校区分两期建设,一期于2021年动工、2024年建成,二期2025年动工、2027年竣工,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可容纳6000名学生。校园以桥梁网络为纽带,连接所有教学科研建筑,底层共享实验室为各院系提供数据收集与研究分析的公共平台,高层则打造多元化思考空间,让知识在不同层级间流动。这种布局打破了学科与空间的边界,既满足计算机科学、智能制造等前沿学科的教学科研需求,又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协作。景观设计上,项目采用适配岭南气候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结合主动式环保技术,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绿色理念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
![]()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 摄影:田方方
这些校园项目的设计与建设,离不开中外建筑师的深度协作与理念创新。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举办的校园设计论坛上,两位核心设计师分享了他们的实践思考。Martin Henn结合中德大学设计经验指出,中国高校在空间创新上展现出开放的尝试意愿,愿意探索产业与学术的深度连接,而“过渡空间”的营造正是促进人际连接的关键,其核心在于让建筑赋能人们的聚集、互动与对话。范须壮则从本土实践出发,分享了项目由理念到落地的宝贵经验: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一期采用中外联合体设计合作模式以及PPP项目运作模式确保校园建成后既有纯粹性的一面,也结合了杭州的地域特色和国内的师生工作生活习惯;而三期工程则采取传统的设计总包模式,通过提升设计深度与精细度,在成本约束下保障了校园环境和建筑品质的较理想落地。他强调,未来教育建筑空间的核心属性是可变性和弹性,完全预设功能的设计难以适应未知的科研方向变化,为适配跨学科研究团队的扩容需求,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学术环科研组团从一开始的180位PI设计到建成后发展到可以满足300多位PI的使用,正是对这种弹性需求发展变化的最好回应。
在校园设计论坛的观众互动环节,师生们提出的问题更凸显了校园空间与使用者需求的紧密关联。108米高的标志塔作为校园制高点,范须壮解释,未来计划结合图书中心底层的校史馆进一步完善其观光展示功能。对于桥梁灯光过于花哨的问题,他表示会及时反馈泛光设计和施工单位,将彩色调整为单一冷色调,契合校园整体氛围。面对“空间过剩”的疑问,Martin Henn回应,模块化结构赋予建筑改造灵活性,随着学校发展,现有空间将逐步得到充分利用;范须壮则补充,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小而精”的定位决定了其招生节奏,即使2000名本科生全部到位,校园仍能保持宜人的空间尺度。
从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的“同心环”布局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的“双轴线”规划,再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的“桥梁网络”,这些校园建筑实践共同印证了一个核心趋势:当代大学校园设计正从“功能分区”转向“生态互联”,从“封闭独立”走向“开放融合”。Martin Henn提出的“流动、对话、开放性”三大关键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种变革的核心——空间设计不仅要适配当下的教学科研需求,更要培育好奇心、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范须壮则强调,未来校园空间需要充分与使用者互动,在可变性与稳定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让建筑和空间成为教育创新的催化剂。
这些校园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科研环境,更以建筑语言诠释了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随着天津大学国际校区等更多创新校园的规划建设,跨学科融合与绿色教育的空间表达将不断丰富。在教育强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的背景下,大学校园建筑正成为连接知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为城市创新生态构建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