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
山东烟台:金山银海,庄园焕彩
李子悦
仲秋时节的胶东大地,从莱州湾的“金山银海”到招远的“大户庄园”,从抱团发展的产业集群到宜居宜业的和美村落,一个个鲜活场景串联起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打破村域“围墙”,以片区为单位整合资源、聚合动能,在山东烟台,散落的乡村“珍珠”正串成璀璨的振兴“项链”,让乡村振兴的暖流涌动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
莱州湾“银海”逐浪:渔业产业链激活增收密码
清晨的莱州湾,海风轻拂。在莱州市金城镇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A1智能化循环水苗培育车间内,大屏幕实时跳动水质信息,同步传输鱼池视频画面。这座“海洋牧场”占地1万平方米,由96个鱼池组成,实现5760立方米的养殖水体,可以养殖鱼类180吨。
![]()
A1智能化循环水苗培育车间内鱼池。 李子悦 摄
走进车间,鱼池分列排开,池内水波粼粼,循环水处理系统发出阵阵轰鸣。
“这条红九棘鲈可不简单,去年我们在北方首次攻克人工繁育技术,实现了新突破!”山东海洋集团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梅双手托起一条色彩红艳的鱼,自豪地说道。
![]()
王晓梅展示养殖的红九棘鲈。 李子悦 摄
这片“银海”里游出来的鲈鱼,成为莱州“金山银海 和美金城”示范片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据介绍,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是莱州市现代渔业产业园的入驻项目,由山东海洋集团与莱州明波水产共同投资建设。通过与金城镇17.5公里沿海养殖带高效联动,形成集良种创制、苗种繁育、海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惠及周边17个村庄、212家养殖户、6500户村民,村集体和村民海域、土地流转收入达7000万元。
“金山”抱团发展:跨村联建破解发展瓶颈
游出“银海”,又入“金山”。
“金山银海 和美金城”乡村振兴片区主要包含了“金山”和“银海”2个核心区域,涵盖城后王家、新城、埠西等10个村庄,布局12公里文农旅商融合产业带,2024年集体总收入超过3200万元,年总产值超过2亿元。
“以前各村单打独斗,想发展难找门路;现在‘跨村联建’,10个村拧成一股绳,黄金产业做支撑,基础设施齐配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莱州市金城镇城后王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进义指着片区布局图介绍道。
片区依托矿山企业升级金鸿建材、金博经贸等村办企业,围绕黄金产业链条,成立各类配套公司17家,发展集“铸造、建材、建筑、仓储”为一体的村办集体企业集群,带动周边村庄集体增收600余万元,10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片区的统筹下,各村整合流转小地块、地堰、飞地等,片区流转1300余亩土地与鲁东大学合作种植高效益羊肚菌,预计每亩收入1100元,较单独流转溢价450元;刘家村等3个村庄成立联合社,注册“锦葳”苹果品牌,带动村民人均增收800元。
产业发展的红利,最终流向了千家万户。
“村里发展了,就要让老百姓受益。划分片区以来,我们作为中心村,要让周边联建村的村民也能享受发展福利。” 王进义自豪地说道,“比如说我们的幼儿园,本村村民可以免费上学,周边村民享受半价。”
城后王家村老年人助餐点内,饭香四溢,金黄的花卷、酥脆的煎鱼、香甜的蒸红薯、鲜甜的炖菜,75周岁以上的老人们正吃着“免费的午餐”;卫生室内,金城镇卫生站工作人员张建芳正在为村里的老人测量血压,细心询问身体情况;文体中心内,村民们正在舞台上吹拉弹唱,认真排练;小超市内,村民们正排起长队,领取发放的免费物资。
![]()
城后王家村老年人助餐点工作人员发放餐食。 李子悦 摄
据介绍,片区累计投入50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成“三纵四横”7条主干道路升级改造99000余平方米,建设12处活动场所,新增绿化2.5万平方米,着力构建“10分钟生活圈”。
招远“庄园焕彩”:“统分统”激活农业潜能
走出“金山银海”片区,来到田垄间感受丰收的甜香。
在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独具特色的“统—分—统”三位一体机制成为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
大户庄园立牌。 李子悦 摄
首先,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整合土地资源,规模化种植1.2万亩矮砧苹果、阳光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引进“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肥自动化管理;其次,通过“小型农场集群”模式,将种植基地分包给村民经营,120余个家庭农场辐射带动1000余名村民就业,每亩年收益超2万元;最终统一注册“大户庄园”商标,构建起“立足烟台、深耕山东、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让“小农户”稳稳对接“大市场”。
“以前要自己建园搞种植,前期投入很高;现在可以直接承包果园,省下来的钱可以用在果树管理上。合作社还有优惠政策,果树没收益之前免除租金,压力小了,收入多了!”村民陈大哥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
从零散耕作到品牌运营,从单村发展到联村共富,大户陈家村的“统—分—统”机制不断优化升级,一年更比一年完善高效。数据显示,2024年,该村合作社销售收入6700万元,带动7个村集体增收300多万元,实现了集体和村民的“双赢”。
产业旺了,乡村要更有“味道”。大户陈家村以产业为纽带,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体育等业态深度融合,让乡村既有“烟火气”,又有“诗和远方”。
走进大户陈家村,农文旅融合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徐家汇民俗步行街上,四方小吃香气扑鼻,特色民宿里游客欢声笑语;仰望顶战役遗址、民族英雄赵书策故居、革命忠烈馆串点成线,构成胶东红色文化体验带;农业科技馆、科普馆内,孩子们通过互动体验探索农耕奥秘,感受现代科技农业的魅力。
![]()
学员在竞速小轮车训练场练习。 李子悦 摄
“大户庄园在招远的最西南端,过去全是荒山荒坡,没人待见。”大户陈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松海指着远处竞速小轮车训练场地说道,“荒山、荒坡没价值,我把里面放上条山地自行车赛道,旁边建上民宿,它就活了。体育赛事可以聚人气,并且还能提升我们的知名度。”
在产业振兴的基础上,大户陈家村整合三产资源,探索“农业+体育+文旅”发展模式,打造国家3A景区“大户庄园”,年接待游客近25万人次;建成高标准山地自行车赛道,成功承办14场国家级赛事;2025年全国“村 BA”北部大区赛、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举办,更让片区知名度飙升,直接带动农副产品增收翻番;乡村振兴研学教育基地设有4个实践教学点,涵盖红色文化、现代科技农业等多个领域,年培训量预计超3万人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