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贺兰山下菜心香 麻山儿女逐梦长

0
分享至

立冬过后,贺兰山的风格外凛冽,柔和的夕阳为连绵群山镀上金红边框,山脚下益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供港蔬菜基地,褪去了往日的葱茏,略显萧瑟。半个多月前,基地里最后一茬菜心带着晨露被尽数采收,那些在大半年被绿苗、菜畦填满的土地,终于“卸下”了忙碌,进入了悠长的冬闲时光。

基地不远处的工友宿舍里,24岁的罗阳友不急不慢地收拾行李。这位来自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苗族小伙,再过几天,便要带着一家老小启程,循着温暖的气候向南而行,去往云南、广东、河南,那些纬度更低的蔬菜种植基地寻找新工作。

“春赴宁夏,秋冬转河南、广东、云南”,这条循着季节迁徙的路线,早已融入像罗阳友一样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务工的数万名菜农的生活。他们如同迁徙的候鸟,追着适宜的温度辗转多地。这其中,约2万名菜农来自贵州紫云县,他们带着“不怕苦、肯实干、重情义”的精神底色,在劳务输出中努力前行,把汗水洒在异乡的田地上,用日复一日的苦干实干,铺就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路,也书写着关于奋斗、坚守与成长的故事。

劳务输出:从“远征式”务工到“品牌化”就业

站在宗地镇歪寨村的山头上,岑小江望着群山间错落的楼房,这位曾经带领村民在外种菜的“头雁”沧桑的脸上满是欣慰。曾几何时,这里是贵州麻山地区典型的贫困村,交通闭塞、山高坡陡,石漠化的破碎土地难以养活世代居住的村民,连绵群山如同一道道屏障,困住了人们的生计与希望。

如今,硬化路通到家门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些房子都是村民外出种菜‘种’出来的。”岑小江的话语中带着自豪。

作为贵州最后一批脱贫的县,紫云县一半区域“深陷”麻山片区,曾是全省脱贫攻坚的“洼地”。恶劣的农业条件和薄弱的工业基础,让外出务工成为村民唯一的“活路”。

20世纪90年代,广东菜心产业蓬勃兴起,急需大量劳动力,敢闯敢试的紫云人抓住机遇,成为该产业最早的技术工人。他们揣着干粮、扛着背包,以“亲带亲、友带友”的方式走出大山,形成了独特的种菜产业工人群体。这一种,就是30多年。

54岁的韦兰妹是这支大军里的“老兵”。20多年前,她跟着同村长辈走出麻山,辗转广州、河南,最终在宁夏的菜地里扎下根。“有活干、工资稳定,像我这样没文化没技术的人,辛苦点能挣钱,就很知足了。”刚从宁夏李俊镇返乡处理家事的韦兰妹,趁着间隙陪伴许久未见的家人。

每年三月开春,她便和爱人奔赴宁夏,直到年底菜心采收结束才返乡。

西北盛夏,高温炙烤着大地,成熟的菜心必须在三两天内采收完毕。她和工友们那段时间几乎每天凌晨四五点就戴着头灯、背着背篓下地,弯腰采摘十几个小时,衣衫浸透汗水是常态,甚至有中暑风险,渴了累了就在树荫下歇一会儿便继续劳作。靠着这份苦干,她和爱人供养着一家老小。

韦兰妹的二女儿班小琼,从小看着长辈们背井离乡种菜。她曾和爱人在沿海做装修,收入不算稳定。几年前,她索性转行到广州种菜,每月能收入4000多元。“同一个菜场大都是同乡同村的,大家相互照顾、抱团发展”,她的感受正是紫云“亲带亲、友带友”劳务输出传统的生动写照。

这些年,随着产业由南向北转移,更多紫云菜农辗转来到宁夏。在青铜峡市邵岗镇的益丰农业供港蔬菜基地,来自紫云县宗地镇的罗阳友正蹲在地里飞快采摘菜心,身后的筐早已摞得老高。

这位皮肤黝黑、个头不高的年轻人,初中毕业后曾在福建工厂打工,除去房租、水电和伙食费后很难攒下钱。三年前,在亲友带动下学习种菜,“不用掏房租、水电费,吃饭有补助,工资稳当,赚的都是自己的”。勤劳肯干的他,去年不仅给老家平房加盖装修了第二层,还组建了家庭,今年带着爱人、父母一同来到基地。

作为熟练工,夫妻二人月工资合计可达1万多元,“就想多赚钱,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紫云菜农中,不少人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管理骨干。38岁的岑海来自紫云县四大寨乡,十五六岁便跟着长辈外出打工,见证了劳务输出从“远征式”到“品牌化”的变化。

最初外出时,村民们天不亮就步行两三个小时到乡镇,挤上颠簸的中巴车到县城,再换乘长途车赶往广东、河南,车厢里拥挤得很难有落脚的地方,渴了喝凉白开,困了就趴在行李上眯一下。“那时候每天干十几个小时,一个月才几百块,只能省吃俭用寄钱回家。”岑海回忆道。

如今,他已是益丰农业3000亩基地的一名总管,负责种植、采收和人员调配,“很多蔬菜病虫害我一眼就能辨认,还知道怎么防治。”

基地的生产负责人李驷忠说:“有经验的总管能决定菜场盈亏。现在宁夏不少菜场总管都是紫云人,还有人自己承包菜场带老乡挣钱。”

眼前的这片基地划分5个单元,设有大师傅、片长等岗位,450名工人中绝大多数是紫云菜农。岑海深感责任重大:“管理几百个老乡,既要公平公正,更要带大家多赚钱。”

蔬菜种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采摘环节至今难以机械替代,紫云菜农凭借踏实肯干的作风和过硬技术,成为产业核心力量。

在青铜峡市瞿靖镇鑫茂原专业合作社供港蔬菜基地,1000多亩菜地里500多名务工者中,80%来自贵州,紫云菜农占大半,从事选苗、收割、打包、管理等工作。谈起紫云菜农,基地负责人刘代兵赞不绝口:“他们能吃苦、肯学习,不少年轻人一两年就成长为技术骨干,现在很多菜场都愿意用紫云菜农。”

紫云县就业局局长邓志凯介绍,全县41万人口中,常年有10万余人外出务工,将近3万人从事种菜工作。

“种菜劳务输出是一代代紫云人闯出来的路,也是全县重要的就业保障池。”邓志凯说,为保障务工者安稳就业,当地政府每年开展劳务对接,提供“点对点输出”和交通补贴等,并在宁夏等地设立“劳务协作站”,不断畅通就业渠道,加强权益保障。

从为养家糊口的“远征式”务工,到如今抱团发展的“品牌化”就业,30多年来,紫云菜农在异地他乡努力蹚出致富路。他们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更让“紫云菜农”逐渐成为劳务输出品牌。

司法关怀:从“维权困难”到“异地有家”

党文强个头高大,说话嗓门洪亮。作为宁夏青铜峡市瞿靖镇法庭庭长,扎根基层多年的他,聊起外来务工者纠纷时,语气里总带着些许放不下的责任感。

瞿靖镇的田间地头、蔬菜大棚里,随处可见操着贵州口音的务工者。“镇上光是紫云来的菜农就有数千人,他们背井离乡务工,日子过得不容易。”党文强说。

这些务工者面临的矛盾五花八门:劳务工资拖欠、务工时意外受伤、遭遇电信诈骗等。宁、黔两地相隔1600多公里,务工者随季节往返迁徙,一旦遇纠纷打官司,来回的路费、误工费对本不富裕的他们来说是不小的负担,也容易激化矛盾。

2023年的一桩纠纷让党文强至今印象深刻。紫云菜农姚江(化名)打拼大半辈子,好不容易在青铜峡创办了蔬菜种植基地,却意外身亡。一时间,基地停摆,多重债务纠纷让姚江的妻儿背负沉重负担。

党文强排查矛盾时得知此事:“当时基地缺乏管理,供应商上门催债,工人工资也没着落,多方矛盾很可能一触即发。”他多次尝试联系已回老家的姚江爱人无果,意识到这起纠纷不仅关乎一个家庭,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于是,他主动对接紫云县司法行政机关,通过两地协作,最终在紫云县司法行政机关帮助下联系上当事人。随后,他和同事们召开多方协调会,结合基地经营实际制定个性化调解方案,成功化解了矛盾。

这样的纠纷在瞿靖镇还不少。瞿靖法庭辖区内有32家供港蔬菜基地,聚集着8000名贵州籍务工者。人多了,矛盾自然增多。而且瞿靖镇部分贵州务工者普通话不流利,给司法调解带来较大困难。

两年前的一起案件让党文强真切感受到这种无奈。50多岁的苗族村民雷琼(化名)在瞿靖镇一个菜场务工,中午坐老乡的车回公司吃饭时遭遇车祸,锁骨骨折。回到紫云老家治疗后,她认为自己构成十级伤残,要求公司赔偿,便将公司告到瞿靖法庭。

雷琼习惯说苗语,普通话不流利,人又远在千里之外,维权一度陷入僵局。“我们打电话联系,得先找她儿子翻译,沟通很不方便。”党文强回忆道。为弄清雷琼的真实诉求,他再次联系紫云县司法行政机关协助,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雷琼拿到了应有的赔偿。

考虑到她家庭困难,党文强还帮她申请了1200元司法救助金。拿到钱时,这位苗族大姐格外激动,反复念叨着司法干部的好。

为破解语言难题,今年8月,瞿靖镇试点建起“双语调解室”,聘请务工者中会民族语言的党员担任“翻译员”和“调解员”,让司法服务更接地气。

今年3月,给当事人送诉讼文书的党文强没有选择便捷的高铁,而是像普通务工者一样,乘坐两地直达的大巴车,颠簸1000多公里前往紫云县。“务工者来回都是坐大巴,我也体验一下,能真正了解他们路上的辛苦,还能和老乡聊一聊,听听他们的难处、维权的困惑。”这次行程不仅成功送达文书,还促成了两地司法机构的常态化协作。

青铜峡市法院副院长蒋宁侠介绍,全市冷凉蔬菜产区每年有约1.2万名云贵籍务工者,其中70%集中在瞿靖镇。“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为蔬菜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也不可避免带来管理难题。”蒋宁侠坦言:“每次处理涉及务工者的案子,尤其是老人、小孩或者残疾人的诉求,我心里都不好受。他们背井离乡来挣钱,要是权益受侵害还没人管,那就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到位。”

在她看来,保障务工者权益,不仅是为了化解矛盾,更是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务工者中有不少少数民族同胞,脱贫致富的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人也不能落下。”

早在2019年5月,青铜峡市委统战部就牵头建立“异地有家服务站”,为务工者提供孩子入学、家人看病、求职就业、维权等多元帮助。“想让他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不管离家多远,都有人为他们的权益保驾护航。”蒋宁侠说。

在宁夏,这样的司法保障实践正在多点开花。银川市永宁县李俊镇也是紫云菜农的主要务工地,每年有3000多名贵州务工者来这里,其中紫云菜农就有2500多人。

李俊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刘帆介绍,近三年来,随着港菜基地、香芹产业不断发展,务工者越来越多,纠纷类型也比较繁杂,欠薪、工伤、交通事故等时有发生。

“截至今年9月,我们已经成功化解涉企、涉劳务权益纠纷15起,实打实帮务工者解决问题。”刘帆说,镇上建起供外蔬菜基地“塞上枫桥”法律服务工作站,推行“同坐一张桌,共解一件事”的联合调解模式,务工者有疑问、有纠纷,随时能来咨询、申请调解。

在李俊镇许桥中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的“儿童快乐家园”主要为0至3岁的务工者子女提供托育服务,室内设有图书室和活动区。“务工者白天要下地干活,孩子没人照看不行。”负责人介绍,孩子们在这里可以看书、做游戏,务工者也能安心工作。李俊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何金枝说,今年全镇100多名务工者子女的入园、上学都有保障。

在宁夏投资兴业的王东是宁夏贵州商会的会长。这些年,他也很关注在宁贵州老乡的情况,并积极发挥商会优势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出门在外,老乡之间就要相互照应,为彼此排忧解难。”他说。

这些年,紫云县也主动与宁夏相关部门对接,探索形成跨区域协作服务群众“1233”工作机制,建立跨区域协作工作专班,由两地政法部门牵头,以两地综治中心为联络站,发挥流动党支部和蔬菜基地网格化管理两个平台服务效能,协调有关服务、管理事项。目前,两地相关部门收集办理务工人员诉求246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3件,挽回务工人员经济损失50余万元。协作试点蔬菜基地务工人员的民事诉讼案件明显下降。

“接下来,我们将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继续拓展两地合作,更好服务和保障外出务工群众,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紫云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顾其琳说。

从建立“双语调解室”到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从化解矛盾纠纷到保障多元权益,宁、黔两地的司法工作者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为务工者建立起“异地有家”的权益保障网,让越来越多的紫云菜农能得到司法关怀,在致富路上更安心前行。

区域互动: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赢”

李俊镇的集镇不大,中心街上几家“贵州风味”餐馆格外显眼。这些跟着务工者落地的小馆子,是紫云菜农扎根此地的生动注脚。“全镇15个菜场,常年吸纳2500多名紫云县菜农务工。”何金枝说。

这些来自紫云县的菜农,带着山里人特有的勤劳质朴,在宁夏扎下根来。“很多人空手而来,干上几年就能开车返乡,还能攒下存款。”何金枝言语里满是赞许。

菜农的聚集给李俊镇带来活力。每逢周五赶集日,尤其是发工资前后,集镇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贵州老乡们拿着刚领到的工资,在服装店、水果摊选购,或约上同乡在餐馆小聚。

为方便菜农往返,镇上专门开通直达紫云的大巴车,人来人往间,小镇消费日渐兴旺。“以前农村‘空心化’严重,一部分餐馆难以维持。”何金枝感慨道,如今不仅“贵州风味”餐馆生意不错,其他餐馆也能稳定经营。

此外,当地快递量也增加不少。在王团村、许桥村,每年也有紫云菜农租房子住,一年四五千元的租金,让本地农户多了一笔收入。更有个别打拼多年的贵州务工者买房安家,成为“新李俊人”。

李俊镇党委书记韩向成说,这些紫云菜农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既为蔬菜产业提供了用工保障,也带动了全镇多元经济消费。

在李俊镇的仁存渡口,“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奔腾的黄河水在此变得温顺,缓缓滋润着这片平坦开阔的土地。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宁夏能拥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全靠黄河水的滋养。

从秦汉时期开始,这里便修建水渠,历经千年沧桑,这些水利设施至今仍灌溉着万亩良田,让宁夏成为不愁吃穿的“西北粮仓”。

如今,这片沃土又培育出知名区域品牌——“宁夏菜心”。“广东夏天太热,云南雨水较多,宁夏的气候最适合种高品质菜心。”常年深耕蔬菜产业的刘代兵介绍,宁夏干燥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菜心清甜爽口、颜色鲜绿,品质很高。

2006年,宁夏菜心种植面积仅几千亩,如今已发展到27万亩,年产量超过30万吨,是粤港澳大湾区夏季菜心的主要供货基地。

“仅青铜峡市优质外销蔬菜种植面积就达5.4万亩,覆盖5个镇和1个农场。”青铜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蔡卫国介绍,紫云菜农是当地蔬菜种植的主力军,他们以过硬技术守护着宁夏蔬菜的优良品质。

“收割菜心要精准控制在15公分左右,刀口也要整齐,一点都不能马虎。”刘代兵说,如今,宁夏蔬菜种植已拓展到20多个品类,菜心、芥蓝等比较畅销,价格稳定。“每箱30斤的菜心,最高能卖到300元。”

在刘代兵看来,宁夏蔬菜产业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人和’主要靠这些紫云菜农,他们让种植更规范,也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菜场管理体系”。

“我特别佩服紫云菜农,他们中有不少优秀管理者。”宁夏福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福仓说,韦小忠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位从紫云大山走出的普通农民,早年在广东、宁夏种菜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来带领老乡抱团发展,将承包的蔬菜基地不断做大。如今,他的公司在宁夏、云南等地拥有规模化种植基地,带动上千名紫云籍务工者稳定就业,不少人成长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

像韦小忠这样的“头雁”,在紫云菜农中还有几十个。他们大多吃苦耐劳,积累了技术、资金和经验,在劳务输入地扎根,成为连接紫云与宁夏、广东等地的协作桥梁。“这些‘头雁’既了解家乡劳动力情况,又熟悉输入地产业需求,推动着跨区域劳务协作。”邓志凯说。

如今,“紫云菜农”已逐渐在蔬菜种植行业有了更高知名度。这些年,紫云县相继与宁夏吴忠、广东惠州、河南南阳等地建立长期劳务协作机制。这种跨区域的深入互动逐渐让彼此实现双赢。

对紫云县而言,劳务输出让农民增收,也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对宁夏等输入地来说,紫云菜农解决了产业用工问题,推动农业向产业化升级,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

在宁夏种菜20多年的岑仕国,如今返乡创业,在紫云县猴场镇经营着200余亩蔬菜基地,稳定带动1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这些年,我们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引导外出务工群众参与家乡发展,搭建更多‘家门口’就业平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促进劳动力稳岗就业。”猴场镇党委书记粟莉说。

不少受访者认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赢,紫云菜农的跨省务工之路,是国家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这种以劳务输出为纽带的协作,既释放了西部脱贫县的人口红利,又激活了东部和西北部相关地区的产业活力。

冬日的暖阳映照在仁存渡口,黄河水泛着粼粼波光,静静流淌,见证着两岸蔬菜基地跨越千里的劳务协作。正是基于这种区域协同发展的模式,让更多紫云菜农,拥有了跨越山河奋斗的勇气,也收获了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骆飞 许晋豫 张翰阳)

来源:11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incentive-icons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1469268文章数 20079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