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牛顿的物理世界里,光是一种波,绿色就是绿色,黄色就是黄色;但在云南新平水塘镇的某些果园里,物理学失效了,光学发生了“红移”——指着满筐青蛋子说是熟果,这是“哀牢山的规矩”。
这不仅仅是魔幻现实主义,这是赤裸裸的“流氓经济学”。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而交换的前提是共识。
当“13度甜”变成了“我说甜就甜”,当“金黄色”变成了“青皮也算黄”,这个地方输出的就不再是水果,而是**“不可预测的风险”**。资本最厌恶风险,客商最害怕不确定性。
李某的遭遇不是个案,它是地方营商环境的一张试纸。它测出的酸度,比那筐11度的青橙子还要酸涩。
对于当地政府,我的建议是:别再拿“褚橙”当挡箭牌了。褚老若泉下有知,看到你们拿着次品招摇撞骗,还还要赶走客户,恐怕能气得掀开棺材板。
要解决这个问题,靠的不是那一纸轻飘飘的“情况通报”,而是要刮骨疗毒。要明白一个道理:市场经济没有“入乡随俗”,只有“愿赌服输”和“契约至上”。
如果继续纵容这种“关门打狗”的土匪逻辑,那么明年秋天,哀牢山上剩下的可能不只是卖不出去的青橙子,还有那一地无人问津的、名为“诚信”的烂叶子。
毕竟,人心一旦青了,就再也捂不黄了。
一、 重新定义“眼瞎”:契约不如“村规”
![]()
事情的逻辑简单到令人发指。河北客商李某,带着白纸黑字的合同,上面写着“果皮金黄、糖度13”;带着精密仪器,测糖仪显示只有11度;带着真金白银,5000元定金和几千块的筐钱。
但他遇到的对手,是一群“重新定义现实”的人。
代办大姐那一脚踹得好,踹飞的不是筐,是现代商业文明的遮羞布。在她的逻辑闭环里:我说熟了就是熟了,你眼里的青,是因为你不懂这里的“俗”。 这种“指鹿为马”的勇气,不是梁静茹给的,是当地长久以来劣币驱逐良币的土壤给的。
我看到的不仅是这一单生意的失败,而是“非结构化无赖数据”对“标准化商业协议”的降维打击。在现代商业社会,合同是度量衡,是信任的底层代码。而在那个果园现场,合同成了废纸,度量衡变成了“看心情”和“比嗓门”。
什么叫“入乡随俗”?如果我去饭店点牛排要七分熟,厨师端上来一盘生肉,告诉我“在我们后厨,带血就是全熟”,还要强行收钱,这不叫民俗,这叫抢劫。
二、 无知的傲慢:谁给了“不需要外地宣传”的底气?
![]()
如果说无良代办和耍赖农户只是让人愤怒,那么现场“有关部门”的那几句话,则让人背脊发凉。
面对客商“我有渠道,能帮你们宣传”的善意(或者是最后的求生欲),得到的回复是:“经领导指示,本区域无需借助外地渠道……本地‘褚橙’已覆盖全国,不存在推广需求。”
听听,多么掷地有声!
这是一种典型的“资源诅咒”式的幻觉。他们以为“褚橙”的名气是从哀牢山的地里长出来的,以为那个贴着励志标签的橙子之所以贵,仅仅是因为水土好。
大错特错!褚时健老爷子当年为了那一颗橙子,修水利、改土壤、控间距、严选果,那是用工业化的严谨和企业家的良心堆出来的“标准”。褚橙的核心资产是“信任”,而不是那个山头。
现在的这帮人,趴在褚时健留下的功劳簿上吸血,把老爷子积攒的商誉当成自己耍横的资本。你说你不需要外地宣传?简直是笑话。在互联网的数据流里,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大到可以无视口碑。当拼多多把“哀牢山”关进质检笼子,当“避坑云南橙”成为热搜词条,你们那点可怜的“无需推广”的自信,在市场大数据的洪流面前,连个渣都剩不下。
三、 “劣币”必须出清:一次昂贵的自杀式公关
![]()
当地通报说李某“无证上岗”,钱退了,果园抽检了。看起来像是“秉公执法”,实则是试图完成快速止损。
但这笔账,市场算得比谁都精。
我们来清洗一下这组舆情数据:
输入端:几个短视的代办和农户,为了几筐青果子的蝇头小利,破坏契约。
处理端:基层管理者不仅不维护契约,反而用地方保护主义的盾牌,挡住了市场规则的利剑。
输出端:云南冰糖橙地头价一夜暴跌15%,7000万河北老乡甚至全国网友发起“拒买”,数亿的品牌价值蒸发。
这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公关自杀”。为了保护几个本地的“烂苹果”(哦不,青橙子),不仅砸了外地客商的饭碗,更砸了所有守法经营的云南果农的饭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