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发布会在昆明举行。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昭通市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农业强市、能源强市、交通强市、生态强市、教育强市“ 五大强市”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子,用实干书写了“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昭通答卷”。
为做好本次专场新闻发布会及有关工作宣传报道,诚邀中央和省级媒体积极参与,“央地”四级媒体联动策划,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的稿件,全方位、多角度、大流量讲好昭通发展故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19日,新华网、人民网、央视新闻、经济日报客户端、《中国环境报》、香港经济导报、《云南日报》《云南新闻联播》等40余家媒体关注报道,刊发相关稿件420余篇次,其中中央媒体40余篇次、省级媒体70余篇次,总阅读量超2800万。
主要报道有
![]()
云南昭通:“十四五”高质量收官,绘就发展新图景
记者13日从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昭通市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发展新路子,用实干书写了“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昭通答卷。
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介绍,昭通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1429.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016.9亿元、年均增长6.9%,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全省2.1个百分点。2025年,昭通市经济总量预计突破2110亿元,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2025年到昭通避暑旅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昭通成为全国避暑热度上涨最快的城市,跻身云南“四大旅居目的地”。
![]()
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现场。
5年来,昭通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经济增速。巩固脱贫成果考核连续4年列全省第1位,2023年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在昭通召开,推广了昭通经验。“苹果之城·大美昭通”、镇雄“书包上的城镇化”“金沙江畔·水韵巧家”“红色扎西·胜利起点”等城市品牌效应持续凸显。
昭通市委副书记、人民政府市长冯皓介绍,昭通市水环境质量连续4年保持在全国前30位,393条河流实现“一江清水出昭通”,赤水河昭通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此外,严格落实“十年禁渔”要求,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从2020年的36种增加到当前的43种。
昭通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唐源介绍,昭通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十四五”昭通年均产煤1142万吨,较“十三五”增长50%;页岩气“探新局”,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累计产气超9.09亿立方米;大关木杆—寿山区块首井于今年1月试气成功,实现了云南页岩气自主勘探开发“零的突破”。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云南省以实干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红河哈尼梯田景致如画,农文旅融合有力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玉龙雪山下,沉睡的林海被唤醒,林权证变成股权证,林下经济实现“绿富双赢”;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彝绣产业蓬勃发展,3年间产值由8亿元增至11.3亿元,绣娘人均收入翻番……云岭大地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足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任务,制定实施《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政策规划,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5年来,全省以实干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脱贫县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6%,农业更稳、乡村更美、农民生活更红火。
产业兴旺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在临沧市,万亩果林迎来采收,刚采摘的夏威夷果经过脱青皮、清洗、烘干等加工程序后运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城市以及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外市场。“通过多年的品种选育与技术积累,公司已带动超百万农户通过种植夏威夷果脱贫致富。”云南云澳达坚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营销中心贸易经理吕俊逸介绍,公司打造了“夏果妈妈”品牌,推出蜜香、咖啡、芥末等多种口味的创新产品,线上线下年销量超2000万袋。坚果从“卖原料”变为“塑品牌”,附加值大幅提升。
优质原料、精深加工与品牌塑造,让临沧坚果成功走出云南、走向世界,更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2024年,临沧市坚果青皮果产量达30.8万吨、干壳果达12.0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1.6亿元,带动21.64万户74.45万人增收。
这是云南省通过培育壮大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1+10+3”重点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盯住抓。全省农业投资规模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三连增”,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7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超过8000户。2024年,云南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等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出口额达191.7亿元,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份第一。
从赏云花到喝云咖,从饮云茶到品云果,云南省正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从“有资源”到“有产品”的转变,逐步打通“高原特色农业换产业”的通道。如今,全省产业发展更加壮大,农民增收更有底气,乡村振兴更有力量。
联农带农 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农户通过销售天麻、就近务工及流转林地获得的收入,占收益总额的70%;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占收益总额的20%;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占收益总额10%——这是昭通市彝良县在发展天麻产业中建立的“721”利益联结机制。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让农户与产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更紧密。
过去,部分农户土地流转后“只领租金不管长势”,参与度低。如今,农户既是劳动力,又是合伙人,人人都盼着天麻长得好,主动性和责任感明显增强。目前,彝良县438家天麻产业经营主体与5200余户农户合作,每年带动2.1万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3万余元。
这样的探索并非孤例。2019年,云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双绑”产业联结机制,明确“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的利益联结框架。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大荒地村,这一机制在黄瓜产业中落地生根,构建起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多方共赢的共同体。
大荒地村以村办合作社为运营主体,引入龙头企业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建大棚,再租给社员种植黄瓜。按照这一模式,企业负责提供种苗、农药化肥、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合作社负责大棚建设与生产管理;农户负责种植。2024年,大荒地村的合作社迎来丰收喜讯——社员最低分红20.11万元,最高分红34.32万元,户均分红27.37万元。当地村民开心地说:“这些钱都是企业扣除嫁接种苗、农药化肥等成本后的净收入,很实在。”
如今,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已成为云南省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云南省始终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作为鲜明导向,坚持产业发展与利益联结同步谋划、一体推进。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彝良天麻‘721’”“孟连牛油果‘334’”“弥渡黄瓜‘双绑’”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让农民参与企业经营、入股分红,实现了利益共担、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就业优先 家门口增收有保障
进入烤烟采收季,楚雄州永仁县“幸福里”小分队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收、捆编、装烤、分级、打包、装运。“烤烟忙完,还可以采摘蓝莓、草莓等经济林果,一年四季不闲着,一直有收入。”村民梅俊芬说,以前在外省打工,开销大、离家远,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越过越踏实。
这是大部分人来到“幸福里”社区后的生活转变。“幸福里”社区通过建立企业用工需求统计、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务工人员动态信息“三清单”,推行“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创新打造“冬春摘果、夏秋烤烟”的无缝衔接用工模式,让季节性错峰就业成为常态。目前,“幸福里”社区已组建10多支采编装小分队,累计吸纳务工人员7844人,为烟草、光伏、电网、林果等企业提供用工41.49万人次,发放产业工人工资6915万元。
在云南,像这样“就业不出村、增收在家门口”的就业增收新路径还有很多。昆明市嵩明县以“政校企”协同打造劳务品牌“嵩明好焊”,推行“技能+产业”培训体系,焊工培训超千人次,带动就业2000余人,人均年收入超10万元。昭通市镇雄县把盘活闲置帮扶资产作为促进就地就业的重要抓手,盘活22.16万平方米资产,引进14家企业带动1.35万人就业创业,通过贴息降租、返乡创业、龙头带动等举措,让“沉睡资产”变身“致富资源”。曲靖市会泽县探索“3443”模式,建成“家门口的务工车间”226家,吸纳就业1.4万人,通过“招小商、育技能、稳岗位”,让更多群众端稳“家门口的饭碗”。
5年来,云南省坚持外出就业和“家门口”就业并重,建设就业“幸福里”社区106个、零工市场207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64万个,运营就业帮扶车间2407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6年稳定在1500万人以上,已基本建成以“幸福里”社区为龙头,以零工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站点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47万人,带动工资性收入增长6.5%,其中脱贫人口在县内务工154万人。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什么是新时代“昭通印象”
11月13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在昆明举行。会上,昭通市委副书记唐源介绍,为进一步提升昭通对外形象,昭通市大力倡树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六种良好风尚”,全力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具体实践中,昭通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市情、彰显地域特色,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文明素质、着力培育特色IP、大力弘扬新风正气,“在云南 样样好,在昭通越来越好”成为了新时代“昭通印象”的鲜明标识。
![]()
![]()
![]()
![]()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云南昭通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
11月13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在昆明举行。会上,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分享了如何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的“昭通经验”。
![]()
昭通市靖安镇易地搬迁安置区。昭通市委宣传部供图
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11个县(市、区)中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8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个。全市635万户籍人口中,脱贫人口达185.07万,监测对象26.6万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数量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巩固脱贫成果、促进群众增收任务艰巨。
近年来,巩固脱贫成果始终是昭通的重点工作。昭通市通过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探索推广彝良天麻产业“721”和鲁甸食用菌产业“631”利益分配模式,真正把收益的“大头”分给群众,实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其中,“721”模式明确农户通过销售产品、就近务工、土地流转获得的收入占产业链总收益的70%,龙头企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利润占20%,村级集体经济公司收益占10%;“631”模式则按照农户占60%、经营主体占30%、村集体经济占10%的比例分配收益,让群众深度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昭通市是劳动力输出大市,全市外出转移就业人员达260万人,省外就业稳定在131万人以上。为此,昭通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平台和29个驻外就业服务站,与省外110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创新推出“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出模式。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稳定在86.9%、89.7%、93.4%以上,务工收入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撑。
![]()
2025年春季昭通组织集体外出务工现场。昭通市委宣传部供图
苏永忠介绍,大规模的劳动力外出就业,既增加了收入、增长了技能,还有不少人在外经商办企业,积累了资本、开拓了市场,这是昭通最宝贵的资源。因此,昭通市出台“创业就业二十条”措施,连续八届举办“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建成创业平台22个,建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270个,累计引导16.9万人返乡入乡创业、带动43.6万人次就近就地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如何就业?昭通市坚持“项目建到哪里,增收渠道就延伸到哪里”,整合“以工代赈”专项资金、衔接资金和协作资金,采取“党组织+集体经济+劳务队”的模式,就近吸纳群众参与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截至目前,累计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达1082个,带动就业19.7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达18.4亿元。此外,当地还通过盘活闲置农房、集体土地等资产资源增加收益,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
5年来,昭通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及全市经济增速。巩固脱贫成果考核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一,2023年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在昭通召开,“昭通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昭通,靠啥闯进云南“第一方阵”?
11月13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在昆明举行。近年来,昭通市聚焦云南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农业强市、能源强市、交通强市、生态强市、教育强市“五大强市”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子。
昭通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1429.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016.9亿元,年均增长6.9%;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全省2.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前进一位,居全省第六位。2025年,昭通市经济总量预计突破2110亿元,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
![]()
![]()
![]()
![]()
![]()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云南昭通“十四五”答卷: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增速领跑全省
11月13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发布会在昆明召开,“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昭通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429.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016.9亿元,年均增速达6.9%,超越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2025年,经济总量预计突破2110亿元,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介绍,“十四五”期间,昭通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实体强产业,着力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五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3000亿元,今年预计达3500亿元。电、烟、煤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绿电+先进制造业”成为昭通工业新赛道。同时,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专项行动,5年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经济增速。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昭通围绕“滇东北城镇群”定位,推动昭鲁大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优化城镇布局。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41%、38%,全市新增经济“百亿”县4个、总量达到9个。“苹果之城·大美昭通”、镇雄“书包上的城镇化”“金沙江畔·水韵巧家”“红色扎西·胜利起点”等城市品牌效应持续凸显。
在生态发展方面,昭通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绿美昭通”建设,不断筑牢长江上游、赤水河源头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市水环境质量连续4年保持在全国前30位,393条河流实现“一江清水出昭通”,赤水河昭通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十四五”期间,昭通在改善民生,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新进步。教 育医疗条件大幅改善,新建改扩建学校461所,新增学位16.7万个,高考本科上线率和特控上线率显著提升。滇东北中心医院及县级医共体建成投用,吸引数千名患者返回本地就医。“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留守儿童和老人管护实现全覆盖,假期集中托管模式获中央媒体点赞。
此外,昭通着力打造以文明、诚信、包容等为核心的新时代“昭通印象”,“在昭通越来越好”成为鲜明标识。五年来,累计落地招商引资项目572个,到位资金超1200亿元,市场主体数量翻番。2025年避暑旅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昭通成为全国避暑热度 上升最 快城市之一。 同时,党建引领的“2+5”工作机制和“红黄绿”网格管理模式广泛推广 ,命案、 刑事案件等大幅下降,地灾避险和应急管理体系 成效显著,多起成功避险案例在全国推广。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云南昭通走好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
11月13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举行。据介绍,“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昭通市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农业强市、能源强市、交通强市、生态强市、教育强市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子。
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表示,昭通始终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抓好在建项目促增长、抓好政策落实保增长、抓好项目储备稳增长,经济发展实现总量快速增长、质量有效提升、位次赶超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1429.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016.9亿元,今年经济总量预计突破2110亿元,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
脱贫成效得到新拓展。昭通市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和扶贫资产盘活,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5年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
产业发展闯出新赛道。昭通着力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五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电、烟、煤“老三样”加快转型,硅、铝、磷“新三样”成形起势,“绿电+先进制造业”开辟了工业经济新赛道。
城乡融合迈出新步伐。昭通构建起了“以中心城市为辐射带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城镇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41%、38%,全市新增经济“百亿”县4个,总量达到9个。
生态环保取得新成效。昭通不断筑牢长江上游、赤水河源头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市水环境质量连续4年保持在全国前30位,393条河流实现“一江清水出昭通”。
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冯皓介绍,“十四五”以来,昭通市紧盯“截污、治水、固土、增绿、搬迁、转型、共生、协同”,努力把赤水河打造成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典范、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昭通市通过统筹抓好治“两污”、治面源污染、开展“厕所革命”,实现流域内城乡“两污”设施、入河排污口整治、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3个全覆盖”,连续5年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目前昭通市全部拆除流域内17座小水电站,全域恢复自然流态,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从2020年的36种增加到目前的43种;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道路,建成赤水河流域竹产业基地160万亩;避暑康养、红色旅游等文旅产业加快发展,“红色扎西·赤水明珠”品牌效应凸显。
“赤水河保护是昭通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冯皓说。昭通扎实推进生态强市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新成效。抓污染防治,昭阳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5年超99%,全市36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保持100%;抓生态修复,建立各级各类保护区(地)23个;抓绿色发展,壮大生态农业,打响旅居品牌。
昭通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昭通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唐源介绍,“十四五”以来,昭通坚持“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电力为主,煤炭、页岩气为辅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累计完成能源固定资产投资超850亿元,规上能源工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28.4%。
昭通坚持以资源换产业、换技术、换市场,推动绿色能源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云铝海鑫绿色铝、旗滨光伏玻璃、友升汽车轻量化高性能合金、中晟新材料、盈和磷酸铁锂、云天化聚磷新材等重点项目落地见效。社会用电量突破230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43.7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55.96%,每3度电中就有2.5度是绿电,绿色动能持续驱动产业升级。唐源表示,昭通将立足资源与区位优势,持续聚焦“优水电、保火电、扩风光、探采气”,力争2030年能源综合产值破千亿元,实现从能源大市到能源强市的跨越。
“‘十四五’以来,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坚持以资源换产业、园区聚产业、实体强产业,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五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形成了具有昭通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苏永忠表示。
昭通坚持高端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方向,扎实做好“科技赋农”和“土特产”增值大文章,做强苹果、竹子和马铃薯产业,做大天麻和特色养殖产业,做优花椒和中药材产业,做特一批小众产品,全市农业综合产值从“十三五”末的900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1500亿元,今年预计突破1800亿元。
立足水能、煤炭、风能、页岩气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昭通坚持“风、光、水、火、气、储”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绿色能源+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绿色能源转化为绿色经济。
在绿色硅铝产业上,昭通硅矿预测储量436亿吨、铝土矿预测储量1亿吨。昭通坚持全产业链布局,引进了旗滨光伏玻璃、中铝、新安化工等一批链主型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硅铝产业,初步形成了“旗滨+新安+旭合”硅光伏制造业、“云铝海鑫+上海友升”铝材精深加工产业为主的绿色硅铝产业集群。
在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上,昭通属全国最大规模单体富矿磷矿区,磷矿储量130亿吨以上。围绕在昭通“再造一个云天化”的目标,昭通积极参与成渝地区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分工,大力推进镇雄磷化工园区、水富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镇雄磷基新材料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正加快建设,千亿元级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在现代服务业上,昭通围绕区位、交通、资源、人力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打造区域物流交通枢纽,建成综合物流产业园区10个,水富港实现万吨级货轮通江达海、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着力打造扎西红色旅游、金沙江高峡平湖、南丝路五尺道“三条精品旅游线路”,高标准打造昭通避暑避寒和康养旅居“两张牌”,实现从“游客过境地”到“旅居目的地”的转变。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奋进“十四五”|从“脱贫主战场”到“增长强引擎” 云南昭通走出产城人融合新路
记者从11月13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昭通市专场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昭通市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 ,深入推进农业强市、能源强市、交通强市、生态强市、教育强市“ 五大强市”建设 ,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子,书写了“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昭通答卷”。
![]()
“十四五”期间,昭通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1429.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016.9亿元、年均增长6.9% ,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云南省2.1个百分点 ,列云南省第6位。2025年,经济总量预计突破2110亿元,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进入云南省第一方阵。
![]()
昭通市曾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11县(市、区)中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8个、省级重点帮扶县2个,635万户籍人口中有185.07万脱贫人口、26.6万监测对象,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均占全省的1/4。
![]()
近年来,昭通市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专项行动,通过富民产业联农带农、外出务工稳岗就业、返乡创业就近就业、“以工代赈”吸纳务工、资产盘活增加收益等方式促进增收,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和扶贫资产盘活“ 两支撑一盘活”,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五年来,昭通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经济增速。巩固脱贫成果考核连续4年列全省第1位,2023年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在昭通召开,推广了昭通经验。
![]()
依托较好的资源、区位优势,昭通市着力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五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3000亿元,今年预计达3500亿元,电、烟、煤“老三样”加快转型,硅、铝、磷“新三样”成形起势。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大昭、鲁、大一体化中心城市和镇雄县城,做美金沙江沿岸县城,做优一批城镇,中心城市“ 一城三区”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41% 、38% ,全市新增经济“ 百亿”县4个、总量达到9个。
![]()
昭通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赤水河发源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昭通市不断推进“绿美昭通”建设,筑牢长江上游、赤水河源头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市水环境质量连续4年保持在全国前30位,393条河流实现“一江清水出昭通”。在赤水河的生态保护中,昭通市推动建立了云贵川三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流域内城乡“ 两污”设施、入河排污口整治、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3个全覆盖”,连续5年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2024年赤水河昭通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
“十四五”以来,昭通市深入推进“交通强市”建设 ,打通11个出滇、入川、进黔高速大通道,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成贵高铁建成运营,叙毕铁路接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渝昆高铁将于明年全线通车。水富港是“万里长江第一港”,也是云南省最大的内陆港口。昭通市把水富港作为承接国家战略的核心突破口,全力扩港口、治航道、促升级,把“小港口”打造成“大枢纽”,加快建设成为云南链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门户”。目前,水富港成为云南省唯一3000吨级船舶江海直达的长江干线港口,今年1—10月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4.5万标箱,均较“十三五”末翻了5番,今年货物吞吐量将突破1200万吨,稳步迈入长江上游千万吨级枢纽港口行列。
![]()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云南昭通:五大增收路径筑牢脱贫成果 连续4年全省第1
11月13日,记者从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获悉,“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昭通市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经济增速,巩固脱贫成果考核连续4年列全省第1位,用实干书写了“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昭通答卷”。
昭通曾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11个县(市、区)中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8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个,635万户籍人口中有185.07万脱贫人口、26.6万监测对象,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均占全省的1/4。
近年来,昭通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工作重心放在促进群众增收上,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切实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
抓好富民产业联农带农促增收。昭通坚持把群众受益作为发展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探索推广运用彝良天麻产业“721”和鲁甸食用菌产业“631”利益分配模式,推动961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44.04万户脱贫群众紧密绑定,带动户均年增收3800余元,真正把收益的“大头”分给群众,实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抓好外出务工稳岗就业促增收。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市,昭通健全市、县、乡、村就业服务平台和29个驻外就业服务站,与省外110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创新推出“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出模式,实现常年稳定转移就业260万人以上,其中省外就业稳定在131万人以上、有42.6万人已融入当地生活。全市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稳定在86.9%、89.7%、93.4%以上。
抓好返乡创业就近就业促增收。大规模的劳动力外出就业,既增加了收入、增长了技能,还有不少在外经商办企业,积累了资本、开拓了市场,这是昭通“最宝贵的资源”。因此,昭通出台了创业就业“二十条”措施,连续八届举办“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建成创业平台22个,建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270个,累计引导16.9万人返乡入乡创业、带动43.6万人次就近就地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抓好“以工代赈”吸纳务工促增收。昭通坚持“项目建到哪里,增收渠道就延伸到哪里”,充分整合“以工代赈”专项资金、衔接资金和协作资金,采取“党组织+集体经济+劳务队”的模式,就近吸纳群众参与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达1082个,带动就业19.7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达18.4亿元。
抓好资产盘活增加收益促增收。昭通坚持把扶贫资产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效性工作来抓,出台农村“三资”管理办法,全面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厘清类别、明确权属,形成了“资产共管、效益共享”的发展格局。累计盘活经营性扶贫资产177个13.4亿元,资产闲置率控制在3%以内,带动15.7万户脱贫群众户均年增收700余元。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云南昭通:五大增收路径筑牢脱贫成果 连续4年全省第1
11月13日,记者从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获悉,“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昭通市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经济增速,巩固脱贫成果考核连续4年列全省第1位,用实干书写了“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昭通答卷”。
昭通曾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11个县(市、区)中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8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个,635万户籍人口中有185.07万脱贫人口、26.6万监测对象,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均占全省的1/4。
近年来,昭通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工作重心放在促进群众增收上,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切实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
抓好富民产业联农带农促增收。昭通坚持把群众受益作为发展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探索推广运用彝良天麻产业“721”和鲁甸食用菌产业“631”利益分配模式,推动961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44.04万户脱贫群众紧密绑定,带动户均年增收3800余元,真正把收益的“大头”分给群众,实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抓好外出务工稳岗就业促增收。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市,昭通健全市、县、乡、村就业服务平台和29个驻外就业服务站,与省外110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创新推出“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出模式,实现常年稳定转移就业260万人以上,其中省外就业稳定在131万人以上、有42.6万人已融入当地生活。全市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稳定在86.9%、89.7%、93.4%以上。
抓好返乡创业就近就业促增收。大规模的劳动力外出就业,既增加了收入、增长了技能,还有不少在外经商办企业,积累了资本、开拓了市场,这是昭通“最宝贵的资源”。因此,昭通出台了创业就业“二十条”措施,连续八届举办“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建成创业平台22个,建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270个,累计引导16.9万人返乡入乡创业、带动43.6万人次就近就地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抓好“以工代赈”吸纳务工促增收。昭通坚持“项目建到哪里,增收渠道就延伸到哪里”,充分整合“以工代赈”专项资金、衔接资金和协作资金,采取“党组织+集体经济+劳务队”的模式,就近吸纳群众参与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达1082个,带动就业19.7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达18.4亿元。
抓好资产盘活增加收益促增收。昭通坚持把扶贫资产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效性工作来抓,出台农村“三资”管理办法,全面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厘清类别、明确权属,形成了“资产共管、效益共享”的发展格局。累计盘活经营性扶贫资产177个13.4亿元,资产闲置率控制在3%以内,带动15.7万户脱贫群众户均年增收700余元。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昭通答卷:以產興城築骨架 以城聚人添血肉 以人興業涌活力 ——從“五大強市”蝶變看滇東北城鎮群的“產城人”融合之路
初冬的滇東北,烏蒙山層林盡染,昭魯壩子沃野流金。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一場關于“產、城、人”深度融合的實踐,正讓這片土地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
2025年11月13日,云南海埂會堂玉蘭廳,云南省“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划”系列新聞發布會昭通專場,市委書記蘇永忠面對香港經濟導報記者的提問,娓娓道出昭通城鄉融合發展的邏輯:“我們堅持以產興城築實發展根基,以城聚人激活發展動能,以人興業閉合發展循環,走出一條具有昭通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以產興城:築就城鄉融合“強引擎”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石。昭通深知,沒有產業的支撐,城市便是無源之水。在昭魯壩子——這片面積525平方公里、位列云南第四的沃土上,昭通以“一城三區”(昭陽、魯甸、大關)為骨架,構建起“4+2”發展格局:規划、產業、交通、城鄉“四個一體化”,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兩個同城化”。如今,這里已成為滇東北城鎮群的核心增長極。2024年,中心城市城鎮人口突破85萬,一座百萬人口大城市呼之欲出。
而在鎮雄,另一種“以產興城”的模式正在上演。依托人口規模優勢,當地以教育為牽引,引進云南师范大學等優質資源,推動“書包上的城鎮化”;以產業園區為平台,吸引勞動力返鄉創業。三年來,每年超5000名學生進城就讀,近萬人返鄉就業,城鎮人口達45萬,一座中等城市在烏蒙山區崛起。
“產業布局與城市拓展同步謀划,讓城鎮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蘇永忠說,“這正是‘以產興城’的昭通實踐。”
以城聚人:繪就宜居宜業“山水畫”
城市,不僅要“做大”,更要“做美”“做優”。昭通以生態為底色,以功能為核心,讓城市成為吸引人、留住人的美麗家園。
沿金沙江而行,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大水電站形成的500公里“高峽平湖”,串起巧家、永善、綏江、水富四座湖濱之城。依托獨特的岸線景觀與川滇交融的文化底蘊,昭通推動四城一體規划、錯位發展,打造“冬游云南·旅居巧家”等文旅品牌。每年,數千輛房車駛入巧家避寒康養;永善“云上草原·浪漫馬楠”成為網紅打卡地;綏江獲評“綠美城市”;水富建成“五城聯創”的美麗縣城。
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昭通更顯匠心:昭陽永豐的“蘋果小鎮”飄香四溢,大山包“文旅小鎮”鶴舞高原;彝良小草壩“康養小鎮”林泉清幽,威信“紮西紅色小鎮”賡續血脈……一批5至10萬人口的特色集鎮,成為城鄉融合的“毛細血管”,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以人興業:激活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人是城市的核心,更是發展的根本。昭通通過提升教育、優化服務、強化治理,讓人才“近者悅、遠者來”,反哺產業與城市。
在鎮雄,教育成為聚人的“磁石”。云南师范大學附屬學校的落地,不僅滿足了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渴望,更带動家庭遷移、消費增長與城市活力。在昭魯新區,同城化的公共服務讓居民享受“一刻鐘生活圈”,社會治理的精細化讓安全感、幸福感觸手可及。
“城以人為本,人以業為基,”蘇永忠指出,“昭通通過‘五大強市’建設——農業夯基、能源賦能、交通織網、生態築屏、教育育才,為人才提供了廣闊舞台。”如今,昭通的蘋果、馬鈴薯、花椒走向全國;綠色能源點亮長三角;渝昆高鐵、昭通機場改擴建打通“出滇入川”通道;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能人才成為沿海企業的“搶手貨”……人的集聚,正轉化為產業的繁榮與城市的進階。
閉環邏輯:書寫“昭通答卷”
從“以產興城”築實發展平台,到“以城聚人”提升承載能力,再到“以人興業”激活內生動力——昭通用“產、城、人”三篇文章,寫就了“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昭通答卷”。
這場閉環式的融合實踐,不僅讓昭通成為云南面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北大門”,更為中國西部地區的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樣本。正如蘇永忠所言:“我們的目標,是讓昭通成為人民向往的滇東北城鎮群,讓每一位居民都能在這里安居樂業、成就夢想。”
站在“十四五”與“十五五”的交匯點,昭通正以“產城人”融合的筆觸,繼續繪制着一幅山水相依、產城相融、人與城共生的壯麗畫卷。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昭通市「以產興城、以城聚人、以人興業」 打造「五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近日,雲南省「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新聞發布會昭通專場在昆明舉行,發布會介紹,「十四五」以來,昭通市紮實做好「產、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進農業強市、能源強市、交通強市、生態強市、教育強市「五大強市」建設,走出了一條以產興城、以城聚人、以人興業的產城人融合發展新路子,用實幹書寫了「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的「昭通答卷」。
市委書記蘇永忠介紹,「十四五」以來,昭通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突出抓好在建項目促增長、政策落實保增長、項目儲備穩增長,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堅持把鞏固脫貧成果作為頭等大事,深入實施農村居民持續增收專項行動,答好「群眾持續增收之問」,脫貧成效得到新拓展;立足資源稟賦,着力構建「五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產業發展闖出新賽道;圍繞「滇東北城鎮群」發展定位,堅持「做大、做美、做優」的總體思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城鄉融合邁出新步伐;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築牢長江上游、赤水河源頭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生態環保取得新成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實施教育、醫療高質量發展等系列三年行動,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大力倡導樹立文明、誠信、包容、友善、淳樸、勤勞「六種良好風尚」,着力打造新時代「昭通印象」,發展環境得到新改善;創新建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2+5」工作機制,廣泛推廣昭通首創原創的「紅、黃、綠」精細化網格服務管理模式,平安昭通形成新格局。
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 2025年經濟總量預計突破2110億元
近年來,昭通市突出抓好在建項目促增長、抓好政策落實保增長、抓好項目儲備穩增長「三個增長」,經濟發展實現總量快速增長、質量有效提升、位次趕超跨越。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十三五」末的1429.2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2016.9億元、年均增長6.9%,年均增速高於全國1.4個百分點、全省2.1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前進1位、列全省第6位。2025年,經濟總量預計突破2110億元,超額完成「十四五」規劃的發展目標,進入全省第一方陣。
產業發展闖出新賽道 2025年綜合產值預計達3500億元
昭通市堅持以資源換產業、以園區聚產業、以實體強產業,着力構建高原特色農業、綠色能源、綠色硅鋁、磷基及新能源電池材料、現代服務業「五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2024年綜合產值突破3000億元,今年預計達3500億元。電、煙、煤「老三樣」加快轉型,硅、鋁、磷「新三樣」成形起勢,「綠電+先進製造業」開闢了昭通工業經濟新賽道。在高原特色農業領域,昭通蘋果、昭通天麻等農特產品走出大山,帶動44.04萬脫貧戶持續增收。
能源經濟取得新突破 力爭2030年能源綜合產值破千億元
會上,昭通市委副書記、市委宣傳部部長唐源介紹,昭通是我國「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全市電力裝機容量達2519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容量2215萬千瓦。昭通還是有名的「能源寶庫」,硅礦儲量436億噸;磷礦儲量130億噸,占全國查明儲量的51.48%;水能、頁岩氣等資源儲量位居全省第一;煤炭儲量占全省近2/5,煤層氣儲量達940億立方米。下一步,昭通將立足資源與區位優勢,持續聚焦「優水電、保火電、擴風光、探採氣」,力爭2030年能源綜合產值破千億元,實現從「能源大市」到「能源強市」的跨越,為全國能源結構轉型作出昭通貢獻。
「旅居雲南」昭通新樣板 2025年到昭通避暑旅居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
大力倡導樹立文明、誠信、包容、友善、淳樸、勤勞「六種良好風尚」,「在雲南樣樣好,在昭通越來越好」已成為新時代「昭通印象」的鮮明標識,人流、物流、資金流加速向昭通聚集,5年來,累計落地招商引資項目572個、到位市外資金1236億元,市場主體總量達43.6萬個、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2025年到昭通避暑旅居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昭通成為全國避暑熱度上漲最快的城市,躋身雲南「四大旅居目的地」。
「滇東北城鎮群」拓寬新版圖 昭通新增經濟百億縣4個
「十四五」期間,圍繞省委、省政府賦予昭通「滇東北城鎮群」的發展定位,堅持「做大昭、魯、大一體化中心城市和鎮雄縣城,做美金沙江沿岸縣城,做優一批城鎮」的總體思路,中心城市「一城三區」城鎮人口和經濟規模占全市的比重分別達41%、38%,全市新增經濟「百億」縣4個、總量達到9個。「蘋果之城·大美昭通」、鎮雄「書包上的城鎮化」「金沙江畔·水韻巧家」「紅色扎西·勝利起點」等城市品牌效應持續凸顯。
馮皓市長就深入推進「生態強市」「交通強市」建設答記者問。他說,「十四五」以來,昭通深入推進赤水河流域保護治理,實現「一江清水出雲南」,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把水富港作為承接國家戰略的核心突破口,擴港口、治航道、促升級,綜合交通網不斷完善,加快成為雲南鏈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的重要「門戶」。
昭通市委書記蘇永忠表示,「進入『十五五』,昭通將開啟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新征程,渝昆高鐵、昭通新機場、沿金沙江高速公路建成投運後,將助力昭通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黃金期。」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中国环境报》2025年11月19日第2版
昭通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介绍“十四五”昭通市推进赤水河保护的主要措施和治理成效。
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冯皓介绍,“十四五”以来,昭通市围绕“截污、治水、固土、增绿、搬迁、转型、共生、协同”8个核心词,扛牢源头责任、展现源头担当,努力把赤水河打造成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典范、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据介绍,近年来,昭通市深入推进实施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一条例(《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一决定(《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一细则(《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统筹抓好治“两污”、治面源污染、开展“厕所革命”,实现流域内城乡“两污”设施、入河排污口整治、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全覆盖。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
此外,昭通市扎实开展赤水河流域矿山植绿、岸线增绿、裸土披绿三大行动。镇雄县坡头镇海塘历史遗留硫磺冶炼废渣综合处置及生态恢复工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严格落实“十年禁渔”要求,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从2020年的36种增加到当前的43种。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实体强产业 云南昭通:用实干书写了“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
11月13日上午,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举行。“十四五”以来,昭通市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发展新路子,用实干书写了“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昭通答卷。
会上,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从8个方面介绍了昭通“十四五”以来的情况:
一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5年来,昭通市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突出抓好在建项目促增长、抓好政策落实保增长、抓好项目储备稳增长“三个增长”,经济发展实现总量快速增长、质量有效提升、位次赶超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1429.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016.9亿元、年均增长6.9%,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全省2.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前进1位,居全省第6位。2025年,经济总量预计突破2110亿元,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二是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头等大事,脱贫成效得到新拓展。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专项行动,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和扶贫资产盘活“两支撑一盘活”,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5年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经济增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连续4年居全省第1位,2023年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在昭通召开,推广了昭通经验。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闯出新赛道。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实体强产业,着力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五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3000亿元,今年预计达3500亿元。电、烟、煤“老三样”加快转型,硅、铝、磷“新三样”成形起势,“绿电+先进制造业”开辟了昭通工业经济新赛道。
四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城乡融合迈出新步伐。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赋予昭通“滇东北城镇群”的发展定位,坚持“做大昭、鲁、大一体化中心城市和镇雄县城,做美金沙江沿岸县城,做优一批城镇”的总体思路,构建起了“以中心城市为辐射带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城镇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41%、38%,全市新增经济“百亿”县4个、总量达到9个。
五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保取得新成效。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扎实推进“绿美昭通”建设,不断筑牢长江上游、赤水河源头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市水环境质量连续4年保持在全国前30位。
六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5年来,昭通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461所、新增学位16.7万个,高考本科上线率、特控上线率分别从2020年的34.4%、9.6%提高至2025年的51.4%、23.6%,分别超全省10.3和2.5个百分点。滇东北中心医院和11县(市、区)医共体建成运营,4000余名长期在外就医患者返回昭通治疗。
七是着力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发展环境得到新改善。围绕做实“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大力倡导树立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六种良好风尚”,“在云南样样好,在昭通越来越好”已成为新时代“昭通印象”的鲜明标识,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向昭通聚集,5年来,累计落地招商引资项目572个、到位市外资金1236亿元,市场主体总量达43.6万个,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八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平安昭通形成新格局。创新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5”工作机制,广泛推广昭通首创、原创的“红、黄、绿”精细化网格服务管理模式,全市命案、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信访总量比“十三五”末分别下降66%、50%、65%、46%,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4年实现“双下降”。认真落实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健全完善雨前查预防、雨中查隐患、雨后查灾情“三查”制度和“县指挥、乡调度、村组织”避险转移指挥调度体系,22起地灾成功避险案例在全国推广,完成地灾避险搬迁2.5万人。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十四五”期间,云南昭通年发电量突破900亿千瓦时大关
11月13日,据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消息,“十四五”以来,昭通市在围绕“能源强市”建设、推进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实力再跃升。多项指标全省领先,全市电力装机量占全省的1/5,较“十三五”末增加2/3;新能源装机从45.65万千瓦增至245.15万千瓦,增长4.37倍。
会上,昭通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唐源介绍,昭通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2519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容量2215万千瓦。昭通还是有名的“能源宝库”,硅矿储量436亿吨;磷矿储量130亿吨,占全国查明储量的51.48%;水能、页岩气等资源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煤炭储量占全省近2/5,煤层气储量达940亿立方米。
唐源介绍,“十四五”以来,昭通紧扣云南省委“资源经济”战略部署,出台《昭通市打造千亿元级绿色能源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坚持“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以电力为主,煤炭、页岩气为辅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累计完成能源固定资产投资超850亿元,规上能源工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28.4%,年均增速超7%,占GDP比重达11.2%。具体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筑牢基建“基本盘”,能源网络更坚实。“十四五”期间,建成以5座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10座220千伏变电站为支点、44座110千伏变电站为主体、135座35千伏变电站为补充的网架结构,供电可靠率达到99.88%。川气入昭管道建成投运,中缅油气管道昭通天然气支线全线贯通,全市天然气输送能力超9亿立方米、储气能力突破450万立方米,天然气管网基本成型,油气供应能力有效提升。全市累计建成充电桩2033个、总功率14.9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近4倍,实现直流快充“乡乡全覆盖”。二是激活保供“新动能”,能源实力再跃升。坚决扛牢能源保供重任,多项指标全省领先,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昭通贡献。装机规模“节节高”:全市电力装机量占全省的1/5,较“十三五”末增加2/3;新能源装机从45.65万千瓦增至245.15万千瓦,增长4.37倍。发电量“破纪录”:年发电量突破900亿千瓦时大关,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一,较“十三五”末增289亿千瓦时。煤炭“稳兜底”:“十四五”年均产煤1142万吨,较“十三五”增长50%。页岩气“探新局”: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累计产气超9.09亿立方米;大关木杆—寿山区块首井于今年1月试气成功,实现了云南页岩气自主勘探开发“零的突破”。三是提升发展“含绿量”,产业融合见实效。坚持以“资源换产业、换技术、换市场”,推动绿色能源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云铝海鑫绿色铝、旗滨光伏玻璃、友升汽车轻量化高性能合金、中晟新材料、盈和磷酸铁锂、云天化聚磷新材等一大批省级重点项目落地见效。社会用电量突破230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长43.7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55.96%,每3度电中就有2.5度是绿电,“绿色动能”持续驱动产业升级。
唐源表示,下一步,昭通将立足资源与区位优势,持续聚焦“优水电、保火电、扩风光、探采气”,力争2030年能源综合产值破千亿元,实现从“能源大市”到“能源强市”的跨越,为全国能源结构转型作出昭通贡献。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赤水河连续5年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介绍“十四五”以来昭通市推进赤水河保护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冯皓介绍,昭通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境内共有长江干支流393条,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赤水河发源于昭通,“十四五”以来,昭通市紧盯“截污、治水、固土、增绿、搬迁、转型、共生、协同”8个核心词,扛牢源头责任、展现源头担当,努力把赤水河打造成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典范、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截污治水,碧水清流换新颜。推进实施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一条例(《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一决定(《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一细则(《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以此推动建立云贵川三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成为全国首个跨多省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统筹抓好治“两污”、治面源污染、开展“厕所革命”,实现流域内城乡“两污”设施、入河排污口整治、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3个全覆盖”,连续5年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形成“一江清水出云南”的良好态势,相关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固土增绿,青山叠翠展新卷。扎实开展赤水河流域矿山植绿、岸线增绿、裸土披绿三大行动,镇雄县坡头镇海塘历史遗留硫磺冶炼废渣综合处置及生态恢复工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全部拆除流域内17座小水电站,全域恢复自然流态,整治经验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效典型案例》;严格落实“十年禁渔”要求,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从2020年的36种增加到当前的43种。
绿色发展,人境和谐谱新篇。加快生态搬迁、推进源头搬迁,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道路,建成赤水河流域竹产业基地160万亩,竹产业成为群众的“幸福不动产”;避暑康养、红色旅游等文旅产业加快发展,“红色扎西·赤水明珠”品牌效应不断凸显,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和谐统一。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十四五”以来 昭通扎实做好“产城人”文章赋能高质量发展
11月13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发布会在昆明举行。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昭通市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子,用实干书写了“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昭通答卷”。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昭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1429.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016.9亿元、年均增长6.9%,经济总量前进1位、列全省第6位。2025年,经济总量预计突破2110亿元,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脱贫成效也得到新拓展,5年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巩固脱贫成果考核连续4年列全省第1位。
产业体系的迭代升级成为发展的核心引擎,昭通构建起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等“五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3000亿元。电、烟、煤“老三样”加快转型,硅、铝、磷“新三样”成形起势,“绿电+先进制造业”开辟了昭通工业经济新赛道。在高原特色农业领域,全市累计种植苹果、竹子、花椒、天麻等特色农作物超900万亩,昭通苹果、昭通天麻等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带动44.04万脱贫户持续增收。
城乡融合发展在“滇东北城镇群”定位引领下持续纵深推进,“一城三区”的中心城市辐射格局逐渐成型,中心城市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占比分别达41%、38%,全市新增经济“百亿”县4个、总量达到9个。同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协同共进,昭通水环境质量连续4年稳居全国前30位,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3年保持在99%以上。
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群众。“十四五”期间,昭通新建改扩建学校461所,新增学位16.7万个;滇东北中心医院及11县医共体投用后,4000余名患者实现回流本地就医;创新推出的“受托管护人”机制,实现8.6万名留守儿童和3.2万名留守老人管护全覆盖,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达476.8亿元,占比高达83%。
此外,昭通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为增长注入活力,通过倡导“六种良好风尚”,打造“在云南样样好,在昭通越来越好”城市品牌,5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36亿元,经营主体达43.6万个,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2025年避暑旅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成功跻身云南“四大旅居目的地”。
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表示,“进入‘十五五’,昭通将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新征程,渝昆高铁、昭通新机场、沿金沙江高速公路建成投运后,将助力昭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黄金期。”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昭通“十四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多领域成果斐然启新程
11月13日上午,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在云南海埂会堂举行。中共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系统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昭通市取得的显著成就,全面展现了昭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生态优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昭通地处长江上游,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十四五”以来,昭通扛牢赤水河源头保护责任,通过“截污、治水、固土、增绿、搬迁、转型、共生、协同”八大举措,推动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Ⅱ类以上,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超99%,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黑颈鹤数量十年增长近十倍。
城乡融合,构建特色城镇群
围绕“滇东北城镇群”发展定位,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构建以中心城市为带动、县城为载体、城镇社区为单元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心城市“一城三区”集聚效应显著,城镇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分别达41%和38%。新增4个经济“百亿县”,总量达9个。“苹果之城·大美昭通”等城市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能源强市,打造千亿级绿色能源产业集群
昭通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千亿级绿色能源集群。电力装机容量达2519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900亿千瓦时,页岩气勘探实现“零的突破”。“绿电+制造”深度融合,推动光伏玻璃、新能源电池等产业快速崛起。
基层善治,筑牢平安昭通法治昭通根基
昭通创新推行“2+5”党建引领治理机制,划分网格15.1万个,90%以上矛盾就地化解。“五减五增”改革为基层减负,“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实现全覆盖,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增收富民,答好巩固脱贫成果时代之问
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昭通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产业联农带农、外出务工稳岗、返乡创业就近就业、“以工代赈”吸纳务工、盘活资产增加收益“五措并举”,有效拓宽增收渠道,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
(永善县红光易迁扶贫安置点)
交通先行,构筑“双向开放枢纽”新优势
“十四五”以来,昭通“公铁水航”综合交通网络加速形成:高速公路破千公里,渝昆高铁明年通车,水富港吞吐量突破千万吨、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昭通正成为辐射成渝与南亚东南亚的“双向开放门户”。
教育发展:坚持优先战略,建设教育强市
昭通坚持教育优先,投入持续加大,新增学位16.68万个,各阶段入学率显著提升。率先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制、高中教研联盟等改革,高考本科上线率大幅提高。坚持五育并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文明铸魂,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
昭通以倡树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六种良好风尚”为核心,通过硬件筑基、软件固魂、文旅赋能、典型引领,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对外形象。“在云南样样好,在昭通越来越好”成为鲜明标识,文旅融合、“昭通品牌”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产业兴市,构建具有昭通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昭通立足资源禀赋,着力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五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农业综合产值实现翻番;绿色能源产业支柱地位巩固;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绿电+先进制造业”成为工业经济发展新赛道。
昭通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了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城乡面貌、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了奋斗姿态、精神状态和英雄气概。昭通正以全新姿态阔步走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十四五”时期,昭通用实干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答卷
11月13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发布会在昆明举行。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昭通市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农业强市、能源强市、交通强市、生态强市、教育强市“ 五大强市”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子,用实干书写了“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昭通答卷”。
“十四五”期间,昭通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1429.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016.9亿元、年均增长6.9% ,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云南省2.1个百分点 ,列云南省第6位。2025年,经济总量预计突破2110亿元,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进入云南省第一方阵。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是昭通市发展的突出亮点。全市通过实施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专项行动,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和扶贫资产盘活,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巩固脱贫成果考核连续4年位居全省首位,2023年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专门推广昭通经验。
产业转型跑出加速度,“五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3000亿元,2025年预计达3500亿元。电、烟、煤“老三样”加速升级,硅、铝、磷“新三样”成形起势,“绿电+先进制造业”为工业经济开辟新赛道,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滇东北城镇群”发展定位持续落地,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占比分别达41%和38%,新增4个经济“百亿”县,总量达9个,“苹果之城·大美昭通”等城市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生态环保方面,昭通水环境质量连续4年稳居全国前30位,393条河流实现“一江清水出昭通”,作为全省唯一城市入选央视《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纪录片。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新建改扩建学校461所,新增学位16.7万个,202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特控上线率分别达51.4%和23.6%,均超全省平均水平;滇东北中心医院及11县(市、区)医共体投入运营,4000余名患者实现就近就医。创新推出的“受托管护人”机制,让8.6万名留守儿童和3.2万名留守老人实现管护全覆盖。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5年来累计落地招商引资项目572个,到位市外资金1236亿元,市场主体总量较“十三五”末翻番。2025年避暑旅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昭通跻身云南“四大旅居目的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效明显,命案、刑事案件等发案率大幅下降,22起地灾成功避险案例在全国推广。
此外,昭通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为增长注入活力,通过倡导“六种良好风尚”,打造“在云南样样好,在昭通越来越好”城市品牌,5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36亿元,经营主体达43.6万个,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2025年避暑旅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成功跻身云南“四大旅居目的地”。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产城人融合促发展 云南昭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
11月13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市专场举行,昭通市主要领导出席发布会,全面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昭通市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实践与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介绍,“十四五”以来,昭通市紧扣省委“3815”战略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农业、能源、交通、生态、教育“五大强市”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016.9亿元,年均增长6.9%,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六位;2025年预计突破2110亿元,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迈入全省第一方阵。
产业升级:构建“五个千亿级”集群,培育新质生产力
昭通立足资源禀赋,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五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高原特色农业综合产值从“十三五”末的900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1500亿元,苹果、竹子、马铃薯种薯、天麻、花椒种植规模均居全省首位;绿色能源产业装机规模达2519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900亿千瓦时,绿电装机和发电量均居全省第一;绿色硅铝产业从无到有,2024年产值达251亿元;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镇雄磷化工园区、水富新能源基地加速建设;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水富港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避暑旅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云南四大旅居目的地之一。
城乡融合:中心城市扩容提质,县域经济多点开花
昭通围绕“滇东北城镇群”定位,构建“一城三区”(昭阳、鲁甸、大关)中心城市格局,2024年城镇人口突破85万人;镇雄县依托人口规模优势,推进“书包上的城镇化”,城镇人口达45万人,入选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巧家、永善、绥江等沿江县城打造湖滨生态旅游城市,其中巧家避寒康养房车达7000余辆;昭阳永丰“苹果小镇”、镇雄以勒“陆港新城”等特色小镇各具特色,成为城乡融合重要载体。
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昭通扎实推进“生态强市”建设,全市水环境质量连续4年居全国前30位,赤水河昭通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黑颈鹤数量从200余只增至2000余只,时隔9年再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踪迹。2024年,昭通作为全省惟一城市入选央视《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纪录片,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民生改善:教育医疗提质增效,群众幸福感持续增强
昭通坚持民生优先,新建改扩建学校461所,新增学位16.7万个;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和11县(市、区)医共体建成运营,4000余名长期在外就医患者返昭治疗;建成“一老一小”关爱服务阵地30个,8.6万名留守儿童和3.2万名留守老人实现管护全覆盖,连续3年开展万名留守儿童假期集中托管,获中央媒体点赞。
基层治理:创新机制提效能,平安昭通格局稳固
昭通创新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5”工作机制,推广“红、黄、绿”精细化网格服务管理模式,全市命案、刑事案件、治安案件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66%、50%、65%,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4年“双下降”。22起地灾成功避险案例在全国推广,完成地灾避险搬迁2.5万人。
苏永忠表示,进入“十五五”,昭通将迎来渝昆高铁、昭通新机场、沿金沙江高速公路建成投运的发展黄金期。昭通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诚邀各界朋友搭乘发展“快车”,领略“乌蒙山水”的壮美,品味“昭通苹果”的甜蜜,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守护生态屏障 推进“生态强市”建设
11月13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云南海埂会堂举行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昭通市人民政府市长冯皓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昭通市在推进“生态强市”建设,尤其是赤水河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效。
昭通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境内长江干支流达393条,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而发源于此的赤水河,有着“英雄河”“美酒河”的美誉。“十四五”以来,昭通围绕“截污、治水、固土、增绿、搬迁、转型、共生、协同”8个核心词,扛牢源头责任,展现源头担当,致力于将赤水河打造成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典范以及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在截污治水方面,昭通积极推进实施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一条例、一决定、一细则”,以此推动建立3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成为全国首个跨多省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同时,统筹抓好治“两污”、治面源污染以及“厕所革命”,实现了流域内城乡“两污”设施、入河排污口整治、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3个全覆盖”。连续5年,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形成了“一江清水出云南”的良好局面,并于去年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固土增绿工作同样成效显著。昭通扎实开展赤水河流域矿山植绿、岸线增绿、裸土披绿三大行动,镇雄县坡头镇海塘历史遗留硫磺冶炼废渣综合处置及生态恢复工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此外,全部拆除流域内17座小水电站,全域恢复自然流态,其整治经验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效典型案例》。严格落实“十年禁渔”要求,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从2020年的36种增加到当前的43种。
绿色发展是昭通推进“生态强市”建设的重要方向。昭通加快生态搬迁、推进源头搬迁,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道路。在赤水河流域建成160万亩竹产业基地,竹产业成为群众的“幸福不动产”。避暑康养、红色旅游等文旅产业也加快发展,“红色扎西·赤水明珠”品牌效应不断凸显,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赤水河保护只是昭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昭通扎实推进“生态强市”建设,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污染防治上,昭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5年超99%,全市36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保持100%;在生态修复方面,建立各级各类保护区(地)23个,大山包成为黑颈鹤等珍稀候鸟越冬的理想家园,黑颈鹤数量从1990年的200多只发展到如今的2000多只,今年时隔9年再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踪迹;在绿色发展方面,不断壮大生态农业,打响旅居品牌,全市累计种植苹果、竹子、花椒、天麻等特色农作物超900万亩。今年7、8两月接待到昭避暑游客1022.98万人次,同比增长17.66%,昭通成为“旅居云南”四大目的地之一。今年9月2日,中央电视台《绿水青山中国答卷》栏目专题播出昭通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昭通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城市。
如今的昭通,秀美的生态画卷与蓬勃的绿色产业交相辉映,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可触可及的“生态家园”。冯皓表示,昭通将持续推进“生态强市”建设,进一步擦亮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亮丽底色,让生态环境成为昭通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普遍的美丽风景、最恒久的绿色动能,并诚邀大家到昭通,共赴一场“沐大美自然、享诗意旅居”的生态之约。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云南昭通:城乡融合扩容提质 县域经济多点开花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昭通市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赋予昭通“滇东北城镇群”的发展定位,坚持“做大昭、鲁、大一体化中心城市和镇雄县城,做美金沙江沿岸县城,做优一批城镇”的总体思路,构建起了“以中心城市为辐射带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城镇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41%、38%,全市新增经济“百亿”县4个、总量达到9个。
11月13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在云南海埂会堂玉兰厅举行。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市长冯皓、市委副书记兼市委宣传部部长唐源、市委政法委书记陈海翔、副市长马洪旗等领导出席,着重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昭通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其中城乡融合发展成果显著,中心城市扩容提质,县域经济多点开花。
中心城市扩容提质,打造发展核心引擎
“十四五”以来,昭通市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滇东北城镇群”发展定位,按照“做大、做美、做优”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滇东北城镇群”。
在中心城市建设上,依托面积525平方公里、云南第4大的昭鲁坝子,统筹规划昭阳、鲁甸、大关“一城三区”空间布局,系统构建城市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道路交通一体化、城乡融合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同城化、社会治理同城化“4 + 2”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百万人口的大城市。2024年,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城镇人口突破85万人,城市产业集聚力、人口承载力、综合吸引力显著提升。
昭通市还注重提升中心城市品质。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润昭引水、川气缅气入昭、“两污”治理等民生工程落地生根,功能配套从“够用”迈向“好用”;打造城市景观,元宝山体育公园、乌蒙水乡公园等“城市客厅”开门迎客,“苹果之城 大美昭通”的名片越发亮丽。如今的中心城市,不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