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的校长嵇春艳这会儿可能跟吞了一只苍蝇一样难受了吧,没想到“一时疏忽”,高薪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竟然是个假货,这也太闹心了吧!估计这会都恨的咬牙切齿了吧,不仅让自己丢人了,连带着学校也出名了!
2025年的初冬,江苏科技大学的校园,一位平日里站在讲台上指点江山、头顶首席科学家光环、手握千万科研经费的博导郭某,被警方直接带走。随之而来的消息,如同深水炸弹般在学术圈炸响:这位号称发表了170多篇SCI论文、被引用6000多次的学术大牛,学校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其真实学历竟然仅仅是高中毕业。
![]()
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通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经查其简历多处造假,学校已解除与其的聘用协议,对其团队师生妥善安排,且第一时间报案,案件正处于侦办阶段,校方同时承认引进时材料审核把关不严,将严肃问责整改。
![]()
谁能想到郭某会这么大胆的胆子,仅仅高中毕业,就能冒充博士生导师,撇开学术能力这方面不说,这胆量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 万万没想到的还有,郭某手下还有诸多留学生,他有能力指导外籍学生做科研吗?
答案是肯定的,没有。但是他还是有能力跟外籍学生交流的,一个高中毕业的人,还是有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的。至于所谓的科研英语,他肯定一窍不通,指导这些外籍学生做科研,肯定是他手下博士们做的事情。
![]()
而郭某和外籍学生是不是属于相互利用,利用外籍学生来刷政绩,而外籍学生利用郭某的名声充当门面,获得留学资格,得到留学补助?这值得追问。
在事发之前,郭某在江苏科技大学可谓是风光无两。在那个崇尚数据说话的学术名利场里,他精心为自己打造了一身金光闪闪的铠甲。
据相关资料显示,郭某对外展示的履历堪称完美:海归背景、国际知名实验室经历、在纳米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当然,最让他站稳脚跟的,是那串令人眩晕的数字——170余篇SCI论文,6000余次引用。在如今的高校评价体系里,这串数字就是通行的硬通货,是打开荣誉大门、获取科研经费的金钥匙。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个高中学历的人,是如何构建起这样一座海市蜃楼的。他或许深谙人性的弱点,利用了学术圈对于海归光环的盲目崇拜,以及对于外文期刊信息的核查惰性。在信息不对称的缝隙中,他可能通过挂名、代写、甚至是移花接木的方式,将别人的成果安在自己头上。毕竟,在那个只看KPI、只盯着影响因子的考核机制下,只要你拿得出论文,你就是人才,至于这论文是不是你写的,甚至你能不能读懂论文里的每一个单词,似乎都变得不再重要。
![]()
脑子里其实有好多疑问,为什么一个高中毕业生在学校任职两年之久,竟然没露出马脚?指导博士生的论文,研究,他都是怎么过关的?是博士生水平太水了,发觉不了?还是他自己本身是有真才实学,只是缺了那一纸文凭?
现在江苏科技大学算是全国出名了吧,虽然是以这种方式,但也让我们更多人认识到了这所学校,知道了这是一所以船舶技术出名的学校!
郭某的倒台,是个案,但也绝不仅仅是个案。它像一根刺,狠狠地扎在了当前学术评价体系的软肋上。近年来,人才大跃进在各大高校愈演愈烈。为了在各种排名中占据高位,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高校之间展开了白热化的帽子争夺战。院士、杰青、长江学者……各种头衔成为了明码标价的筹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虽然在政策层面被屡次喊停,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依然是那根最有力的指挥棒。郭某之所以能得逞,正是因为他精准地拿捏了这套规则。他投其所好,用虚假的论文数字堆砌出一顶华丽的帽子,而急功近利的高校为了这顶帽子,甘愿放弃了最基本的审核底线。
这是一种典型的双向奔赴的盲目。高校需要指标来装点门面,骗子需要平台来牟取暴利。双方一拍即合,至于是否有真才实学,反而成了次要问题。
总之,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但在利益的诱惑下,虚假却穿上了科学的外衣,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希望这一次的惨痛教训,能如同一剂猛药,让狂热的学术圈清醒过来,刮骨疗毒,去伪存真。以后校长在引进招牌人才时,还是多上点心吧,纸质材料是一方面,真才实学是另一方面,最关键的是要诚实守信!而教育的良知才是底线。
对此,你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