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来临,北方集中供暖和南方各种取暖设备纷纷启动,室内变得温暖如春。然而,在享受这份温暖的同时,不少人却开始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发痒、鼻塞咳嗽等种种不适。这很可能不是生病了,而是你正遭遇“暖气病”!
所谓“暖气病”,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疾病,而是指由于暖气造成的室内环境变化(主要是高温、干燥、空气不流通)所引发的一系列身体不适,很多人还蒙在鼓里……
![]()
AI 生成图
这4种不适竟然是暖气带来的
✅ 不适一:嗓子干——口干、咽痛、流鼻血
一到冬天,很多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痛、流鼻血的情况,其实这是“暖气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孟广松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暖气病”的原因与人体水分过度流失有关。正常情况下,人每天经皮肤蒸发约500毫升水分,经呼吸道蒸发约300毫升水分,而供暖后室内干燥,水分流失量会显著增加,从而引发身体不适。
当室内湿度低于40%时,灰尘、细菌更易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还可能诱发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张林康制图
✅ 不适二:皮肤痒——干燥、瘙痒、起皮屑
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屏障,在干燥的环境中,皮肤角质层的水分很容易流失,导致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这就表现为皮肤紧绷、干燥、发痒,甚至出现细小的皮屑,一抓就是一道白印。对于本身就有湿疹、皮炎的人来说,症状可能会加重。
✅ 不适三:身体懒——头晕、乏力、想睡觉
很多人一进暖气房就容易出现头晕、乏力、嗜睡等症状,还会头痛发冷,去医院检查却没有异常,这多是“温差疲劳”所致。孟广松医生介绍,户外天寒地冻时,若室内暖气开得过猛,室内外温差过大,会打乱人体神经调节与激素的协同作用机制;当温差骤变,体温调节机制易失衡,进而出现倦怠乏力、四肢酸痛等症状。
此外,冬季户外活动减少、久坐不动、精神压力大等,会进一步加重这种疲劳感。
✅ 不适四:血液稠——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
冬天暖气房内血液也会“变黏稠”,尤其是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会大大增加中风、心肌梗死的风险。
孟广松医生介绍,暖气过热导致水分流失,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遇热扩张,血容量相对不足。室内外温差大易导致血压波动,冬季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随之上升。
![]()
暖气病的典型症状,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图
缓解“暖气病”,记住这8个小妙招
1.增加室内湿度
使用加湿器是首选,但一定记得定期清洁,防止“加湿器肺炎”。这里更推荐大家一个简易方法:在暖气片上放湿毛巾,或是在房间角落放一盆清水,通过水分蒸发来自然加湿。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张林康制图
2.勤通风换空气
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每次15~20分钟,确保室内空气新鲜,降低二氧化碳浓度,避免头晕乏力。
3.多喝点水润燥
除了室内增加湿度,还要多喝水增加体内“湿度”。千万不要等渴了再喝,保证每天足量饮水(如1.5~2升),温水为佳。此外,喝蜂蜜水、柠檬水、菊花茶等也有助于滋润喉咙。
4.润肤锁住水分
洗澡后趁皮肤湿润立即涂抹保湿乳。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皮肤科主任吴良才在健康时报刊文中提醒,建议洗澡后三分钟内涂抹保湿产品。洗澡后的三分钟,皮肤还处于湿润状态,表面会有一些细小的水珠或蒸汽,这个时候涂抹身体乳,皮肤会越来越细腻光滑。
手肘、膝盖、脚踝、脚后跟等处皮肤最易干燥粗糙,应增加润肤乳的使用量。
5.避免温度过高
将室内温度控制在18~22℃为宜,过高的室温会加剧空气干燥和室内外温差,增加身体负担。
6.养点绿植调节
在室内摆放绿萝、吊兰、散尾葵等植物,它们能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并净化空气,是天然的“加湿器”和“空气净化器”。
7.进出避免温差
从暖气房到室外或从外面回到家里,记得先在门厅等过渡区域待一会儿,让身体对温度变化有个适应过程,外出时戴好围巾帽子,保护血管。
8.日常多吃果蔬
日常饮食多吃一些富含水分和维生素的蔬果,如梨、苹果、橙子、黄瓜等,既能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又能增强免疫力。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张林康制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