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
日落西南第几峰,断霞千里抹残红。
上方杰阁凭栏处,欲尽余晖怯晚风。——宋 朱熹《晚霞》
简译:
日落时分,夕阳缓缓地朝着西南方向沉落,可它究竟会隐没于哪一座山峰之后呢?
那如断裂锦缎般的晚霞,在广袤无垠的千里天幕之上,肆意涂抹着最后一抹残红。
我登上那高耸入云的佛阁,倚靠着栏杆,满心期待着,能尽情饱览这落日的余晖。
然而,我心中竟莫名生出一丝怯意,总害怕这晚风会吹散这即将消失的绚烂晚霞。
![]()
赏析: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弟子林用中和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湖南长沙)访问学者张栻。
张栻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彼时执教于湘江两岸的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朱熹此次前来既是与其进行学术交流。
朱熹与张栻都是知名的理学家,都深得宋孝宗青睐,虽然这是他们平生第三次相见,但他们早已是惺惺相惜的挚交了。
彼时,朱熹在张栻处逗留两月有余,除了学术交流和书院讲学,他们还一同游览了长沙的风景名胜,期间共作记游诗149首。
朱熹这首《晚霞》作于同年11月,彼时,张栻陪同朱熹和林用中游南岳衡山,此诗即描写上封寺穹林阁观日落、赏晚霞的壮观景象。
“五岳群推南岳雄,祝融南岳最高峰”,在五岳之中,世人一致认为南岳衡山最为雄伟,其七十二群峰则以祝融峰为中心,围绕其如荷花般错落绽放。
上封寺即坐落于祝融峰上,穹林阁为寺内建筑,彼时,朱熹置身视野无比开阔的穹林阁上,放眼夕阳沉落的西南,峰峦连绵,苍山如海,发出“日落西南第几峰?”赞叹。
而“断霞千里抹残红”之句,则描绘出了一幅极为壮观的日落图画,漫天霞彩,绚烂多姿,令人叹为观止。
片片红霞,鳞次栉比,铺展在千里晴空,就像有人拿着画笔在天空上轻轻涂抹,把那快要消失的红色,晕染的美不胜收。
诗人伫立在穹林阁凭栏远眺,为这落日奇观所震撼、陶醉,可这绚丽的晚霞终将逝去,故虽凛然生寒,也留恋不舍,想看尽最后一抹余晖。
朱熹此诗意境优美,情感细腻,蕴含着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可谓字字珠玑,令人叹为观止。
![]()
早来雪意遮空碧,晚喜晴霞散绮红。
便可悬知明旦事,一轮明月快哉风。——送 张栻《和元晦晚霞》
简译:
清晨,彤云密布,雪意弥漫,天空不见了往日碧蓝,到了傍晚,天放晴了,空中的晚霞,像散开的绮丽红绸一般绚烂。
看到这样的夕阳晚景,便能够预先料想到明天凌晨时的景象,彼时定会有一轮明月高悬,还有那畅快淋漓的清风相伴。
![]()
赏析:
张栻出身官宦世家,远祖张九皋官至殿中监,为名相张九龄之弟,父亲张浚两度拜相,他自幼随父宦游,师从著名理学家胡宏。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31岁的张栻以父荫补官,除直秘阁,得宋孝宗召见,其理学思想深得宋孝宗赏识,君臣甚为投缘。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与朱熹首次相见,第二次相见是在其护父丧归潭州船上,朱熹前来祭拜,一路相送,作谈三日始去。
朱熹年长张栻三岁,也是饱学之士,但闻道有先后,他张栻的学问极为推崇,给予极高的评价,自此结为挚交,书信频往。
此次衡山同游,是他们的第三次相见,除了学术交流,还有诗酒唱和,张栻此诗就是为和朱熹(字元晦)《晚霞》而作。
早来雪意遮空碧,晚喜晴霞散绮红。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世事无常,风雨亦然,早晨还是雪意弥漫的清冷氛围,到了傍晚时却是红霞满天的绚丽多彩。
从“遮空碧”的冷色调,到“散绮红”的暖色调,这鲜明的色彩反转,令人眼生明亮,心生欢喜,而那红绸般散开的晚霞,是如此震撼人心。
不同于朱熹“日落西南第几峰,断霞千里抹残红”的波澜壮阔,张栻笔触细腻,通过情感的变化,写出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不期而至的欢喜。
便可悬知明旦事,一轮明月快哉风。
张栻这两句诗,是回应朱熹“上方杰阁凭栏处,欲尽余晖怯晚风“之句,朱熹担心好景易逝,暗含不舍之意,而张栻则劝其展望美好。
谚语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傍晚时分的漫天红霞,预示明天是个好天气,彼时,也许会有一轮明月和一帘畅快的清风。
与其担忧逝去,不如展望未来,既然留不住,何不乐观面对?张栻此诗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他豁达、开朗的心境。
即使清晨有雪意的清冷,也能在傍晚的晴霞中找到喜悦,并且对未来充满期待,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资料:
《全宋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