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夏普悄悄把龟山第二工厂卖给了鸿海。这个当年为iPhone供屏,被称为“龟山神话”的地方,如今连维持运营都变得吃力。很多人难以想象,那个曾经在全球制造业横着走的日本,居然走到了这一步。
曾经90年代,日本液晶面板的市场份额高达95%,从电视到手机,几乎所有显示屏都出自日本工厂。如今日本企业面板份额只剩3.5%,中国企业一口气拿下了52.1%。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制造强国一步步滑向边缘?日本企业的“抱团取暖”,又为什么变成了“抱团等死”?
![]()
2012年,索尼、东芝、日立决定把液晶业务合并,成立JDI公司。当时不少人看好,觉得三家一起干,肯定能翻盘。可结果却是一地鸡毛。三家内部技术标准不统一,谁也不服谁,研发方向三天两头改。等他们吵完一轮,中韩企业早就拿着OLED开跑了。
到了2024年,连夏普也撑不下去了。核心工厂关停,设备卖出,只剩石川一家工厂在硬撑,还不敢全开机。JDI的六座工厂砍到只剩一座,茂原的机器开一半停一半,像个随时会熄火的灯泡。
![]()
面板行业只是日本制造的一个缩影。另一个典型是造船业。曾经全球新船一半出自日本,如今连前五都挤不进去。想当年,今治造船和日本海事联合合并时,喊着要“抢回订单”。四年过去,技术没跟上,产能也落后,连新能源船都造不动。
2025年的数据显示,日本造船全球份额只剩2.8%,而中国一家就占了超过60%。每三艘新船就有两艘是中国造的,日本船厂只能接些冷门订单。
![]()
汽车产业这几年也走到了临界点。2024年底,日产、本田、三菱凑在一起谈合并,开场就翻车。本田市值是日产四倍,想直接当大哥。技术上也吵得不可开交,一个坚持氢能源,一个死磕纯电,最后干脆不谈了。
合并没谈成,销量却在直线下滑。本田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降30.9%,退回到了2014年的水平。日产更惨,销量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低,只能靠裁员9000人、砍掉20%产能勉强维持。
![]()
背后的问题,其实早就埋下。日本的制造体系本身就是封闭的,从零件到整机都在自家圈子里解决。看上去效率高,实则灵活性差。一块零件出问题,整套系统就瘫了。90年代芯片领域的崩盘就是前车之鉴。
当时,日本芯片占全球市场七成。可当ASML的光刻机崛起,台积电、三星开始代工模式,日本还死守着“全链条自营”。等他们反应过来,2023年份额已经跌到8.68%,专家预估2030年或将归零。
![]()
汽车也是一样的剧本。早年日产的Leaf电动车领先全球,可惜后续投入跟不上。e-POWER混动在中国不符合绿牌政策,进退两难。比亚迪、特斯拉一路狂奔,日本车企连尾灯都看不到。
到2025年东京车展上,比亚迪专门推出符合日本K-Car标准的纯电车RACCO,直接切入本田最稳的细分市场。销量一上来,甚至超过了丰田的纯电车型。铃木社长都公开表示“这是前所未有的威胁”。
![]()
不仅是汽车,家电也一样。曾经的索尼、松下统治中国市场,如今每年出口到中国的冰箱只剩3万台,洗衣机2万,出口金额从2022年的10.16亿美元跌到2024年的7.08亿美元。反倒是美的收购的东芝家电,在日本本土卖得越来越好。
日本企业的“孤岛思维”是最大的问题。什么都要自己做,不愿放下身段合作,结果就是效率低、成本高。以功率芯片为例,中国企业搞分工,天科合达做衬底,其他企业做电路,成本压得死死的。日本企业非要全流程自己干,光能源成本就高得吓人,市场竞争完全没优势。
![]()
罗姆在2024年亏了500亿日元,瑞萨干脆退出碳化硅市场,整个行业陷入低谷。日本政府催着几家大厂合作,结果又是各守一摊,谁也不肯交出核心技术。
出口管制也让日本赔了夫人又折兵。2023年,日本配合美国对23种半导体设备搞出口限制,2025年又加码,结果中国企业加速自研,反倒逼出了新突破。东京电子、斯库林控股这些公司,本来一半收入来自中国,现在订单锐减,自断财路。
![]()
中国这边,长江存储、长电科技迅速崛起,构建了完整的芯片产业链。日本原来靠封闭体系垄断市场,如今被开放系统全面超越。
更典型的例子是家电面板。日本企业守着LCD不放时,京东方、TCL华星早就砸钱搞OLED。2025年上半年,中国面板厂商营收占比超过50%,TCL华星利润同比涨了74%,已经和三星打成平手。
![]()
这些年,日本制造越来越像“加拉帕戈斯生物”,在自家体系里活得挺滋润,一出门就水土不服。手机领域死守FeliCa支付,不兼容国际标准;氢能源全球专利占60%,却因为体系封闭,产业链迟迟打不开。
说到底,日本之所以走到今天,是因为太依赖内循环,太害怕变化。每次遇到危机,不是想着改革,而是想着合并拼一拼。可惜,合并像是把两个病人绑在一起,谁都救不了谁。
![]()
反观中国,一路走的是完全相反的路。制造业从一开始就接轨全球,汽车、电池、芯片、建造、家电、通信,每一个领域都有完整的生态链。不是靠“抱团”活下来,而是靠开放协同和技术积累站稳脚跟。
中国电动车企业每年推出几十款新车型,智能座舱、车载系统更新飞快,牢牢抓住年轻市场。日本车企更新慢、系统老、跟不上节奏,自然被市场淘汰。
![]()
造船业也一样,中国2024年就能自主建造27.1万立方米的LNG船,这种原本韩国独占的高难度项目,如今中国做得又快又省。全球订单纷纷转向中国,日本船厂只能靠零碎订单糊口。
还有供应链,中国搞的是开放式,“谁好用就合作谁”。比亚迪的电池给特斯拉装,京东方的面板供苹果用。日本那种“封闭圈子”早就不适用了。
![]()
过去20年,索尼曾经状告比亚迪侵权;如今,比亚迪在东京车展上让日本品牌坐立不安。这不是打压,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谁跟不上时代,谁就得退场,不管曾经多辉煌。
从95%到2.3%,从全球神话到边缘角色,日本制造的崩盘,是自己埋下的因。中国企业只是按下了那个本该早就按下的终止键。这场产业更新,没有硝烟,也没有喊打喊杀,只有一条铁律:谁能跟得上时代,谁才能留下。
信息来源:
[1]日本汽车、家电边缘化,这些产业仰仗中国 第一财经
[2]日媒:依赖中国消费者和游客的日企正做准备,以应对中日关系恶化带来的影响 观察者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