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张超飞 通讯员 李德伟 王社民
“48根扁担的故事要深入挖掘,拓展‘扁担’精神,更好为乡村振兴铸魂。”近日,在洛阳市伊川县河滨街道彭庄社区村志编撰议事会上,社区党支部书记彭卫国特意提出将“扁担精神”载入村志,传给后世。
提起四十八根扁担的故事,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和兵祸战乱的折磨,当时的彭家庄人为了生存,先后出现了以挑担为生的不少苦力。有的一家三代三根扁担,有的三三两两自愿结合,以山货换盐等以物换物的形式,走嵩县、进栾川、入宜阳,赚取薄利养家度日。最多时,大力气者一人就能挑180多斤货物,有人统计最多时达到了48人挑扁担走货。《48根扁担》的故事也被记载在社区2019年版彭庄村志《彭庄轶事》一章。
“有时候起五更,带着干粮出发,风雪交加的寒冬也是单衣破鞋。”85岁的彭德安老人,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前段时间社区聘任的村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他和彭卫国的想法不谋而合,说要把父辈们与命运抗争求生存的艰辛,再次整理后写在新的村志里,用这一精神食粮来激励后人们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爷爷曾经挑扁担卖过柿饼。”65岁的居民彭东辰说,他的爷爷彭遂林和当时的几个乡邻彭玉梦、彭再楼等人,秋后到宜阳县担柿饼,回来在鸣皋、白沙、吕店集市上卖掉,来回五十多公里。带的干粮吃完了,他们就吃上几块柿饼充饥。
“当时是为了活下去出外闯荡,时代不同了,老一辈的扁担精神可不能丢。”究竟什么是扁担精神?村志编纂议事会上,几名老人和乡贤热烈讨论着——
有的说,有头道扁担带路,社区居民互帮互助,把团结进取精神发扬好;有的说,用血汗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不能丢;也有人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转变思路,寻找新出路,以智慧打破困局的创新精神要继承……
“全村发展的扁担放在我肩上,我有多大劲就使多大劲,带领群众不停往前奔。”彭卫国这样说。
据了解,近年来,彭庄社区发挥邻近县城区的优势,加大了租赁业开发,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加快发展沟域经济,办起了儿童游乐园。拓展思路,整合资源,发展多种业态,挖掘乡村价值,千方百计增加居民和集体收入,社区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得到提升。
编审:沈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