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
本报通讯员 王蒙
今年以来,市农业科学院聚焦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甘薯、生姜六大作物,联合多家种植主体、合作社及相关单位,在我市及石家庄、邢台部分地区开展试验示范工作。通过集成推广复合套种、高产栽培、绿色防控、脱毒繁育等关键技术,实现多作物产量突破,为区域农业提质增效与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小麦试验示范:
邯麦25创高产,示范带动作用显著
6月12日,市农科院邀请小麦领域专家,对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邯郸综合试验站在魏县爱耕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的邯麦25高产示范田进行实打实收测产。该示范田群体均匀、病虫害轻、籽粒饱满,经实收测产3.91亩平均亩产达805.51公斤,超过常规小麦产量水平,有效带动周边种植户采用优质品种与科学栽培模式。
玉米试验示范:
邯玉224表现优异,多区域产量稳定
邯玉224玉米品种在多区域示范中展现出强抗逆性与高产潜力。10月7日,在石家庄鹿泉区龙贵村示范田经多领域专家测产,亩产达1023.02公斤,即便在前期干旱、后期阴雨的不利天气下,仍突破产量瓶颈;邯郸市临漳县杜村集乡(50亩)、魏县前大磨乡(30亩)及邢台市仁泽区(100亩)示范田,亩产分别达900公斤、830公斤、850公斤。该品种因果穗大且均匀、产量稳定,获得广大种植者认可,其在河北及国家4次区试中3次位列同组第一的表现,进一步印证了品种优势。
棉花试验示范:
轮作与套种结合,水肥技术提质
棉花试验示范围绕“轮作—套种—高效栽培”开展,成安振堂农场(50亩)示范鲜食玉米(糯2000,亩产1750斤)与棉花(邯杂棉15号,亩产850斤)轮作模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曲周西漳头村100亩邯505棉花示范田,采用河北农大研发的水肥一体化技术,10月26日经专家组检测,亩产籽棉达392.5公斤;曲周银絮合作社的棉麦套种模式成效显著,夏季小麦实收1300斤、秋季棉花实收800斤(品种为冀棉30),为棉区种植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大豆试验示范:
净作与复合种植并行,产量数据亮眼
大豆示范基地成果突出:石家庄市无极县店尚村510亩邯豆19净作示范田,经专家实收测产亩产309.6公斤(标准水13.0%);正定县东曲阳村1100亩邯豆15净作示范田,亩产282.6公斤(标准水13.0%);邯郸市永年区西苏村4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4:4模式,邯豆22+龙华598),大豆亩产82.5公斤、玉米亩产521.8公斤,为大豆规模化种植与复合种植模式推广提供实践依据。
甘薯试验示范:
技术多元集成,品种展示丰富
今年甘薯试验示范覆盖6个基地,总面积达608亩,技术应用与品种展示并重。邱县立旺家庭农场(200亩)集中示范甘薯棉花复合套种、甜菜夜蛾绿色防控等5项技术;邯郸市禾下土种业有限公司(200亩)在标准化种薯生产中表现突出,经磁县农业农村局专家测产,心香亩产2500.5公斤、龙薯9号亩产4584.5公斤;冀南新区子刚家庭农场(100亩)、临漳万顷种植有限公司(100亩)、肥乡区乐玉杰合作社(100亩)分别针对早熟栽培、脱毒种薯跨区域生产、可降解地膜等技术开展试验。此外,市农科院试验场(5亩)与上蒋基地(3亩)完成品种测产,西瓜红亩产3098.52公斤,红瑶、哈密分别亩产2612.4公斤、3010.2公斤,为甘薯优质品种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生姜试验示范:
单产创新高,增幅突破47%
11月5日,邯郸市农科院与磁县农业农村局在磁县时村营乡小屯洼生姜基地联合举办测产观摩会。该基地100亩示范田采用生姜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经专家组实测,核心示范田亩产达11072.2公斤,较当地常规生姜平均亩产7500公斤增幅47.6%,创当地单产新高。
2025年多作物试验示范工作,通过“技术集成+品种优化+主体联动”模式,在产量提升、技术推广与产业带动方面成效显著。下一步,市农科院将持续聚焦作物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示范成果转化,助力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贡献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