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以来,榆林立足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带农业生产实际,以提升粮食产能为核心,聚焦玉米等主粮作物,通过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示范点、搭建数字服务平台等举措,构建起“技术集成、装备升级、服务精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为筑牢区域粮食安全防线、推动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
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2025年,全年播种面积将超1100万亩,为“十四五”收官之年粮食稳产提供坚实支撑。
密植技术集成推广
抗灾稳产田间显效
深秋时节,靖边县红墩界镇联合村3000亩玉米示范田迎来生长关键期。尽管前期遭遇持续秋淋天气,田间玉米仍长势稳健——秸秆粗壮、根系发达、果穗饱满,滴灌系统正按照预设参数精准输送水肥。
![]()
资料图
“从2022年起,我们开始推广玉米‘一增三改一防’技术,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改良品种、改进种植模式、改善田间管理、防控灾害等方式,抗灾能力显著增强。”种植大户樊新明介绍,2021年未应用该技术时,秋淋天气导致玉米倒伏率达30%;2024年遭遇相似气候下,倒伏率已降至3%以下。
联合村的实践是榆林推广玉米先进技术的缩影。“十四五”期间,市农科院针对目前影响灌溉区玉米增产稳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依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土壤耕作与耕层构建、密植精播技术、精准施肥与智能灌溉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组装集成了区域玉米全程机械化密植丰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累计推广种植300万亩。示范区水肥利用效率提高10%,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0%,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5%。2024年靖边县阳光村千亩示范田以亩产1350.36公斤的成绩,创下陕西省玉米单产纪录,标志着榆林玉米生产技术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玉米种业关键技术与耐密抗逆高产种源创新、玉米密植丰产高效技术创新与应用、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整县域应用等开展工作,实现玉米绿色增产增效,助力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市农科院副院长杨晓军表示。
智慧农业全域布局
生产方式引领变革
在定边县堆子梁镇玉米核心示范片区(作为定边县145万亩玉米核心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农业装备正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作为陕西省认定的“吨粮镇”核心区域,这里已布设物联网墒情监测设备200多套、虫情测报灯100多台,配备北斗导航播种机30多台、无人植保机40余架,建成集“监测—决策—执行”于一体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
“过去种地凭经验,现在看屏幕管农田。”堆子梁镇种粮大户李登云掏出手机,打开云展示平台操作流程。“通过手机App能实时查看田间土壤湿度、温度、病虫害情况,系统会自动生成灌溉、施肥、打药建议。点击确认后,水肥一体化系统和无人机会自动进行作业。老人也能在指尖完成操作,省心又省力!”李登云说。
![]()
“十四五”期间,榆林以统筹智慧农业资源为抓手,建成“数字农业物联网服务平台”,同步搭建农业信息展示系统、农业物联系统,形成“1个核心平台+2个支撑系统+N个应用场景”的数字农业架构。平台整合9个示范点实时数据,涵盖土壤墒情、气象信息、作物长势、设备运行状态等23类指标,可实现数据查询、趋势分析、预警提醒、远程控制等功能,并存储近10年农业生产数据,为产业规划、技术研发提供数据支撑。
“‘十四五’期间,我们重点推进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完成9个示范点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组织200名农技人员开展信息化培训,确保技术‘用得上、管得好’。”市农业宣传信息中心主任马鹏程介绍,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发布预警信息400多条,指导农户防灾减灾十余次,减少损失超8000万元;推动全市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5%,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18%、22%,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下一步,榆林将持续深化“科技+农业”融合,扩大先进技术推广范围,完善数字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市提供有力保障。
记者 陈静仁 刘浩波 李杰
编辑 强小强 校对 刘雅娇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