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宣城市宣州区:小蟹苗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0
分享至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时值初冬,薄雾轻笼着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的万亩蟹塘。新珠村蟹农葛兆沛划着泡沫船穿梭塘间,拉起地笼,青背白肚的幼蟹翻腾而出,随后分拣、过秤、打包,一切准备就绪,只为及时发货。这位养蟹20多年的“老把式”笑着说:“壳子硬、黄满、个头匀,今年行情肯定不错!”

水阳镇幼蟹养殖面积超4万亩,幼蟹产量占全国七分之一,每年对蟹苗的需求量高达8万千克。然而,这里的蟹产业曾经却深陷种源“卡脖子”的困境——蟹苗长期依赖外购,每千克价格从200元到1600元不等,质量参差不齐,让养殖户苦不堪言。“花高价买差苗,一年收成没保障。”葛兆沛道出了当时所有养殖户的心声。

为破解困局,在安徽省农科院水产所推动下,当地企业与合作社赴江苏如东、东台建立1000亩繁育基地,从长江水系6个优势产区遴选良种,攻克大规格亲本培育、原位淡化等多项核心技术,通过遗传解析定向选育,让蟹苗生长速度提高8%,成活率提升6%。如今,位于水阳镇的安徽腾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成为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辐射江苏兴化等地区,彻底结束了“种源在外”的历史。“现在种源完全自主,还能供应周边1.5万亩基地。”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葛其寿说。

种源稳了,智能养殖再为产业提效赋能。走进水阳镇吴村村中华绒螯蟹优质蟹种培育示范区,水面管网纵横交错,控制室的显示屏上,水温、pH值、溶氧量等数据实时更新。“以前巡塘一身泥,半夜还得摸黑增氧,有人甚至摔掉门牙。现在手机App就能看塘口,远程一键就能操控设备。”安徽腾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飞介绍,可视化巡检和智能水质管控让养殖决策更科学,200亩基地仅需5人管理,人工成本大幅降低。对比传统模式,核心示范区蟹种平均产量提升10%,每千克售价上涨20元,亩均增收1200元,优质蟹种还能返销江浙市场,凭借“品质好、上市早”备受青睐。

科技不仅让养殖端提质增效,更延伸了产业链条,破解了早熟蟹售价低的行业难题。在宣城市金水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正将早熟蟹清洗、冷冻、分割,加工后的蟹黄蟹肉销往沪广等地,供不应求。“以前都‘贱卖’到江浙一带,为拓展早熟蟹销售路径,我们新建了现代化中华绒螯蟹加工生产线。”公司负责人介绍,在这条生产线上,早熟蟹经暂养、清洗、蒸煮、液氮冷冻、分割剔选和包装后销往上海、广州等地。同时,水阳镇探索“水稻—幼蟹共作”新模式,实现稻谷每亩900斤、幼蟹每亩400斤的双丰收,一亩田产出两亩效益。

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扎根田间的科技力量。坐落于塘埂旁的宣州河蟹科技小院,在今年被评为国家级科技小院,6名导师和几名研究生常年驻点,平均每年在基地工作200天,把实验室搬到了塘口边,构筑起水产、农业、生态学等领域的“田间课堂”。

“我们要让更多科研成果在田间落地生根。”宣州河蟹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李西雷带着团队扎进塘埂,蟹种选育、生态养殖、稻蟹共作、无环沟种养……推广了多项实用技术。如今,这些技术已覆盖养殖全链条,从池塘整建、苗种投放,到生长监控、水质管理,都有科技小院的精准指导。同时通过“研究生驻点+专家指导+农户参与”的模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技术“翻译”给农民,让如葛兆沛一般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一个个成长起来。如今的水阳镇,通过科技赋能,养殖户们能生产出更高质量的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显著提升,曾经“靠天吃饭”的养殖模式,正逐步转向“靠科技增效”。今年以来,“水阳蟹”品牌产品累计销售6亿元,同比增长6.7%。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水阳镇水产站站长汪祖军表示,“借助科技小院深化产学研,进一步打响‘水阳蟹’区域公共品牌。”这支以科技为翼的“蟹苗大军”,正让“中国幼蟹第一镇”的名片愈发鲜亮,在水乡大地上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严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资讯 incentive-icons
人民资讯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487769文章数 5601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