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838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作者: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 郑燕云
事件回顾

近日,江苏泰州兴化养殖户葛师傅为去除螃蟹黑斑,在当地"鱼状元"水产店购买了4桶"底锈净"改良剂,并于10月30日至11月2日投放蟹塘。另据养殖户透露,本想在11月1日使用的2桶"底锈净"改良剂,因当天正值大雾就改到11月2日才使用。没想到,11月5日,其蟹塘就出现大量死蟹,经济损失近20万元。葛师傅认为产品有问题,但店家称螃蟹死亡系天气原因导致缺氧,与产品无关,双方协商陷入僵局。
![]()
塘中出现的死蟹。
涉事产品"底锈净"由湖北优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标注功效包括净水、改底、祛斑、除锈和增氧,主要成分为"锈斑分解剂"。店家表示该产品已销售多年,符合国家标准,并愿意提供样品检测或安排塘口实验,但葛师傅未接受。当地市场监管和农业农村部门认为产品具备注册商标且符合企业标准,镇政府建议通过化验确定死因,并协调多部门跟进处理。
目前该事件在当地持续发酵,双方各执一词,责任归属却如罗生门般扑朔迷离。究竟谁该为近20万元的损失买单?
兴化蟹农葛师傅的遭遇,揭开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水产养殖安全用药监管的缺失。近20万元的损失,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血泪,更是整个河蟹产业在畸形市场逻辑下走钢丝的缩影。这场看似普通的药害纠纷,实则是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一次总爆发。
螃蟹黑底板、锈斑本不影响食用安全,却因此在收购市场被压价。葛师傅的困境极具代表性:他并非不懂风险,但在上市旺季与价格压力的双重挤压下,"试一把"的赌徒心态最终占了上风,而他今年第一次用就出问题了。
![]()
"安全用药防线"的三重失守
此次事件中,"安全用药"至少在三道防线上失守。首先是产品标准防线。涉事产品"底锈净"标注的"锈斑分解剂"成分语焉不详,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的模糊地带,为问题产品留下了生存空间。店家声称"符合国家标准",却拿不出针对蟹类使用的安全性数据,这种"合法合规"的表象下,隐藏着巨大的监管真空。
其次是技术指导防线。店家建议"5天用两次,一次两桶"的粗放式用法,加上养殖户忽视水质、温度、蟹体状况等关键变量,或因此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据了解,当前河蟹养殖模式还较为粗放落后,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严重不足,养殖户用药后也缺少水质监测等操作,水产用药本是高度专业化的技术行为,现实中却沦为门店销售的口头承诺。
最后是风险意识防线。葛师傅承认是"第一次用这种产品",此前"要不就不处理,要不就简单洗一下"。这暴露出养殖户专业素养的严重缺失。而也有网友表示可以"先小面积试验",虽是朴素智慧,却也反映出行业普遍缺乏规范的安全试验流程。靠养殖户个人"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产业生态何其脆弱。
纠纷困境背后的制度短板
事件陷入僵局,凸显了维权机制的失灵。养殖户面临"检测难、举证难、鉴定难"的三座大山:地方检测能力缺失、因果关系鉴定复杂、维权成本远超承受能力。而店家"产品有问题肯定赔"的承诺看似坦荡,实则是将举证责任完全推给弱势方。即便检出成分有害,如何证明"死亡与用药有关"仍是无解难题。这种制度设计上的不对称,让养殖户在权益受损时几乎只能自认倒霉。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款包含"增氧"功效的产品,施用后店家却将大量死蟹归咎于"缺氧"——如此自相矛盾的解释,不仅让养殖户困惑,更暴露出整个技术服务链条的信任危机。
当地镇政府的回应展现了积极协调的态度:明确可联动多部门跟进,并主动协助养殖户进行死因鉴定。但这也客观折射出当前监管的结构性挑战——产品备案、技术指导、死因鉴定涉及不同部门,跨环节的专业衔接与权责划分仍需进一步厘清。特别是针对"非药品"类水质改良剂,现行制度在分类标准与监管细则上尚存完善空间,这类产品在"合规"框架下的潜在风险,有待通过制度优化实现系统性规避。
葛师傅用近20万元买来的沉痛教训,为整个产业敲响了震耳欲聋的警钟。
![]()
被清理出来的死蟹。
![]()
![]()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大国渔业,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郑燕云
编辑:刘弋文
水产人为“大国渔业”加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