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石桂林 通讯员 冯艳华 王笑
近日,在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的高标准农田里,一项名为“作物矮化抗逆栽培技术”(简称“矮培技术”)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正被大面积推广应用。这种技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对矮败小麦“育繁推”全链条进行升级改造,为今年的秋播生产注入科技新动能。
在黑龙潭镇坡杨村一处村集体经济扶持发展项目库房内,一袋袋打包好的种子整齐码放,陆续运往不远处的1200亩高标准农田里进行播种。这些种子正是采用了农科院与国家矮败小麦研究中心共同研发的新品种,其核心在于围绕矮败小麦品种繁育、智慧生产管理、晚播应对技术与全产业链拓展,构建“良田+良种+良法”相结合的数字化技术体系,实现矮败小麦“育繁推”全链条智能化升级,通过水肥一体化、精准播种等技术,亩均提高产量150斤以上,亩均节约成本120元以上,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生产效率与效益。
连日来,坡杨村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技人员的身影,帮助农户掌握矮秆品种选择、精密播种、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因苗管理等关键技术要点。
“以前就怕大风大雨,现在用了这矮秆品种,心里踏实多了!”正在田间忙碌的种粮大户杨更旭欣喜地表示,“你看这苗情多齐整,密度上来了,丰收就有了基础。”
“矮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有望提高小麦单产,还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助力增收致富,成为示范区产业扶贫的生动实践。
随着秋播的持续推进,承载着科技希望的“矮培”种子已深植泥土,静待来年孕育出丰硕的果实。
“下一步,我们将筹备在示范区集中布局近万亩的矮败小麦繁种基地,并针对当地气候特点及矮败小麦生长需求,结合北京爱科农的智慧农业技术,集成物联网、人工智能及智能装备,构建精准智慧生产管理系统,以数字化为纽带,打通矮败小麦从育种到消费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价值链升级与利益共享,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区域性标准化生产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秉华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