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南安市乐峰镇飞云村笋塔水库对面的山坡上,暖阳洒在层层叠叠的油茶林里,枝头挂满饱满的油茶籽。乐峰佳均家庭农场负责人潘春买头戴斗笠、身着迷彩服,正麻利地将油茶籽摘进布袋。“多亏了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今年油茶籽大丰收,预计能摘4000多斤,榨出200多斤山茶油。”他笑着说。
![]()
![]()
走进油茶林,每株茶树间距匀称,树下不见杂草,反而生长着几丛鲜嫩的牧草。“这就是林下养殖的关键。”潘春买指着不远处几只悠闲踱步的山羊说,“我们在林下养了数百只羊、鸡、鸭,它们既能清除杂草、害虫,产生的粪便还能用作天然有机肥,为油茶树‘加餐’。”
顺着潘春买的指引,记者来到一株高大的野生老茶树前。“这片山上,这样的老茶树有100多株,最高约3米,树龄几十年,出油率特别高。”潘春买说,另外的3000多株茶树是近几年补种的,都是科技特派员帮忙挑选的优良品种。
从山脚蔓延至山腰,50多亩油茶林郁郁葱葱,茶花与茶籽同挂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采摘能持续到12月底,越到年底,油茶籽越饱满。”潘春买介绍。
![]()
![]()
“说实话,我以前可不懂种油茶树。”谈起创业过程,潘春买感慨道。10年前,他在美林玉叶村一家鞋厂当管理员,每天对着流水线,心里总惦记着老家的山。2013年,他揣着一腔热血回到飞云村,承包了这片荒山,想种点“能长久发展的作物”。
“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买了苗就往山上种,结果成活率低、产量少,我急得睡不着觉。”潘春买告诉记者,转机出现在去年——乐峰镇政府帮忙联系省新镇科技特派员陈继斌来到农场挂钩指导。
“科技特派员不是来‘走过场’的,是真正帮农户解决问题的。”乐峰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雷燕铭介绍,作为省新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的技术员,陈继斌自去年挂钩佳均家庭农场后,几乎每月都往飞云村跑。
第一次到农场,陈继斌就把土地、水源和作物品种摸清了。很快,他为农场制定了“以油茶为主导,种养结合”的发展规划。为了帮助农场提质增效,他还联系市农业农村局专家,引进了高产油茶品种。此外,陈继斌还推动农场纳入福建省“一品一码”追溯平台,实现从种植到榨油全流程可查,让消费者扫码即可了解产品信息,吃得更放心。
记者:黄俊涛 李想 | 编辑:吴雪娇
通讯员:黄婉玲
一审:尤逸群 | 二审:黄种成 | 三审:林培元
![]()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